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含参考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446321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含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含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含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含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含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含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含参考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 (徐汇区第一学期期末抽查考) 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 分)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1)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前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 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2)事实上,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上海既曾经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

2、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 ,但在近代历史之中,又是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历史遗产,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厚传统。这一切,都塑造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3)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教授与胡同里的

3、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层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既过着世俗的生活,又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嵌镶,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4)上海城市文化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很难用一种确切的概念来定位。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开放的城市,上海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一个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和高级文明,到了上海之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都失去了其本真性,演变为极具都市风格或东方神韵的“海派”。北京容纳得了异己,各种多元文化、区域文化可以在京城以原生态的方式独立相处,互不相关

4、又彼此竞争。而上海文化的向心力太强,各种亚文化来到上海之后,都被代表着都市文化的上海文化所改造,所同化,多元逐渐趋同,呈现出同质性趋向。上海文化的缺点是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一切都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但另一方面,没有特点本身,又是上海文化的最大特点。(5)相对于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年龄比较年轻,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诞生并迅猛发展。上海的成功在于抓住时机,敢于求变求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的“与时俱进”更是显露无遗,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建筑与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准接轨。这种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时尚和辉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质易变,缺乏底蕴;灵活有余,定力不足。有

5、见世面、识大体的聪明,而缺乏北方古城那种自信、稳重的气象。 (6)海派文化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海派是世俗的,也是务实的。上海人像英国人一样,不喜欢高谈阔论,不喜好抽象的理念教条,他们更相信日常生活升华出来的理性,信奉的是拿实实在在的“货色” 出来。同时,上海人将平凡的职业视为志业,在繁琐的俗务中做出美感,做出情调,做出诗意。这一点上海人又像法国人,不满足于平庸的日常生活本身,总是在追求世俗背后的浪漫、实用背后的格调。上海人身上流淌着明清士大夫的精神血脉,日常生活不一定奢华,但一定是精致的;情感或许不真诚,但一定是浪漫的。 (7)上海时尚,但不前卫;上海叛逆,又不偏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

6、道哲学,淘洗了那些偏激的传统,留下了中间的市民文化和小资文化,市民阶级是务实的,小资文化是浪漫的,而这两种城市文化在上海又没有绝对的界限。 (8)这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真实面相,她的优点就是她的缺点,她的现实便是她的过去。然而,已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不是一个城市不可变易的宿命,未来的上海是什么样的都市,一切有待干上海自身的选择。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选择,也是每一个新老上海人的选择。 1.“骆驼祥子” 是代 (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第(3)段中“骆驼祥于们” 指 (2分) 2第(4)段再一次提到“北京”,其用意是(3 分) 3.第(5)段中“与时俱进” 一词加上引号有哪两层意味?( 2 分)

7、4 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 A 本文开头否定了鲁迅先生对“海派文化”的定义 B . “海派文化” 因同化了各种亚文化,没有任何特点 C 城市年龄轻、发展快对上海城市文化有正负两面影响 D . “海派文化”中务实与浪漫彼此嵌镶,没有绝对的界限 E 本文结尾表达了改变上海城市文化未来走向的愿望 5 联系全文,概述形成“上海城市文化多攻性格 ”的多重因素。(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 题。(2O分)谁正与你擦肩而过 (l)我的车蹬得飞快,快得让我来不及看清这城市的任何一张面孔。无数攒动的人头和背脊,在我前面突然出现又在我身后匆匆隐没。他们连同他们身后的背景

8、对我都是模糊的,而我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个匆匆掠过的身影。 (2)丁字路口,我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3)一个人正在试图横穿马路。他穿着件洗旧的汗衫,驮着一只大蛇皮袋,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城市的每一个轮子都在高速运转,城市不会因为一个第一次进城的乡下人而放慢速度。(4)他试探着迈了一下腿,又瑟瑟地缩了回去。 (5)找死!一个人从车里探了一下头,骂。 (6)他越发狼狈,每一根神经都在颤抖,他可能感觉到了城市离死亡的距离有多近,或许只有一步,甚至是半步,这比从乡下到城市的距离,不知要近多少。为了来到这座城市,他可能已经穿越了内地的好几个省份。一个农民,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城市,

9、当然不是来找死的,而是找活。他有点儿心虚地站在那儿,眼睛一会儿盯着大街,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一会儿又看看大街对面,仿佛只要穿越了这条大街就能抵达他的彼岸。 (7)他试探着又迈了一下腿,这次他没有缩回去,但他那缩头缩脑的样子真像一只过街老鼠。那个驮在背上的大蛇皮袋在肩上左右摇晃着,这是一个比他本人更大的障碍。离他最近的一辆车开始减速,“当心啊!”车里传来一句提醒。很多车开始拐弯,想绕开他,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瞬间竟显得有几分犹疑。还有最后几步时,这个中年人突然发力,往前一蹿,站在了马路对面的路口上。他长吁了一口气,仿佛是一个快要溺死的人,终于从死亡的边缘渡到了生的彼岸。 (8)突然

