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筋计算公式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49389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筋计算公式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配筋计算公式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配筋计算公式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配筋计算公式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配筋计算公式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配筋计算公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筋计算公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计算公式:=A(s)/bh(0 )。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 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 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min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 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

2、配筋率取0.2%和 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 (max) =(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钢筋的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面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高度与宽度的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大小,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

3、少筋截面。钢筋面积/构件截面面积(全面积 or 全面积-受压翼缘面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有效截面是钢筋合力点到砼上面的距离。合力点:是梁宽乘有效高度,有效高度指梁下部筋为一排筋时用高减 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 601、 “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2、屋面框架梁(WKL) “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梁的有效截面积为梁的截面宽度乘以梁的有效高度。而梁的有效高度为:梁的截面高度-35 (当梁上部纵筋为一排筋时)梁的截面高度 -60 (当梁上部

4、纵筋为两排筋时)一般设计上计算时 as 是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到截面受拉区边缘的距离,因此按受拉钢筋排数区域决定 H-35 或 H-60(梁)而板 H-20mm;受拉和受压要取决于梁或板的受力情况,同一条梁在梁中、梁端就不一样(连续多跨梁)单筋截面:忽略受压区钢筋的影响,只考虑受拉区钢筋。这样计算简单。通常用于受弯不是很大的截面。超筋构建或考虑延性才采用受压区钢筋的作用。最小配筋率、配筋率、超筋率定义与分析【问】关于配筋率的定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等规程上,语焉不详的地方很多。就拿配筋率来说,1. 梁的配筋率:是采用钢筋面积除以梁宽与有效高度的成绩。但是梁的最低配筋率却不采用有效高度,而采用包

5、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内的梁高。而梁的最高配筋率(防止梁超筋)则又是采用有效高度。感觉很混乱。问题:混凝土规范 11.3 受拉钢筋配筋率的表格里,是采用梁的有效高度吗?“当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超过 2%时候,箍筋的直径增加 2 毫米”,这里的配筋率也是采用梁的有效高度吗?2. 对于箍筋, 钢筋混凝土规范 上仅仅提到箍筋配筋率:拿箍筋的面积除以梁宽度和箍筋间距的乘积。而在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上,则分为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和箍筋的体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定义和钢筋混凝土规范的符号以及定义一致,此外又多出来一个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但是没有找到定义,一些一级注册考试辅导书上定义是采用Acor,即拿箍筋的体积

6、除以除去保护层厚度的所谓核心区宽度与箍筋间距的乘积。这样显然比前面的面积配筋率稍稍低一些,道理如同配筋率采用全高的结果比采用有效高度略微小一些一样。如果是工程应用,有些时候这些细微的区别倒影响不大。但是要命的是一级注册考试,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就会导致选项错误。最近仔细钻研这些规程,发现很多地方用一个图能解释得很清楚的地方,这些老家伙们非要用语言来表达,而用的语言又之乎者也的,很难懂。还有需要给出个定义的地方,偏偏不给定义,你虽然大致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不知道准确的定义,应用就比较麻烦(譬如配筋率)。此外,还有一些系数,也是很生僻的,因为前面有了,后面再用他就不说了,如果你规范不是特别熟悉,考试

7、时候你查这一个系数,就够你忙个 10 分钟! 我现在的办法是,在自己买的规范上最大量笔记。对以上涉及到的各种配筋率的定义,谁很清楚,麻烦总结总结。【答】对于箍筋,我的理解如下:1、梁类构件:因无轴向压力(或者说轴向压力很小),各类规范都是按面积配箍率计算的,主要是防止抗剪少筋破坏;2、柱类构件(包括剪力墙边缘构件):因此类构件轴向压力很大,配置箍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强对核心区混凝土的约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延性要求。因此各类规范都是按照体积配箍率控制的。配筋率:桥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积配筋率,即受拉钢筋面积与主梁面积之比。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 为矩形截面

8、构件宽度,s 为箍筋间距 )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 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Asv1肢数n。计算公式为:svAsv(bs)=(nAsv1)(bs)。最小配筋率:梁:sv,min 0.24ftfyv ;弯剪扭构件:sv,min 0.28ftfyv。箍筋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第 90 页) 。式中,l1 和 l2 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

9、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v,min=vfc/fyv;v 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 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 ,fyv360N/mm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作用体积配箍率(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超筋率:即主梁的配筋率如果达到或超过此参数后(一般为 2.5),会产生超筋破坏的危险。钢筋砼重

10、量:素砼密度设计一般采用 25(kN/m3),钢筋为 78(kN/m3),计算梁重时,一般综合采用 26(kN/m3)。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配箍率是对箍筋而言,分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一般情况下,面积配筋率是对受弯构件而言,体积配箍率是对受压构件而言。.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 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 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 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Asv1肢数 n。计算公式为:sv Asv (bs)=(nAsv1) (bs)。最小配筋率:梁:sv,min0.24ftfyv ;弯剪扭构

11、件:sv,min0.28ftfyv。.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v(4Ass1) (dcors) 。式中,l1 和 l2 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v,minvfc fyv;v 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 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12、规程均有此规定) ,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A. 面积配箍率 (sv):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 10.2.10 条、第 10.2.12 条、第 11.3.9 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 6.3.4 条、第 6.3.5 条。B. 体积配箍率 (v):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 7.8.3 条、第 11.4.17 条、第 11.4.18 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13、第 6.3.12 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 6.4.7 条。【答】1.面积配筋率与体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是算梁类构件的一个指标,体积配筋率是算柱类构件的指标,分开了就好理解了;面积配筋率用的是全截面面积,体积配筋率用的是核心区的体积2.最小配筋率与最大配筋率:按不利来确定是计算全截面还是有效截面,谁不利用谁;最小配筋率,是防止少筋破坏,钢筋用的少不好,于是用全截面算的最小配筋要多,就选全截面;最大配筋率,是防止超筋破坏,钢筋用的多反而不好,用有效截面截面算的钢筋少,选有效截面【答】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 ,行内人士想必都

14、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 9.5.1 注解第 3 条,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 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 As/(bh 。)。有人说 h 和h。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

15、 h。=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 h。=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 h 还是 h。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和规范得出如下看法: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PKPM 对受弯构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我同意这个说法的一部分,并且这样理解:对于大偏心或受弯构件在计算配筋时都不考虑受拉区一侧砼抗拉强度,仅考虑有效截面积,所以应该采用 As/b*h。来计算,在小偏心或轴压构件不存在砼抗拉情况,应按全截面来计算 As/b*h 来计算。照此说来,9.5.1 的注解 3 仿佛没有说清楚 h 和 h。的问

16、题,对于受弯构件,从理论上说,计算最小配筋率也应该用 h。,这在规范组编制的混凝土结构计算算例中有提及,而且,美国 ACI 规范也是如此规定的。这和计算最大配筋率等的概念一致,从受力图形上就可以明白,不再赘述。设计和考试的时候,仍应按规范条文规定计算,也就是说,该用 H的时候用 H。,据说没有改变过来,是因为修订规范时想改,但是担心整本规范安全度提得高了,钢筋用量偏大,部里不同意,于是就降了一些其他指标,但是把最小配筋率又提了点。说了这么多,我怕把大家说糊涂了,就概括一下:实际工程中:1. 当你计算梁的配筋率的时候,验算是否达到最小配筋率,请用 bh 来做乘数,验算最大配筋率的时候,分子请用 bh。,这样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