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历史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520718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卷分析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卷分析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卷分析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卷分析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卷分析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卷分析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卷分析历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分析 2010 年景泰县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基本情况1、题型与题量:2010 年中考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满分 40 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 一、单项选择 二、读图学史题 三、材料解析题 四,综合 探究题题量 分值 比例 题量 分值 比例 题量 分值 比例 题量 分值 比例8 % % 1 8 2% 1 8 20%2、试题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各种题型和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安排合理。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并“由远及近”逐渐加重,体现了历史考查“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详

2、情见下表:选择题 读图学史题 材料解析题 综合探究 题 合计内容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中国古代史 8 分 20% 0 分 0% 0 分 0% 0 o%8分 20%中国近现代史4 分 10% 0 分 0% 8 分 20% 0 0% 12分 30%世界古代史 2 分 5% 0 分 0% 0 分 0% 0 0%2分 5%世界近现代史2 分 5% 8 分 20% 0 分 0% 8 20% 18分 45%合计 16分 40% 8 分 20% 8 分 20% 8 20% 40分 100%、试题特点本次中考试题以考纲为指导,新课标为准绳,结构严谨,题量适中,题的

3、难易程度适中,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今结合,用当今的热点话题引出所要考查的历史知识,从而反映出考生对历史的感悟与认识,凸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比如选择题的第 5 小题就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引出了南京条约这个知识点,还有第 8 小题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考查罗斯福新政,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或复述,而是一面镜子,对现实有着借鉴作用。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2)基础知识、基本重点依然是

4、今年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选择题第 2 题考查秦始皇,第 6 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等。(3)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侧重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读图学史题和材料分析题中,看图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知识和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运用的综合能力。从这不难看出,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已提上初中历史教学的日程,这不能不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二、成绩统计1、150 份试卷抽样分数统计:24 分以下(不含 24 分)2432 分(

5、不含 32 分)32 分以上(含 32 分)优秀率及格率不及格率 人数 % 人数 % 人数 %44.7 % 80.7% 19.3% 29 人 19.3% 54 人 36% 67 人44.7 %其中最低分 2 分,最高分 40 分,净差 38 分。从 150 份抽样试卷统计情况来看,今年学生的历史中考成绩比 2009 年相对较高。2、各题得分人数及占抽样总人数的百分比(样本人数 150 份)(1)选择题:优秀率及格率不及格率 9 分以下 1012 分 1315 分16 分(最高分)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选择题 41.3% 86 % 14%21人 14%67人 44.7%45人 3

6、0%17人 11.3%从抽样统计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选择题的成绩比去年较低, 只有 17 个学生该题得了满分。该 题错 的最多的是第 7 小题,其次是第 3 和第 8 小题。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容易混淆。 (2)读图学史题:优秀率及格率不及格率 4 分以下 56 分 7 分8 分(最高分)人数 %人数 %人数 % 人数 %读图学史题 62% 84 % 16% 24人 16%33人 22%51人 34% 42 人 28%从抽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道题学生答的非常好,78 分的学生有 93 人,优秀率达到了 62%。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7、和锻炼,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一战和二战的历史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3)材料分析题:优秀率及格率不及格率 4 分以下 56 分 7 分8 分(最高分)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材料分析题 27.3% 72% 28% 42人 28%67人 44.7%32人 21.3% 9 人 6%此题满分 8 分,概括性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稍大,得满分的学生 9 人,得 0 分者有 3 人,4 分以下的有 42 人。失分较多的是 10 小题第(2)问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哪次?”,其次是问“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首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还有第(1)问

8、“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会议和条约这些基本知识点掌握的不够清楚,有些混淆。 (4)综合探究题:优秀率及格率不及格率 4 分以下 56 分 7 分8 分(最高分)人数 %人数 %人数 % 人数 %综合探究题 31.4% 66.7% 33.3% 50人 33.3%53人 35.3%33人 22% 14 人 9.4% 此题满分 8 分,难度一般,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得满分者 14人,得 0 分者 9 人。失分较多的是 11 小题第(4)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任务是什么?”,其次是第(1)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哪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还有第(2)问“

9、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三、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首先还是基本知识问题。有一些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以致对相关知识混淆,混乱甚至是无知;也导致分析比较能力与概括能力不强。比如有学生把选择题第 5 小题南京条约选成其它的条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王朝是斯图亚特王朝,但学生答的是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献是人权宣言 ,而学生答的却是 权利法案;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中共七大,但学生答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究其原因,某些学生对历史知识重视和掌握不够;更多的是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是某些学生历史基本知识薄弱或欠缺的重要原因。(2)审题不

10、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的错误。比如材料分析题第 10 题第(2)问“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审题马虎,答题不认真仔细。 (3)对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凌乱,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突出表现在综合探究题。比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到底属于那个国家的,有些学生就搞不清楚,往往是张冠李戴。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复习时要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行整理和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4)语言表达中逻辑混乱,同样是不少学生的突出问题。这也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历史教学中加以训

11、练和指导。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复习时教师要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 4、老师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