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 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547703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 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 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 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 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 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 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 专题7 农业生产活动(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 高考地理考前 30 天冲刺:农业生产活动直击高考考点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重要的知识点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分类、区位和地域类型。在教材更加突出人地关系主线的形势下,今后的考题会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更加深刻的反映。在复习时注重以家乡或中国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论证基本原理,理解农业区位选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对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要识记并能对其典型代表区进行区位分析。对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要注重分析生产特点的成因;对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要注重分析区位因素,对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要注重分析发展的措施。注重四种农

2、业地域类型的类比,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近几年本单元的热点内容主要有:1农业区位因素。对一个农业区域的区位因素进行评价,要用综合思维方式进行。(1 )任何一个地域的农业生产都要受 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地域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2)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出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其一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确定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发展的类型,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科技因素和市场因素已成为我国农业区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这将可能成为今后几年高考命题的方向。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在影

3、响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中,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同,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其发展变化性最大,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并根据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做出相关的调整。我国已加入 WTO,来自身的压力和国外农业的挑战已摆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面前。又如我国目前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五”规划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方针、措施以及各地农业发展的地理事实。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3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4、、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较大,如何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展既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又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区域因素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可能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4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的粮食紧缺问题是当今问题的迫切问题之一。联系实际分析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知识网络构建知识要点串讲要点一 区位的含义农业的区 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 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

5、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拓展:区位与布局的区别与联系。区 位 布 局强 调 客 观 存 在 强 调 主 观 安 排区 别 强 调 微 观 ( 如 某 个 农 场 的 区 位 ) 强 调 宏 观 ( 如 农 业 的 布 局 )联 系 都 强 调 某 一 事 物 ( 如 农 场 ) 与 其 他 事 物 ( 如 地 形 、 气 候 ) 的 空 间 关 系 , 影 响布 局 的 因 素 也 就 是 区 位 因 素要点二 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具有

6、两大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季节性和周期性。(1)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农业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区域,农业生产的结构、品种和数量都不相同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 ,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季节性和周期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农业生产在时间分配上的特殊规律,即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序进行,并有一

7、定的变化周期“不违农时” 。拓展: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的关键是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规 律性。同时要注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有所减弱。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农业生产地域性产生的基础,相同的自然条件,由于政策、经济、技术的差异也会使农业生产产生地域差异。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有时可分异开来,季节性更加突出了农业生产的阶段性,而周期性更加突出了农业生产的重复性。如:A海南岛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稻;三江平原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麦。 (地域性)B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季节性、周期性)C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 。 (

8、地域性)D我国民间有这样的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季节性、周期性)要点三 农业的区位选择: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其中热量、光 照、降水是其主要因素。不同的作物对三者的匹配关系要求不一样。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对于一般农作物来说,热量条件是具备的,可是光照条件不足。因此,不宜发展种植业,而适宜发展畜牧业。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度的大小上。一般地,坡度较小的地区(18 度以下)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的地区则适宜林业或畜牧业。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直接影响水土保持以外,还影响机械化作业。土壤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酸

9、碱性,另一方面表现为肥力的大小。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酸碱性有不同的要求。水源则是指对农作物的灌溉条件。在大气降水不足的地区,充足的水源则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如在绿洲地区,农业发展规模及其分布往往受制于冰雪融水的多少及其分布。2社会经济 条件:主要包括政策、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资源、技术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等。政策是指政府对农业的直接影响。有时通过行政命令干涉,有时通过经济手段干涉。市场是影响农业的主导因素。市场需求量的大小及稳定性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随着运输条件(包括运输速度和冷藏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地域限制越来越小。劳动力资源不仅指劳动力数量

10、,还包括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力素质在农业生产条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是指生物种子技术,二是指外在的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生物技术。喷灌、滴灌等农业生产技术比传统的生产方法要大大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居民生活习惯与习俗对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影响。如藏民喜欢青稞胜于喜欢小麦,因而在西藏地区大量种植青稞。3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基础,是重要因素,而社会经济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 胶、双季稻、小麦)根据经济技术条件,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

11、水分、光照) ,但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市场需求的变化是由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过来经营规模则会缩小(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的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农业技术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拓展:1农业区位主导因素分析: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看,其主导因素往往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对于不同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可能为自然因素。(1)与相同的气候区相比较:若出现相同的农

12、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生产模式(如海南与东南亚橡胶园 ) ,则其主导因素为气候。若出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或农业生产模式(如珠三角地区的桑基农业和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 ,其主导因素为地形或水源。(2)靠近城市布局的郊区农业,体现了市场区位及需求对农业区位的突出影响,其主导因素是市场。(3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再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形成区域专业化,这说明远离主要消费市场布局的农业地域,其主导因素是交通运输条件。如:我国河西走廊、塔木里盆地能种植农作物的重要原因是具备灌溉水源。上海、北京等城市郊区布局乳牛场、禽畜和蔬菜生产基地主要是满足

13、市场需要。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将一部分粮田改种花卉、蔬菜和发展基塘养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印度尼西亚的农业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不能自给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遭受殖民统治造成的恶果。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大于种植业,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侧重于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其原因是市场的需要。2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并获得最大的效益。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明显的依

14、赖性,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因地制宜,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对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者)的要求不同。从土地价格、农业生产成本、不同农业的单位产值和农产品的特性等因素考虑。一般来说,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不同类型的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

15、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要点四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1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分布 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

16、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除了以上几种农业地域类型外,常见的还有以下几种:(1)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一些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2)热带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且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中的低地与丘陵地区。农民通过砍伐、焚烧,在森林中整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