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学答题技巧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5.50KB
约9页
文档ID:34479478
历史学答题技巧_第1页
1/9

历史学答题技巧一、叙述与分析:论述题与简答题的根本区别 统考前各个高校真题中,论述题和简答题是两种不同题型事实上,论述题和简答题确实是两种不同题型!何为“简述” ?简要的叙述何为“ 论述”?叙述和分析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论述比简述多一层“分析” ,即论述是在简述的同时再进行分析!叙述是指把事物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就历史考试而言是指把基本史实复述出来分析是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历史考试而言是指找出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形成的背景、特点、影响或意义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等因此,考生必须牢记, “分析”是论述题与简答题的根本区别考生在答题时,除了按题干的作答要求进行答题外,一般而言,简答题只需要叙述史实;论述题在叙述史实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述题与简答题的表面区别,即论述题与简答题的题干构成、主要类型,我们将在本文的第六、第七节详细探讨现在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 2007 年以来统考论述(简答)题的变化2007 年统考至今,考研历史学四大题型中,论述题是变化最多的一种题型论述题在统考的前四年(2007-2010 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每张试卷共四道论述题,每道 30 分,且历史学统考的四大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各占一道简答题。

唯一的例外是 2009 年的统考试题,该年的简答题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占了两道,世界古代中世纪史部分未能出现在简答题之中此阶段的论述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建立在历史学统考的四大部分的固定分值与稳定的题型题量的均衡之上的教育部公布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规定,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占 30%,即 90 分;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各占 20%,即 60 分统考前四年,四大部分大致分别有 5 道单项选择题、2 个名词解释、1 道简答题,共 60 分;而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多有 1 道 30 分的史料分析题二、高分题型:不仅仅是五分之二的分值 从 2007 年历史学统考的第一张 300 分的试卷至今,第四大题型经历了从 4 道简述题到3 道论述题的变化,但一直保持着 120 分的超高分值,所占比例达 40%,是四大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项然而论述题的分值不仅仅是 120 分,这是因为论述题实际上还应包含史料分析题中的论述题部分所占分值史料分析题考查形式包括史料阅读、史料中的名词解释、史料相关的论述题,因此,史料分析题大致可以看成是史料包装下的名词解释与论述题的有机组合。

从历年统考真题的分值分布看,两道史料分析题中的论述题部分约 40 分这样,论述题的分值达到了 160 分左右,占到了历史统考试题分值的一半以上,仅比考研公共课政治、英语 200 分的总分值低 40 分由此不难得出论述题是高分题型这一论断以上分析仅从具体分值而言,对考生而言,论述题的高分题型特征体现在“得论述题,不至于低分;失论述题,不可能高分”任何一位考生,一旦错失一道 40 分的论述题,基本上就与专业课高分无缘了那么考生如何获得论述题的高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论述题与简答题的区别以及论述题(简答题)的考察范围、题干构成、主要类型 三、从不回避重点:论述题的考查范围 长孙博在《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高分技巧》一文中曾指出, “次重点是名词解释的查考范围,论述题的考试范围称之为重点”那么什么是重点呢?长孙博认为重点是在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史实,是历史进程的主要部分以唐朝中后期为例,其重点至少应包括藩镇割据、南衙北司之争、牛李党争、刘晏理财、两税法、黄巢起义等内容,同时唐后期中枢制度的演变、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对比论述题与名词解释,很容易发现,多数重点内容是有一系列名词解释组成的,如唐代的藩镇割据即可看成是河朔三镇、四镇之乱、泾原兵变、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等名词解释的有机组合。

这种有次重点构成的重点的特点,为考生复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复习思路,即以记忆为基础掌握名词解释,从整体上理解重点内容,论述题与名词解释同时复习,相互促进作为全国统考的历史学基础试题,明显具有偏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特点,反映在论述题上则表现为“从不回避重点” 这是因为统考的目的在于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基础史实,从而为高校择优选拔专业人才提供保障一方面统考涉及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重点内容非常多,作为统考试题高分题型的论述题(甚至包括史料分析题) ,其考查内容必须是重点内容才能使整张试题具备“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基础史实”的特征这就是论述题“从不回避重点”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每年的真题对下届考生都具有复习导向作用,如果某年的试题考查内容过偏,回避了重点,那么下届考生在复习时必然对过偏的非重点内容趋之若鹜若真出现这种情况,则与历史学统考的目的背道而驰事实统计印证了上述看法:统考至今出现的 22 道论述题中,仅有两道是考生普遍反映很偏并在实际上确实很偏的试题,它就是 2010 年第 32 题“论述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 2010 年第 34 题“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

