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应用基础 蔡文思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10976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应用基础  蔡文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应用基础  蔡文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应用基础  蔡文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应用基础  蔡文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应用基础  蔡文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应用基础 蔡文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应用基础 蔡文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网络应用基础 (结课论文)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 视觉传达班级: 165131 姓名: 蔡文思学号: 20131000246 电脑与网络 第一次看见电脑是在爸爸的办公室,当时幼儿园的我,完全不知道那个方盒子是什么,也没兴趣去知道它是什么;第一次使用电脑是在小学,那时在湖南,学校基础设施本来就不怎么好,有几台电脑完全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上电脑机房要穿鞋套,进去了什么东西都不准碰,生怕我们把电脑弄坏,到后来说好的电脑课却不了了之,但是那仅有的两节电脑课让我知道了那个方盒子原来叫电脑;第一次上网是转学来到广东的小学,当时进去电脑室完全傻了,同学都熟练地打开网页开始玩游戏,可是我连他们怎么打开的

2、网页都不知道,这让我深感沿海和内地的差距。后来慢慢接触得越来越多,我也会上网玩游戏做同学也会的事了,可是即便如此我依旧是电脑白痴,除了玩玩游戏、看看电影,听听歌其他的完全不懂,只要电脑出问题就只有干瞪眼的份,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比如说电脑哪条线插错了,网络出问题了,什么是 IP 地址,什么主板烧坏了我通通都是模模糊糊的概念,电脑出什么问题了也只是胡乱搞一下,搞不好就算了。到了大学,有了计算机基础课和网络应用基础课,逐渐对电脑、网络等等的认识加深,知道了很多以前根本不了解的知识,下面就挑几个很基本的讲一下好了。1、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和创造者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重 30 吨,占地

3、150 平方米,肚子里装有 18800 只电子管。于 1946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双方都使用了飞机和火炮,猛烈轰炸对方军事目标。可是要想打得准,必须精确计算并绘制出射击图表。经查表确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弹正中飞行目标。但是,每一个数都要做几千次的四则运算才能得出来,十几个人用手摇机械计算机算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份“图表”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研究把电子管作为“电子开关”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许多科学家都参加了实验和研究,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起名为“埃尼阿克”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领

4、导,为美国陆军军械部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研制了一台用于炮弹弹道轨迹计算的“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 ,取名叫“埃尼阿克” ,这巨型台计算机占地面积 170 平方米,总重量 30 吨,使用了 18000 只电子管,6000 个开关,7000 只电阻,10000 只电容,50万条线,耗电量 140 千瓦,可进行 5000 次加法/秒运算。这个庞然大物于 1946 年 2 月 15 日在美国举行了揭幕典礼。 “埃尼阿克”的问世,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后来出现一位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我们称他为“电脑之父”巴贝基。他制造了一部功能更强的机器,称之为分析机,这部机器在观念上就与现代电脑极为相似。但是这些发明

5、是用来辅助计算的工具,并没有记忆与储存资料的功能,因此不能称为“电脑” 。一直到了 1946,美国科学家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了第一代电脑ENIAC。ENIAC,也就是而第一代的电脑有两间教室大,跟现在我们一般用的电脑体积差很多。当时的电脑零件是真空管,而存档的东西,是一种打孔卡片。电脑的发明是一群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其中数学家冯诺依曼的设计思想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开创了现代计算机理论,其体系结构沿用至今,而且他早在 40 年代就已预见到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对当代计算机将产生的意义深远的影响,所以冯诺依曼被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2、什么是网络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

6、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原指用一个巨大的虚拟画面,把所有东西连接起来,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它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作为网络工具,它会越来越好用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

7、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网络也是一个资源共享的通道,但它毕竟是人类的一个工具。相信有一天,网络会借助软件工具的作用带给人们极其美好甚至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比如借助软件工具让人以极其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感受生老病死、游戏娱乐、结婚生子等。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它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网上可以直接实现虚拟产品的交易,如文字、影音的购买、发送、传输、接收。但实物哪怕芝麻大点的东西也必须依靠人来送达,这就是网络发展的极限性。它可以在虚拟和感觉方面超越人,但永远不会在实体感受方面取代人类。3、网络发展的前景未来网络通信的宽带

8、将会是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未来上网应该是不受时间、带宽等限制的。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为所欲为,那时候的控制机制应该更合理,更强大。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网络无处不在,任何东西都要连入互联网,那时估计也没有太多的网络终端,只需要几种集成的网络终端即可,将各种功能集成到同一台网络终端上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无缝的接入互联网。2、宽带成本大大降低,上网将会是非常非常便宜的,但是网速就快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3、近期网络的发展应该还是以无线网络为重点。各种更方便,更可靠的服务也会应运而生。无线上网的带宽会逐渐成为人们使用网络的主要形式,现在 3G 盛行以及已经开始使用

9、的 4G,以后还会有5G,6G,7G 中国的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崭新的传播领域,正在拉开新闻传播的世纪序幕。当前各类网络媒体所进行的各种探索,从发展的角度看,都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如果一定要对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前景做出某种预言,那么,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业已形成的各种现实因素以及世界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向中去把握。由此言之,未来中国的互联网媒体已经显现出以下前景和趋势:1、已经形成的三种现有模式,将继续发展,并着力探索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方向。在新闻信息的原创性上下功夫,逐渐壮大“第四媒体”的实力和特性,满足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要。2、事业发展与体制创新结合,呈现在新体制基础上运作的媒体新景观。特

10、别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网络媒体,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新媒体的运行将举步维艰。3、网络媒体的真正本性日渐显现。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宽带运用逐渐推广以及国际网络化信息浪潮的推动下,不远的将来,交互电视、多媒体传播等将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利用、相互融合势在必然,在融合基础上,传统媒体找到更生之路,网络媒体的发展也获得强大的新闻人才竞争优势,壮大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4、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是二十世纪 60 年代起源于美国, 原本用于 军事通讯, 后逐渐进入民用, 经过短短 40 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现 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并正以高速向前迈进。 二十年前,很

11、少会有人接触电脑,而现在, 计算机通信网络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 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教育到 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 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结合, 促进了计 算机网络的诞生和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又为计算机之间快速传输信息提供了必要的通信手段。计算机网络在当今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应用领域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高速公路更是离不开它。因此, 计算机网络对整个信息社会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12、 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 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将看到一个充满虚拟性的新时代。计算机网络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方便,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同时出现的许多的弊端,比如说现在各种网络犯罪,给社会带来不小不良的影响以及数量惊人的青少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等等,这些都是计算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说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可是只要正确的使用,还是可以很好地造福人类的。因为网络,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方便,距离不再成为问题,隔之千里,我们却可以通过网络,像面对面一样交流。可是,我们又因为网络,距离看似近了,心却渐渐远了,每个都可以足不出户,每个人都把自己关在属于自己的小空间里大学的课程学习让我对于计算机网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可以更好的利用和使用电脑。现在的我不再是那个只用电脑看电影、电视剧,听音乐,看小说,上微薄,玩游戏的我了,我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的软件,利用如今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创造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