10、,他被人推了个赵超,险些摔倒。手一松,肩上的蛇皮袋轰然掉在地上。 (9)我坐在自行车上,蹁着腿歪在路边看,看客当然不止我一个。推中年人的是一只漂亮的手,白皙,光洁,十指修长。你看着这样的手会联想到钢琴高雅的键盘。推人姑娘的白色连衣裙的胸口上有一片脏污,这无疑是那个中年人驮着的大蛇皮袋蹭上去的。 (10)中年人站稳之后,看到眼前姑娘胸前的脏污,拙拙地说了句“对不起” 。姑娘瞪着他,去死!一声骂。中年人的脸猛地抽搐了一下,愣在那。那姑娘见中年人再不说什么,觉得无趣,骂骂咧咧余怒未消地走了,背影像大多城里姑娘一样高傲而又性感,一边走一边拍打胸前那片脏污。 (ll)中年人转身看到了我,不知怎么盯了我一

11、眼,我忽然感到脸上被刺痛了一下,他的眼神里透出的不是尖利,而是怨恨,还有些绝望。我想,在这快速穿行的茫茫人海中,他和她或许再也不会有这样擦肩而过的机会,而这件事,很快也会成为仅仅只是在记忆中发生过的。记住的可能不是某个地方,某个人,而是疼痛。 (12)我是谁?我是偶然从这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是刚才围着看热闹的众人中的一个。连衣裙姑娘走了,围观的人怅怅的,散开去了。我有些后悔,又有些庆幸。如果我刚才一路猛蹬,可能就从一件事情前面冲过去了。但有些东西是命定般冲不过去的,你就是再不愿意看见也必须要面对。有时候,一个突发事件,一次偶然的相遇,会让你这个人、会给你的心底染上不同的色调。(13)这时,中年人

12、用力扛起蛇皮袋准备离开,蛇皮袋上肩的瞬间,他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对不起” 。他转身一看,原来大蛇皮袋触碰到一个姑娘手捧的鲜花,花瓣飘撒到地上,散发出似有若无的花香。 (14)说话的姑娘站定在路旁,看着中年人,似有几分无措。“是袋子碰落了花,还是花撞上了袋子?”中年人没搞明白,一声 “对不起”让他有几分惶恐。他看着姑娘,嘴巴懦动着,想说句什么又没说出来。看着姑娘再没说什么,他赶紧离开了路口。“好在没把人碰伤” ,他边走边想觉得庆幸,肩上的蛇皮袋似乎轻盈了一些,脚步也坚定起来 (15)我骑上车,拐了那个我原本就该拐的弯儿。许多人匆匆从我身边走过,我也从许多人身边匆匆走过。这时,谁正与你擦肩而过? 6

13、 .第(1)段反复运用“匆匆”一词的表达效果是(2分) 7.第(5 )段画线句在语序上有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3分) 8 第(7 )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3分) 9 对文中“中年人” 的“动作和心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第(4)段“迈” 腿“缩”腿的动作,表明中年人想尝试又害怕的心理 B第(7)段“当心啊” ,善意的提醒给中年人过马路予极大的鼓励和勇气 C第(10)段、(1l)段,被推后再挨骂,让中年人对这个城市有了些绝望的情绪 D第(11)段,中年人被骂后将怨恨迁怒于“我”,转身“盯了我一眼” E ,第(14)段,姑娘的道歉让中年人有些意外,一

14、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10 阅读第(12 )段画线句的人物描写,辨析“围观的人 ”与“我” 的心理差异。(3 分) 11 结合作者的所见和所感,简析本文结尾句的多重内涵。(5 分) (三)默写。【 任选6空填写,超过6 空,按前6 空评分】( 6 分) 12 . (1)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2) ,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3)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4) ,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 (5)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6)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7)此情无计可消除, ,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 ,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 史记 高

15、祖本纪)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3 一15 题。(8 分)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3 本诗与 一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 14 结合诗意,对“南邻” 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 “南邻 ”锦里先生是个头戴“ 乌角巾”的乡里人 B . “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C 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D 江村、野渡、翠竹,“南部”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15 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注)

16、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4 分)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 实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 。 出自 文学意境的特征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 一20 题。(18 分) (l)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抵,羝乳乃得归。 (2)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