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训练报道的现场感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559127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训练报道的现场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增强训练报道的现场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增强训练报道的现场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增强训练报道的现场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增强训练报道的现场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训练报道的现场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强训练报道的现场感军事记者 2013 年第 12 期葛松【见报稿】打了 1 天仗 连搬 3 次家刘 刚“什么?又要搬家?!”南国某演兵场上,导调组下发的一道“宿营地暴露,立即转移”命令,让刚刚经历“ 战火”洗礼、还没来得及休息片刻的某旅官兵,个个惊讶不已。“也难怪大家这么意外,演练半日,这已是第二次要 搬家了。” 带队参加演练的该旅发射一营营长万新亮,悄悄向笔者“告密” 。原来,天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就将睡梦中的官兵惊醒,全营上下闻令而动,火速开进预定地域。然而,当饥肠辘辘的官兵回到宿营地时,“全员全装立即转移至 2 号地域”的命令就接踵而至,让大家饱餐一顿的梦想泡了汤。好不容易在新的

2、宿营地域安顿下来,已是时近中午。官兵草草扒了几口饭,新的火力突击命令再度传来。顷刻间战车轰鸣、呼声阵阵,万营长带领官兵如离弦之箭直插发射阵地随着一声“点火”令下,墨绿色的导弹腾空而起,成功“命中” 。班师回营,连战告捷的喜悦还未散去,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大家七嘴八舌地向营长倒苦水:7 月的南国已是酷热难当,更别提在杂草丛生、密不透风的大山深处了。好不容易重新搭起帐篷安营扎寨,屁股还没挨过床板就又要拆掉重来,谁都有点舍不得。“执行命令!是守着 劳动果实 等死,还是保存实力战胜敌人重要?” 万营长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一声断喝仿佛一针清醒剂,再次激起了官兵的斗志。 一场不见硝烟的特殊战斗随即打响:

3、拆卸伪装、收拢装具、装车加固官兵平时过硬的训练积累派上了大用场。笔者注意到,官兵不仅把装备物资全部撤收干净,还把平整场坪时移走的草皮、树苗重新归位。数小时后,刚刚还帐篷林立的山坳一角已是空空如也、片纸不留,若非亲眼目睹,真不敢相信这里曾经驻扎过百十号人。敌特袭扰、卫星过顶该营官兵不断接受重重考验。月上梢头,演练终于告一段落。野战帐篷内,始终紧绷心弦的官兵看没啥动静,逐渐放松了警惕。指挥车内,笔者也松了一口气,这下不会再有啥“课目” 了吧。这时,一直坚守岗位的该旅旅长陈在望冲笔者使了个眼色:“别急,好戏还在后头!” 说话间,一阵急促的警报声骤然划破夜空,作战参谋发出指令:“一营,立即转换宿营地域

4、!”(刊于火箭兵报报 2013 年 7 月 17 日一版)【编辑随感】一、以小见大聚焦实战化主题这篇稿件,是火箭兵报“新风劲吹演兵场” 专栏刊发的反映第二炮兵部队实战化训练的诸多稿件之一。近年来,第二炮兵部队大力推进实战化训练,战场环境越设越难、交锋对手越来越强、作战流程越演越真,演训一线不断涌现官兵从难从严求实训练的感人事迹和创新亮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火箭兵报强化舆论引导,将报道视角瞄准火热的演兵场,在一、二版显著位置集中刊发了一系列反映严实训风的稿件,跟进报道战略导弹部队实战化训练的创新探索。这些稿件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上级领导和读者的高度认可,也受到了广大基层报道骨干的一致热捧,编辑部办公

5、室的案头,每天都摆满了体裁各异、或长或短的基层来稿,有时一天甚至收到几十篇,而打了 1 天仗 连搬 3 次家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说,编辑的工作就如同鉴宝师一样,必须具备敏锐的发现力、挑剔的眼光和宁缺毋滥的标准,挑出宝石堆里最闪亮、最完美、最具价值的那一颗。因此,在对这些稿件进行筛选之前,笔者头脑中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标准:开口要小,不能贪大求全,一味追求大场面;角度要新,不能因循守旧,沿用套路;语言要活,不能平铺直叙,没有嚼劲。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对多篇自发来稿一番沙里淘金之后,打了 1 天仗 连搬 3 次家进入眼帘,让有些审美疲劳的笔者看到了变化。众所周知,一场演练任务中,可写的素材、可选择的切

