经济地理试卷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560745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经济地理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经济地理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经济地理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经济地理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地理 0607A一、解释下列名词:1、区位因子:是指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对区位主体而言,由于经济活动在特定地点进行所获得的收益或者是费用的节约。2、竞争优势理论: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 1990 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又称钻石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等 4 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相互组合形成一个菱形结构,形似钻石,又称“钻石理论” 。另外,机遇和政府作用于这四个因素对竞争力产生影响。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

2、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4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由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都叫规模经济,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5、需求门槛:是指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6、雁行形态说:是指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 1、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是对区位而言,区位本身

3、具有的特征。2、K3 的中心地系统:是指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以 3 的倍数递增,呈 1,3,9,27,81,的序列,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呈 1,2,6,18,54,的序列,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 3 倍。3、范围经济:是指由于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额外收益,即企业进行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有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叫范围经济。4、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包括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

4、与相对差异5、空间距离衰减原理:指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6、经济地理研究的文化转向:指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经济地理学的这种研究思维方法称为文化转向。二、概念辨析: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 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1、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分散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是用来衡量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与联

5、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交通网络内部的联系水平越高,网络的通达性越好。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达指数是针对网络中的点来说的,分散指数是对整个网络来说的;它们都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都是指数越小,通达性越好。2、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它有两个主要功能: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

6、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主导产业的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且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没有这种功能;但是,它们都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1、 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答:水平一体化又称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包括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以及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垂直一体化又称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

7、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水平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它是企业早期增长的主要方式;垂直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它是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地扩张战略。它们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战略。2、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答:乘数作用指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加速原理指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即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

8、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它们共同作用,导致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或波动。 (4 分)三、简答:1、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和缺陷答: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两种机制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途径主要靠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个方面发生作用。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途径主要靠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政策、行政法律手段和政府直接投资等几个方面发生作用。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有时会出现供需失衡、价格信号失真、无序或者是恶性竞争等情况。政府调控也有局限性,也会出现调控失误或者是过度干预。因此必须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调控目标。2

9、、分析跨国公司投资国别选择及其东道国微观区位选择的原因答: (1) 跨国公司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则有: 成本取向或利润取向:寻找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和市场价格等因素,选择利润最高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市场取向:根据区位论的市场学派的观点,选择潜在市场大、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高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要素取向:选择有廉价生产要素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公司战略取向: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从公司战略上考虑,选择战略重点区位作为投资对象。(2) 跨国公司投资在东道国微观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是: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原因: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减少区位选择的摸索成本,减少因

10、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集中于边界地区;原因: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邻国投资者的区位选择。并可以享受投资国的优惠政策。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原因: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尤其是当投资者与投资地具有密切的个人关系(如亲属关系)时,这些投资地更易于被投资者所选择。3、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答:(1)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对欠

11、发达区域的增长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这是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的理论核心。(2)极化作用是指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落后地区的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削弱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二是在国内外贸易中,落后地区处于不利地位,而发达地区处于有利地位,导致落后地区的发展受到抑制。(3)涓滴效应指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发达地区吸收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缓解落后地区的就业压力。二是二者经济的互补关系,发达地区购买落后地区的商品或者是向落后地区投资,会刺激落后地区的经济增

12、长。三是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落后地区涓滴,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推动作用。(4)赫希曼认为,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作用而占据优势,但是,为了避免过分极化而造成的区域发展失衡,避免成本过高,国家应该出面干预,强化涓滴效应,促进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协调发展。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研究重点答:(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2)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以下 5 个方面:人

13、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跨国投资的发生答:产品周期理论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同,最终导致跨国直接投资的发生。 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条件,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些条件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主要限制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的降低,当出口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就会现在直接跨国投资

14、,生产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扩散。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原则,产品生产会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成为进口国。3、分析陈栋生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答:陈栋生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分为:待开发(不发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发达)阶段和衰退阶段。待开发(不发育)阶段: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第一产业比重高、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增长缓慢。成长阶段:区域经济跨过工业化起点,经济高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商品经济逐步发育、增长极开始形成。成熟(发达)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第三产业发达,经

15、济发展成本逐渐增高。衰退阶段:部分区域经历了成熟阶段之后,可能进入衰退阶段,经济增长势头丧失,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长滞缓,可分为区位性衰退、资源型衰退、结构性衰退和消聚性衰退。四、论述:1、对比分析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答:(1)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2)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促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16、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3)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4)集聚和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他们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进入空间结构形成的成熟期,集聚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最终扩散机制会强于集聚机制起主导作用。另外,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1、分析并论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三种形式及其内在联系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