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49357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戚戚:忧虑貌。

2、汲汲:急于营求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不忧虑贫贱,不追求富贵。人首先要谋生,但不能为活着而生活。所以不该得来的富贵,不能热中于追求;置身于贫贱之中,也大可不必为此忧愁不休。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安于清贫的清高人格。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2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草木葱茏,欣欣向荣;清泉涓涓,蜿蜒而下。这两句描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所见到的山村景象。草、木、清泉,这些本是极常见到的景物,但由于作者心情愉快,热爱自然风光,因而这些十分普通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喜悦、明快之感。可用以描写山村风光。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 咏贫士 见晋陶渊明咏贫士。沥:液体的点滴。这两句大意是:倾倒酒壶没有一滴剩酒,看看炉灶没有一丝炊烟。此名句以记实的写作手法,通过生活中典型而微小的细节表现诗人无衣无食,难以为生的贫士生活与尴尬,冷落的现实处境。两个细节,一个空倒酒,一个空看灶,通过一个“绝” 字传神。无论是字面上的“绝”字,还是字里含的“空” 字,都是表现这种家中景况的绝好形式。一“倾”一“窥”两个动作,写出人物穷窘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所以,我们说,陶诗看似随手拈来,淡而又淡,其实颇具匠心,意蕴极深。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见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生:指生计。归:归

4、趋。道:常理。固:固然。端:开始。这两句大意是:人的生计归结于一种不变的道理,衣和食固然是这种常道的发端。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无衣无食,生且不能,何论其它!所以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 ,“ 民以衣食为本”,陶渊明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3这种道理。可用以说明丰衣足食是人生的合理要求,进而表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重要。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掷:抛弃。获:能够,骋。指实现壮志。这两句大意是:日月飞速抛弃世人而去,即使有远大志向,也没有驰骋壮志的机会。陶渊明生逢“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到处存在着欺骗与虚伪,面对着世界,他“欲言无予和”,只能

5、“挥杯劝孤影”,在隐逸与饮酒的孤独生括中以沉默的方式来回答。联想到自己少学琴书,游好六经,希望大济苍生的志向,更感到日月飞逝,岁月蹉跎,发出“有志不获骋”的感叹,这是压抑与不甘的心灵的躁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能的流露。诗文质朴冲淡,感情十分强烈,别具一番风格。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重(chng 虫):再。这两句大意是:年富力强的阶段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重来一次;早晨这段宝贵的时间,无论如何不会在当日再次重复。此句采用直言其事的手法阐述切莫蹉跎岁月的道理。“不重来”、“ 难再晨”直言相劝,试图通过最直接、最坦率的方式给人以警示,使人及

6、时自勉,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使文风显得简洁、自然,而且给人以坦诚相见的强烈印象,反而比刻意雕琢修饰更能收到劝诫的效果。4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三首 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山阿:山陵。这两句大意是:死去有什么关系,无非寄身山陵与自然化为一体罢了。此条写诗人对生死的达观。诗人一生崇尚自然,纵浪其中,不畏不惧。在他看来,生是主观能动地与大自然交合,无论生死都在自然之中,所以死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这种轻松愉快地去迎接死亡的旷达人生观,与汉诗所表现的畏惧死亡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诗句在旷达之中带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正确认识人生的因素。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7、。 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无予和:无人与我相应和。这两句大意是:想交谈却无人与我应和,举杯劝酒却只有身影与我相伴。此名句用画描笔法勾勒出诗人孤独、寂寞的神态,形象鲜明突出,造型别致新颖,如特写镜头令人难忘,这种画面清晰单纯又传情无限的素描手法,是今天写作时的良好范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形:身体。宇内:天地间。曷(he 河):何。委心:任凭自己的心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能有几时,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意欲进则进,欲止则止呢?此条表现诗人对人生的认识与追求,抒发了诗人委顺自然,超尘脱俗的情志。上句写生命短促之感叹,下句化用琴赋:“委

8、性命兮任去留”,写顺乎自然之态度。两句意超言外,情发心际,5于嗟叹中露出旷达,在醒悟后表现超脱,是诗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的又一种表达形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靠,依。寄傲:寄托傲世之情。审:明白。容膝:只能容下双膝,形容住房极狭。这两句大意是:斜倚南窗,寄托傲世情怀,明白住房狭窄、简陋,却容易得到安适。此名句长于用动词表情达意,前句用一“倚”字刻画人物神态,后句用一“审” 字表达人物心理。前者孤傲,后者旷达,两句合在一起,把人物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拟挽歌辞三首

