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523462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隆中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旅游观光,我是大家此次襄阳之行的导游,我姓 ,大家叫我 导好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相逢即是缘分,在此提前预祝各位旅行愉快!三国故事湖北多,三国演义 120 回,其中的 75 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 75 回中又有 44 回发生在襄阳。我们今天旅行的第一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代隐居之地古隆中。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都发生在那里。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増长智慧” 。希望各位在参观完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古隆中,位

2、于襄阳城以西 13 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 ”隆中因此而名之。隆中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董必武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古隆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4A 级风景名胜区之一。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 ,现在已增加到十二个景点,被称为“隆中十二景” 。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

3、区了。石牌坊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隆中的标志性建筑石牌坊了。清光绪十九年(公元 1893 年)由湖北提督程文炳主持建造。牌坊高六米,长十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牌坊的正大门上雕刻着“古隆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的柱上线雕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译为:刘备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以求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巩固,发展蜀汉大业。2这两句诗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的小门上雕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这两句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教育其子孙后代恬静寡欲,淡视名利,明确志向;

4、专心致志,除却烦躁的思想,树立远大的目标。现在大家请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三代是指夏商周三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古人认为三代以及三代以上的人忠厚贤良,三代以下便人心不古了。但是诸葛亮辅先主,佐后主,勋业盖世,所以在此予以高度称颂。两边的门柱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何”这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旧时兄弟排行常以伯,仲,叔,季为序。伯,老大;仲,老二。伊尹:辅汤灭夏德伊尹。伊是本名,尹官名。吕,辅周灭商的吕尚,俗称姜尚,姜太公。萧是指萧何,曹是指曹参,他们俩都是西汉的丞相,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

5、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起了重要作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不相上下,他处理政务,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就连萧,曹二人与他相比都显得逊色。石牌坊在 1955 年由隆中文物管理处清洗修理过一次。1966 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扫“四旧” ,安排当时隆中大队大队长唐大兴带人拆除,唐大兴借口怕砸伤人,没拆除,但是被打掉左侧石抱鼓一只。1980 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用材料进行了修补。现在石牌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隆中重要文物古迹之一。躬耕田我们大家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池塘。池塘名为荷花池,是清朝光绪九年(1883 年)湖北提督程文炳维修隆中诸葛故居时在躬耕田上开方池种莲藕

6、而得名。1983 年,隆中风景管理处荷花池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造,清除了淤泥,四周堆砌山石,池中重建了荷花亭,并种了二十多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每到夏日荷花盛开,亭亭玉立的莲花过人头,给隆中风景增添了一抹亮色。荷花池前面的这片花圃便是躬耕田了。据史料记载的躬耕田是乐山和旗山之间的诸葛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就是指这个地方。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 ,蒋介石维修隆中古迹时,对躬耕田的一部分荷花池再次作了整修。1984 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躬耕田上重3建四角亭一座,题“田园淡泊”的匾额,庭中竖“躬耕陇亩”的石碑,以增添宁静淡泊之风味。 “躬耕陇亩”这四个字是国

7、家军委主席刘华清所题。说道躬耕南阳,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 “南阳派”以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但他这个官可就有点难做,这个官司就闹到他的堂前,可要处事公平,一碗水要端平,若是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南阳百姓就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

8、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拍案休堂,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 。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后来中国的专家小组在四川召开

9、了一个研讨会,最终确定在襄阳古隆中,其实这是有很多依据的,我们暂且不说隆中对,首先从诸葛亮的人际关系说起,他的老师水镜先生,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提到的司马徽,就居住在我们襄阳的南漳县城,故居仍然存在无可厚非;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徐庶,就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一个被迫一身都在曹营中做官,然而却未跟曹操献一计,俗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他也是住在南漳县城;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就是被时间传言丑女的黄阿丑,是襄阳城西黄家湾人氏;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与诸葛亮齐名,人称伏龙凤雏之一的庞统,他也是襄阳人,而且是住在离襄阳城只有一江之隔的鱼梁州。另外,据历史专家考证,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4指的

10、是南阳郡,并非现在的南阳市市区,只是地理位置的划分罢了,而且,从武侯祠本身来说,我们襄阳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公元 361 年,古朴庄重,历史悠久,而南阳的武侯祠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但它是建于唐代,年代远远晚于我们古隆中,综上原因,襄阳古隆中被公认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小虹桥穿过躬耕田就到了小虹桥了。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的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当时正处于大雪过后,黄老先生正骑着小毛驴从女婿家出来,口中吟诗道:“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刘备一看此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心中

