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自助教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40250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自助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过秦论自助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过秦论自助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过秦论自助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过秦论自助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自助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自助教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特殊文言句式。4.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5.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 “指出秦的过失” ,“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

2、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2.作者介绍贾谊(前 200前 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 33 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

3、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 500 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

4、,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基础演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xio) 膏腴(y) 逡(qn) 镞(z)黔(qin)首 氓(mng)隶 隳(hu) 鞭笞(ch)轸(zhn)恬(tin) 藩(fn) 瓮(wng)牖(yu) 孝公既没(m)召(sho)滑 俯首系(x)颈 践华(hu)为城 劲(jng)弩

5、不及中(zhng)人 墨翟(d) 蹑足行(hng)伍 将(jing)数百之众度(du)长絜大 比权量(ling)力 万乘(shng)之势 朝(cho)同列一夫作难(nn)二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 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 用草绳

6、系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 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 4 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 5 句和第 7 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 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 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 2、3、6 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 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

7、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 1、2、3。四特殊文言句式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合作探究】一、整体把握: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

8、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 段 ):写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一层( 1-3 段 ):写 兴起的过程。第二层( 4 段 ):写 灭亡的过程。(二)议论部分( 5 段 ):写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二、研读第一段: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提示: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

9、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提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提示: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

10、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三、研读第二、三段:1 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 337 年,庄襄王死于前 247 年,其间长达 90 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 90 年间的历史的?答案: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 87 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

11、、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 334前332 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 318 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 298 年,魏、齐、韩三国曾

12、联合攻齐。还有前 247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 87 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2.在第 2 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 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 1 小层写秦攻各国,第 2 小层写各国攻秦,第 3 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 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 1 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 2

13、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 3 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答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答案: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

14、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写就会出现矛盾,前 218 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愚民、弱民、以民为敌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答案: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答案: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四研读第四、五段: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

15、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明确:详述了陈涉身分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猝,士卒疲惫(或军队弱少)武器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 2.第 5 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明确:第 5 自然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对比: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