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编辑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23129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编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编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编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编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编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编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编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姓是中国第二十二位姓氏,尤其在山东地区中最有影响。宋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 081,即每 10000 个中国人中姓宋的人至少有 81 个,总人口大约近 1000 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宋姓历代名人 290 名,占名人总数的 0.6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七位;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历代文学家总数的 0.7%,排在第三十位;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4,排在第五十位。我国宋姓家族的历史悠久,历代名人不 绝于史书,历史上宋姓的主要人物有: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西汉时壮武侯宋昌,唐朝名相宋璟、诗人宋之问,北宋文学家宋祁、宋庠兄弟、文学家兼文献学家宋敏求、画家宋迪、农民军领袖宋江,南

2、宋著名法医家宋慈,明朝学者宋濂、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兼藏书家宋懋澄,清朝诗人宋琬、经学家宋翔凤、学者宋恕、维新派代表宋育仁,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抗日名将宋哲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上将宋时轮。宋姓的起源与演变构成汉族宋姓来源主要有两大支:子姓和外族改姓。第一支源出子姓。宋 宋姓源于微子启封宋国宋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始见于周代。周公旦平定由纣王之子武庚挑起的叛乱之后,周成王改封纣王长兄微子启于宋。宋国建立,定都商丘,公族皆以国名为姓,世代姓宋。 公元前 286 年,宋 为齐、魏、楚三国联 合所灭。宋姓民众逐渐播迁,流散各地。然而,宋氏家族尽管组成成分比较单纯,但

3、也并非“一脉单传” 。据五代史记载,当时在辰州有所谓的蛮酋,也是以宋为姓。但除此之外,就不再有其他血统了。 自汉代始,许多宋姓人皆因为官之故开始由中原向四周、由北方向南方扩散。最初是在山西介休、陕西关中、河南南阳、河北广平及河北邢州等地,繁衍成望族。隋唐时期,宋姓迁徙频繁,逐渐散居于大江南北。到宋元之交、明清之际更有闯荡海外、迁居入台者。 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

4、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 286 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 3200 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 2300 年。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 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

5、起来。历史上宋姓的分布和迁移在商、周、春秋、 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 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宋朝时期(公元 960-1279 年),宋姓大约有 88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 19.4,占陕西总人口的 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 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 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

6、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明朝时期(公元 1368-1644 年),宋姓大约有 54 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 600 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 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 33 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 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 (15.3 )、浙江 (13.5),这三省的宋姓大 约占宋姓总人口的 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 这三省的宋姓

7、又集中了 25。宋、元、明 600 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 600 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 972 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 约占全国人口的 0.81%。从明朝至今近 600 年中宋姓人口由 54 万激增到近 972 万,近 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 9300 万,当代的人口按 12 亿计,人口增长了13 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 1000 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 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

8、姓总人口的 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 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 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 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 600 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 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 3.3 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 7 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3.3 人以

9、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4.9,宋姓人口大约 214 万;2.2-3.3 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9.8,宋姓人口大约 249 万;1.1-2.2 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24.3%,宋姓人口大约 356 万;0.1 一 1.1 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40,宋姓人口大约 146 万;不足 0.1 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21,宋姓人口大约 7 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 1.4以上,有的达到 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

10、总面积的 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 0.7一 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 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47,其中频率不足 0.1的地区占了 28。血型分布特征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 型 305 万,占 31.3;A 型 276 万,占28.4%;B 型 297 万,占 30.6;AB 型 94 万,占

11、 9.7%。宋姓总人口 972 万。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 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14.7,宋姓 463 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 47.6。O 型 142 万,A 型 130 万,B 型 144 万, AB 型 47 万。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 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243,宋姓 356 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 36.6。O 型 112万,A 型 102 万,B 型 109 万,AB 型 33 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61,宋姓 153 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 158。O 型

12、 51 万,A 型 44 万,B 型 44 万,AB 型 14 万。郡望堂号 【堂号】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 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 或 大宋、 小宋。 【郡望】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 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宋

13、字的古体字,是宝盖头下一个“米” 字,米字形容的是天子戴枷,因 为“+”字符号是太阳的象征;而“” 字符号是枷 锁,因而天子戴枷为米也。因此,“宋” 字的含义为戴枷的天子被囚禁于洞穴之中,那麽是那位天子曾被披枷带锁囚于洞穴之中呢?山海经大荒南经曰:“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苦,是谓枫木。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由此可知:宋山被囚的天子是炎帝蚩尤,因其与轩辕氏争天下而败,被黄帝将其披枷带锁囚禁于宋山,蚩尤崩后,他所戴的枷化成了枫木,因而红色的枫叶是蚩尤之血染成的,蚩尤在九黎族中有很高的威信,所以黎民百姓有采摘枫叶纪念蚩尤的习俗。蚩尤是宋山的囚徒,而祖

14、状则是宋山的主人,大概在商天子武丁时,商人征服了祖状,武丁将宋山封给了他的儿子子宋。卜辞记有:“商王武丁之子子宋 ”。子宋为 方伯,其后有宋伯歪。周武王灭殷时,宋国也随之覆灭,周成王则将宋国封给了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让他承继殷祀,因而宋国所祀“殷帝乙” ,为微子启之父。宋山地居何处,暂无结论,皇览冢墓记记载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因而,宋山 应在山东寿张县境内,微子启之墓也在此,故而,可以认定宋国初立是在山东寿张,后迁都至河南商丘。宋公是商殷天子的贵胄,其位在公爵,是周初三公之一,周天子礼其为宾而不为臣,给宋国高度的自治权。宋

15、君位传到宋襄公时,一度取代齐国成为中原霸主,后宋国与楚国争霸,被楚国击败,而其国又内乱不止,国家渐渐衰败。春秋楚、宋之争时,宋国被俘之军民被楚国流放到沅水流域开发南疆,渐渐融入南蛮族中,宋人因怀念中原故国,则以国名为姓。五代时有辰州蛮宋邺,迁云贵,其后形成云贵望族,史称“宋家人 ”。魏世宗时有西羌族宋万率部族4000 户内附,他们都应是宋人的后裔。 公元前 328 年宋君偃发动政变,赶走其兄宋君剔成,自立为宋公。宋君偃善于治军,并好大喜功,他训练了十万精兵,5000 乘战车,尤其亲统宋师东败强齐,取其五城;南败强楚,侵占其地 300 里;西败强魏,取其两城;并灭掉附庸的滕国。宋君偃连败万乘之尊

16、的齐国、楚国、魏国,使宋国再次崛起于中原,他屡战屡胜,天下无其敌手,宋国亦逐渐强大,地居鲁、皖、豫、苏四省边地,成为位居第八的大国。公元前 318 年,宋君偃称王。史曰“宋王偃” 。宋王偃为树立王权,让臣民呼其为“万岁” 。并在宋国开展 肃巫运动,以“射天” 之戏贬低神权。宋王偃骄横无道,又喜淫乐,逐废驰朝政,宋公卿大臣凡敢劝谏者,宋王偃则用箭将忠臣射杀,竟于一日内射杀宋大夫景成、戴乌、公子勃三人,其残暴尤如夏桀,因而诸侯骂宋王偃是“桀宋 ”。宋王偃无道,激怒天下,公元前286 年齐泯王听从纵横家苏代的建议,联合楚国、魏国、燕国,举四国之师讨伐桀宋。宋王偃毫无惧色,率宋师力敌四国,但因宋王偃不体恤士卒,又不加赏赐,宋国军民无心恋战,终被四国联军击败。宋王偃欲逃往秦国,当他冲破重重围堵逃至魏国温邑(河南温县)时,见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