9、 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早终:早死。促:短促。这两句大意是:人有生就必定有死,既然如此,那么早死也不算命短。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个谁也逃脱不掉的规律。既然如此,晚死也是一死,早死也是一死,那就不必为“早终”而过于悲伤。当然这里有宽慰的意思,但也表现了作者能够正视人生,能够以淡泊的心情对待人生,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这两句多用于表现达观恬淡的人生态度。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6见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感叹词。这两句大意是:可叹死后留名这类事,在我看来就像飘浮不定的烟云。这是陶渊明晚年在“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情况下所作的人生抉择,表现出诗人

10、的傲骨和不同流俗的节操。写作上采用“比”的手法,通过“浮烟”这种具体可感的物质,表现“ 身后名”一类物欲的淡而不足道,有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十三首 见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终:穷尽。复何如:又怎样。这两句大意是:在一俯仰的瞬间就游遍了宇宙,怎不使人快乐呢?这两句写作者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无穷乐趣。周王传即穆天子传,叙述周穆王驾八匹骏马周游四海的神话传说;山海图指山海经及郭璞为它作的圈赞,此书共十八卷,大多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及神话传说。作者在“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优美景色中流览这些书籍。仿佛宇宙间古

11、往今来的各种景观一下子都来到心中,怎不感到快活?这两句既可表现隐居之乐。又可表现读书之乐,后一句以反问增加盛情色彩的写法,也可借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俨(yn 演)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qinm 千默):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变通:互相通达。这几句大意是: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7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这是桃花源记所写渔人见到的桃花源中的景象。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理想社会,那里人人自耕自食,没有剥削压迫,男女老少,生活都怡然自乐”。现在仍可化用

12、某些句子勾勒农村景象。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九日闲居 晋陶渊明九日闲居。祛(q 去):驱除。制:限制。颓龄:衰年。这两句大意是:饮酒能驱除一切忧虑烦恼,食菊能扼制自己的衰老。喝酒能麻痹人的神经,所以人能够在饮酒后暂时忘却人世的一切忧虑;菊花纯洁清高,能作药用,食菊可以散风清热,平肝明目,静心除病,延年益寿。陶渊明出于对当时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憎恶而归隐田园,他饮酒食菊,忘忧祛病,过着一种闲适自在、心旷神怡的恬淡生活,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是他总结的一种养生之道。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移居二首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奇文:新奇、精美的诗文。疑义:指诗文中的疑难之处或见解分歧的地方。相与:互相。

13、这两句大意是:得到新奇、精美的诗文,便与朋友、邻居们共同欣赏,遇有疑难问题或意见分岐,就互相分析、讨论。原诗是表现作者归隐田园后的闲适自得生活的,这两句写自已日常与朋友谈诗论文的欢乐。可供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经常与别人交流看法,以加深理解,提高鉴赏能力。也可只引前一句反用其义,以“奇文”指代那些奇谈怪论,讽刺某些人经常散布一些破格之谈;以“共欣赏”指让大家共同见识,分析批判。8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会意:体会。这几句大意是:喜欢读书,但不局限于细微末节;每当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心志冥然相合,便乐得忘了吃饭。魏晋时玄学大畅。魏晋名士崇

14、尚“清淡”,书与研究事物时每以得“意” 为高。“ 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是魏晋时期读书的一种风尚。这个“不求甚解”,只是指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风神精义,并从领悟与发现中获取莫大的快意。因此,名句原义表现一种清高的名士风度,流宕着一种探索精神。后世在理解上发生了转变,尤其前一句,往往被用来表现一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的读书方法,这是与本义不相符合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道:只说。桑麻:泛指各种农作物。这两句大意是:彼此相见之后不谈其它的话题,只说桑麻等农作物生长的情况。诗表现作者归隐后常与农民交往,一切尘俗杂虑都已屏绝,只关心农事,这

15、两句则高度概括了这种生活情况。可供描写乡间质朴的民风时引用,也可用于表现人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共同关心的某些事情。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桃花源诗。靡王税:没有君王租税的负担。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养蚕缫出长长的蚕丝,秋天收获没有交纳租税的负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描绘9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国家政权、没有战乱和徭役、人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借此抒写情怀,寄托自己美好的情趣,并以此为参照物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给予批判和否定。这种幻想的理想国在封建社会里永远不会实现,但它反映了农民美好善良的愿望。陶渊明的空想,比思格斯、列宁曾经充分肯定过的圣西门、傅立叶提出的空想学说要早一千四百年,

16、其进步意义难道不应给以充分肯定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指老人。人年老后,头发变白再变黄。垂髫(tio 条):指儿童。古代孩子头发下垂称,“髫”,长大后就把头发束起来。这两句大意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生活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乌托邦,那里与世隔绝,“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男女老少都生活得“怡然自乐”。这里的“ 黄发垂髫”,实际上指代“人人” 。现在可化用以形容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的富足景象及人们的愉悦神态。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桃花谭诗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桃花谭诗。这两句大意是: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白发人欢乐地到处游玩。这是陶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