此两题之所以被认为很偏,除了一半教材与书上涉及此内容的篇幅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历史学统考的所有内容而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只是次重点内容而非重点内容,即这两个知识点更合适以名词解释而不是论述题的形式来考查统考论述题从不回避的重点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反复考查某些重点内容我们知道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其重要性不亚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统考试题不仅没有回避该重点内容,反而通过“六年三考”的频率来突出赋税制度的重要性第一次是在 2007 年的第 31 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中涉及,隋朝赋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是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教育部公布的参考答案中,该部分分值为 10 分第二次考查赋税制度是 2010 年第 29 题的第 2 小题“评述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措施”,要求考生叙述清前期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并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其意义,分值为 20 分四、名校真题: 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 统考出现的论述题来源是哪里?是不是像坊间传言所说的绝大部分来自统考前的名校真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统计表格。

表 1:2007-2012 年历史学统考论述题(部分)来源统考真题 名校真题比较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 【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比较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异同 论述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简单论述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关于社会史的论战概述公元前 8 世纪至前 3 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东北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通史真题】试述“轴心时代”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系统之异同 (轴心时代系指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 )概述 19 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南京大学 2006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试) 】试论近现代史上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的地点、原因及主要发展态势此表可以清楚的表明统考前名校真题确为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有些题目甚至多次出现在统考前的名校真题之中,而且在这些学校真题中,某些大学的真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否意味着考生可以直接把这几所高校的统考前真题突击复习就能压中统考论述题?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上述几所高校的真题会有如此高的命中率?统考前高校的真题论述题有多少?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是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型重镇,其研究生招生试题命制具有很高的水平,试题也有很强的代表性,且多为重点内容。

因此,统考试题在以重点内容命制论述题时必然会与上述高校的真题发生重复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命题专家参考名校真题的可能性这对考生的启示是重视名校真题,但更应重视复习重点内容!五、限定词: 论述题的题干构成 在了解有关论述题的分值、考查范围、主要来源等基本信息之后,我们将进入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对论述题本身做技术分析,主要研究论述题题干构成、主要类型、解题思路、答案字数和论述语言等上述内容将依次在第五节至第九节中体现本节重点探讨论述题的题干构成,并分析题干“限定词”的各种类型及其区别一道完整的论述题是由题干和参考答案组成的题干就是通常所说的题目通过对题干的整理分析,长孙博认为一般而言,题干主要包括“限定词”、 “时间范围”、 “知识点”和“作答要求”四个前后相连的部分一)知识点毫无疑问,在论述题题干的四个组成部分中, “知识点”是其核心部分,其余三项都是围绕“知识点”展开并对知识点做一定的限制前文经过分析得出的论断“论述题的考查范围为重点”之中的“重点” 即指论述题题干中的 “知识点”二)时间范围“时间范围” 是出题者对考生回答该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时间范围上的限制,从位置上看,处于知识点的前面理论上,每个历史知识点都有一定的时间范围,表 2 清晰的表明了这一点但在论述题题干中并非每个题干都会出现“时间范围”,对于没有出现的时间范围,表2 中用小括号标出了题干隐含的时间范围。

那么题干中出现的时间范围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对比知识点与时间范围两项,我们发现题干中出现的时间范围肯定比知识点本身说包含的时间范围要小如 2008 年第 33 题“简述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前 2 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其知识点“ 罗马的扩张” 发生的时间范围从公元前 5 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 2 世纪前后,而题干中的时间范围仅为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前 2 世纪,即罗马扩张版图最关键的两个世纪因此,考生必须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作答三)作答要求“作答要求” 是出题者从内容的不同方面限制考生答题的具体要求考生必须按“作答要求”答题论述题的知识点都是重点,所含内容较多,在考场有限的时间条件下,考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而言“作答要求”处于题干的最末位置,但也有例外,如 2011 年第 31 题“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的发展”, “作答要求”作为状语被放置了题干的最前此点,需要考生留意四)限定词那么什么是“限定词” 呢?“ 限定词”是指一般置于题干最前,用以规定论述题答题方式的词语统考论述题题干中,除 2007 年没有出现限定词外,其余 18 道论述题共出现 6 种限定词,它们是简述、略述、概述、简析、论述、比较。

1.简述与略述从字面上看,简述是指简要(简单扼要)的叙述,与略述的意思完全一样统考至今出现的简述(略述)题共 5 道,分别是:表 2真题题号 例题2008 年第 31 题 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2008 年第 32 题 略述晚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措施2008 年第 33 题 简述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前 2 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2009 年第 31 题 简述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2009 年第 32 题 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简述”是简答题的最常用的“限定词”,一般只在要求对单一的知识点进行叙述时出现随着近年统论述题难度的增加,限定词“简述”已不再出现但在随着 2013 年高校自主命题,简答题必将重新出现,并有可能与名词解释、论述题成为试卷的主要题型限定词“简述”仍需考生切实掌握2.概述概述是指大略地叙述从字面意思上看,概述与简述意思极为相似,然而统考论述题却赋予了“概述” 题复杂的涵义统考论述题中共出现 3 次“概述”,分别是:表 3真题题号 例题2008 年第 34 题 概述 2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