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546074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七年级语文期末素养养成型评价试卷亲爱的同学,祝贺你顺利地完成了本阶段的学习旅程。今天,我们希望通过以下题目来分享你收获的喜悦。请你看清题目并按要求答题。一积累与运用(22)1、写字,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修养。能写一手好字,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称慕不已。在下列方格中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书写规范美观。 (2 分)2、给下列加点字注上拼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 分)配合默契( ) 炽( )热 彷( )徨 深邃( )人声 dng( )沸 义愤填 yng( ) yngyng( )不乐 ji( )然而止3、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2 分)潜心惯注 心会神凝 骇人听闻 姗姗来迟

2、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搏学多识 一拍既合 息息相通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杂乱无张错别字改 正4、根据下面的情境,写出你认为应该说的话。 (2 分)母亲节这天,为了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你特地买来了鲜花。当妈妈进门时,你怎样向妈妈表达呢?5、根据你的理解与感悟,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两个比喻句。 (4 分)友谊是天上的风筝,牵挂飞翔的你,牵挂奔跑的我。友谊 , , 。友谊 , , 6、写出自己读过的一部名著及主要人物、内容(3 分)名著: 主要人物 主要内容: 7、背诵优秀的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6 分)送灵澈上人中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是:_,_。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

3、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_,_。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_,_。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_,_ 。 论诗中道出诗歌创作应求新求变,每个时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的是:_,_ 。 你有赞美春天景色的诗句吗?写出一句吧,让大家与你共享!_,_ 。二、阅读(38 分)(一)文言文阅读(13 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

4、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2 分)A、稍稍宾客其父 B、不能称前时之闻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未尝识书具( ) (2)邑人奇之( )(3)日扳仲永(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下列与“借旁近与之”中的“之”字的解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 分)A、邑人奇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5、 C、忽啼求之 D、于舅家见之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 分)(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文: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 5、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你什么启示?(2 分)6、假如你身边也有像方仲永这样的同学,你会怎样劝导他呢?(要求引用名言、诗句来讲道理) 。(2 分)(二)课内阅读斑羚飞渡(13 分)1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有刚刚踏进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

6、羚。两拔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十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拔里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来,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2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

7、跳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

8、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1 根据文意,第 2 中段加点的“镜头”具体指的是 (不超过 40 字)(2 分)2 在作者笔下,羚羊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羚羊的咩叫声似乎在传达它们的心声,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见第 1 段),它似乎想说: 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咩叫一声”(

9、见第 2 段),它似乎想说:(4 分)3 用简要的语言分析第 2 段画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2 分) 4 斑羚队伍是一枝怎样的队伍?请你谈一谈对它们的认识。(2 分)5 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写猎杀斑羚的残忍场面和斑羚们牺牲自我保护群体和后代的惨烈景象,实在太让人心痛。斑羚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样的文章不该让我们读。你认为呢?(3 分)(三)现代文阅读结合批注,阅读下文,然后答题。 (12 分)来啊,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来荡秋千,来快活快活!一棵大树美谢尔西弗斯汀著 陈丹燕译从前有一棵树,她很爱一个男孩。每天,男孩都会到树下来,把树的落叶拾起来,做成一个树冠,装成森林之王。有时候,他爬上树

10、去,抓住树枝荡秋千,或者吃树上结的果子。有时,他们还在一块玩捉迷藏。要是他累了,就在树荫里休息,所以,男孩也很爱这棵大树。童年的男孩多快乐呀!树感到很幸福。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树常常变得孤独,因为男孩不来玩了。幸福源于相亲相爱!“孤独” 一词可见树对男孩的思念。有一天,男孩又来到树下。树说:“来呀,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来吃果子,到我的树荫下来玩,来快活快活。 ”“我长大了,不想再这么玩。 ”男孩说:“我要娱乐,要钱买东西,我需要钱。你能给我钱吗?”“很抱歉, ”树说, “我没钱。我只有树叶和果子,你采些果干去卖吧,卖到城里去,就有钱了,这样你就会高兴的。 ”男孩爬上

11、去,采下果子来,把果子拿走了。树感到很幸福。幸福源于_ _!此后,男孩很久很久没有来。树又感到悲伤了。终于有一天,那男孩又来到树下,他已经长大了。树高兴地颤抖起来,她说:“来啊,男孩,爬到我的树千上来荡秋千,来快活快活。 ”由“颤抖” 可见大树的激动!“我忙得没空玩这个。 ”男孩说, “我要成家立业,我要间屋取暖。你能给我间屋吗?”“我没有屋, ”树说:“森林是我的屋。我想,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做间屋,这样你会满意的。 ”于是,男孩砍下了树枝,背去造屋。树心里很高兴。但男孩又有好久好久没有来了。有一天,他又回到了树下,树是那样的兴奋,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过了一会,她才轻轻地说:“来啊,男孩,来

12、玩。 ”“我又老又伤心,没心思玩。 ”男孩说:“我想要条船,远远地离开这儿。你给我条船好吗?”看看,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_”字。“把我的树干锯下来做船吧。 ”树说:“这样你就能离开这里,你就会高兴了。 ”男孩就把树干砍下来背走,他真的做了条船,离开了这里。树很欣慰,但心底里却是难过。又过了好久,男孩重又回到了树下。树轻轻地说:“我真抱歉,孩子,我什么也没有剩下,什么也不能给你了。 ”大树总是在说“ 抱辙”,可该抱歉的不应是大树啊!她说:“我没有果子了。 ”他说:“我的牙咬不动果子了。 ”她说:“我没有树枝了,你没法荡秋千。 ”他说:“我老了,荡不动秋千了。 ”树低语说:“我很抱歉。我很想再给你一些东西,但什么也没剩下。我只是个老树墩,我真抱歉。 ”男孩说:“现在我不要很多,只需要一个安静地方坐一会儿,歇一会儿,我太累了。 ”树说:“好吧, ”说着,她尽力直起她的最后一截身体, “好吧,一个老树墩正好能坐下歇歇脚,来吧,孩子,坐下,坐下休息吧。 ”于是男孩坐在了树墩上。大树的一片爱心在“ 尽力”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文中有两处写了“树感到很幸福” ,其实这两个“幸福”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前一句加的批注是“幸福源于相亲相爱!”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后一句加上恰当的旁批:幸福源于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