11、早就久仰诸葛亮的文采,误以为诸葛亮,大喜过旺,慌忙参拜,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难得让人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我们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小虹桥上走一走,人人活到九十九”大家不妨都走走看,把长寿带回家。抱膝亭大家顺着我的手看过去,可以看到一个亭子,叫抱膝亭。诗文说诸葛亮“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14 岁随叔父迁移到襄阳隆中。这个梁父吟是山东老家的一种曲子,调子不变,可以自己填词。后人在这里修建这个抱膝亭,就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引吭高歌,抒发情怀这一闲情雅致。 (

12、亭子是清朝时程文炳建的,1978 年隆中风景管理处进行了一次维修,亭前“抱膝处”三个字的大石碑,据说是书法家张裕钊所书) 。草庐碑抱膝亭的后面的这个大型的石雕是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 1540 年)的龟座草庐碑 ,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了。碑高大雄伟,龟昂首负重,即古朴又富有生趣。碑的正面有石南江 “草庐”二字,碑的后面有“龙卧处”三个大字。这个碑座的动物其实不是龟,他叫赑屃 bx, 是龙的小儿子。民间这样传说,龙生九子,个个长的都不像他。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个赑屃啊,它有龙的头,乌龟的身子,老鹰的爪子和凤凰的尾巴。在我们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摸5摸赑屃头,一身不用愁;摸摸赑屃背,荣华又富

13、贵;摸摸赑屃牙,金银财宝往家爬。喜欢打麻将的朋友不妨多摸摸,把运气都带回家嘛!武侯祠游客们,我们继续往前走,去看看隆中山腰的武侯祠吧。武侯祠是祀奉诸葛亮的地方。全国大大小小的武侯祠共有 100 多座,稍有名气的共有 48,我们襄阳的这座可以说是全国第二大,第二早的了。武侯祠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 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翻修,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明末清初的建筑,砖木结构,四进三院式结构,一层高于一层。我们看一下祠堂的正门上方悬挂着汉诸葛武侯丞相祠堂的牌匾,牌匾的下方有三个小石人,代表着福禄寿三星,象征着您来隆中拜访诸葛亮,可以顺便将福禄寿一起带回家。在小石人的两边分别有两根彩色的横梁,这个叫做户

14、对,而大门前方的这两面抱鼓就叫门当了,和在一起取门当户对之意。我们大家再看一看,这个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门前有四根红色的柱子,上不接天下不接地,叫掀天接地柱,预示着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风唤雨,扭转乾坤的才能。门前还有一副对联“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 ,这对联是说隆中一带的山岗槽卧在南阳郡的大堤上,这里的田园仍就如过去那样淡泊,诸葛亮开创了蜀汉的基业,在隆中至今还留有他那清高的遗像。我们去武侯祠的里面看一下,头上这块“卧龙遗址”的匾额是董必武老先生 1965 年为隆中所题写的。公元 197 年至 207 年,诸葛亮隐居襄阳城西 20 里地的隆中村,在此耕读达

15、10 年之久,由于他才华横溢,独居隆中,时人誉其为“卧龙” 。匾额下面便我们的卧龙的先生了,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一比一的仿真诸葛亮的铜像了,它是 2002 年,诸葛亮的后裔为了纪念诸葛亮出山 1800 周年而捐赠给隆中的。我们看诸葛亮手持羽毛扇,身披八卦衣,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姿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诸葛亮的手和扇子特别的亮?那是因为我们这一带有个风俗,认为诸葛亮的扇子代表智慧,手代表好运,所以来隆中的朋友不妨也摸摸他的手和扇子,沾沾好运,舔舔智慧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对晤古今情” 。董必武,1965 年题。为了寻求统一天下的大计,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刘备就当时的形势及统一问题一番对

16、晤,古今传为佳话。 “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 。意译为,诸葛亮辅佐刘氏开创了蜀汉的基业,他的功名流6芳千秋,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足为后人之楷模。 “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不相上下,他立国策略和治国方略出自伏羲帝皇。 “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诸葛亮预定天下三分,火烧博望,六出祁山,功勋显赫,大名永垂。诸葛亮三气周瑜,辱咒司马,七擒孟获,古今传为佳话。这副对联对诸葛亮一生事迹做了概括性的踪迹,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去武侯祠的主殿看一看,这里竖立诸葛亮一家三代的塑像。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人,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 181 年)出身在一个门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祖父诸葛丰是西汉的一个监察官,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州郡郡丞,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助理。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一个嫁给了现在襄阳南漳县的蒯 kui 氏大族蒯祺。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