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556140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题目:1.请找出诗的 1 2 小节的韵脚2.诗中的“长江水” “雪花白” “海棠红” “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3.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

2、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问题补充 2008-12-23 19:48我要的是(1.请找出诗的 1 2 小节的韵脚2.诗中的“长江水” “雪花白” “海棠红” “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3.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的答案味,水;红,痛.长江水”-“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海棠红”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腊梅香”-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3.诗中主要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模仿这两种修

3、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 思念是一根线,牵连着海峡两岸。爱心是一位天使,可以消去人间的悲伤另外:水 味 红 痛 8. 乡愁的滋味 乡愁的烧痛 乡愁的等待 乡土的芬芳 9. 比喻 反复 仿句略。 10. 如: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 ) ;鸟鸣(因为鸟鸣仿若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 ) ;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 ;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 ) ;大海(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等。 11. 如:李白(唐) 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王湾(唐) 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马致远(元) 天净沙秋思

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等等 另外:1.划分朗读节奏2.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1、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2、意象:长江水,海棠,雪花,腊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运用了托物言

5、志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家 乡的极度思念之情。 另外:一、课文分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

6、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

7、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 “乡愁”分

8、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

9、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 类似的例子还有,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当我死时 ) ,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我之固体化 ) ,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写于 1972 年) 。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

10、。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

11、头思故乡” 。30 年代的和 40 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 40 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

12、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 ,母亲在那头(下游) 。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

13、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 1981 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 ”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 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

14、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 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 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 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 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 年母

15、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

16、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 ,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