6、入点很多,而作者独辟蹊径,从“搬家”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入手,用大量篇幅生动再现了几次部署转换的紧张气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演练任务的激烈程度。尽管稿件还有一些瑕疵,但在笔者看来,仍不失为一篇以小见大的好稿。随后,笔者立即与作者及时取得了联系,并就稿件中表述不太准确和需要充实完善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原稿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调整润色后推荐到一版,并很快见报。 二、善用鲜活故事凸显现场感与许多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样式相比,描写性新闻可读性更强,传播信息的能力也更强。长期致力于媒介研究的罗伊彼得 克拉克认为,人一般总是用描述去获知、去理解、去记忆、去寻找意义。因为,描写性新闻更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正

7、因为此,要写好写活军事报道,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凸显现场感,让文字多一些“硝烟味儿”。而要实现这一终极目的,善用鲜活的语言讲故事是必由之路。拿打了 1 天仗 连搬 3 次家 这篇新闻特写来说,可以说通篇文章都在讲故事,都在给读者呈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先看标题,“打仗” 和“搬家”两个动作、“1 天 ”和“3 次”两个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感很容易激发读者看下去的阅读兴趣;再看开头,上来就是一句“什么?又要搬家!”,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官兵们意外惊讶的表情跃然纸上;纵览全文,作者仿佛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用拉家常式的语言,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了 3 次搬家的曲折经历,还巧妙地借助营长“

8、告密”、官兵倒苦水、旅长使眼色等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让读者感觉如同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不愿意轻易放过中间任何一个“镜头 ”。需要把握的一点是,讲故事不同于简单地罗列故事,而是要有详有略,对那些能够体现稿件主题的故事和细节要“浓墨重彩 ”,对那些与文章主旨无关的则要果断舍弃。这篇稿件重点在于“ 搬家”,倘若再继续讲述搬家之后的事,不但有画蛇添足之嫌,而且会削弱主题的表现力。因此,文章写到“顷刻间战车轰鸣、呼声阵阵,万营长带领官兵如离弦之箭直插发射阵地”时就戛然而止,一个省略号将如何占领阵地、如何起竖发射等轰动场面一带而过。同样,文章用作战参谋的一条指示作为结尾,并没有再写第 3

9、 次搬家的具体情况,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三、在“走转改 ”中直达新闻现场在长期从事军事新闻报道采写编辑工作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好的音乐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稿件同样能让人久久回味,关键是看能不能把故事讲得更“抓人” 。严格说来,打了 1 天仗 连搬 3 次家的文字算不上非常优美,它的抓人之处,就在于作者对现场原汁原味的把握。这种把握,离不开对新闻主题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积累,更离不开与新闻现场的“零距离接触”。因此,透过这篇稿件,我们更应该深刻领悟一个理念:办公室里永远闻不到战场的硝烟味儿,要想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战场的硝烟,记者首先要抵近“战场” 前沿,贴近基层官兵,贴近训

10、练实际,获取最鲜活的故事和第一手资料。近年来,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活动,火箭兵报社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分批次分阶段派出编辑记者走进大山坑道、深入基层班排、走上导弹阵地,在与普通官兵“五同”中感知基层冷暖、倾听官兵呼声、收获新闻灵感。与此同时,火箭兵报先后推出了走转改一线传真走转改记者观察 走转改 记者亲历 新春走军营以及新风劲吹演兵场 等栏目,持续加大对“走转改”新闻的刊发力度。可以说,这篇稿件之所以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顺应了军事训练报道求新求活求变的现实需要,契合了“走转改” 活动的内在要求。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如何增强军事报道的“ 现场感”?世界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生前的这句名言,给了我们响亮的回答。责任编辑:吕俊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