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高中政治教材之哲学生活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45196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高中政治教材之哲学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评价高中政治教材之哲学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评价高中政治教材之哲学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评价高中政治教材之哲学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价高中政治教材之哲学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价高中政治教材之哲学生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述哲学教学之困惑中学哲学教学是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人生第一次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由于课程的性质相对抽象,加之学生第一次接触哲学,故学生学习比较困难。诚然,新编教材和新的课程标准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材编写,内容选择,形式及案例等方面下了许多工夫,然而在实际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尚有一些困惑,现就此作一些简单分析。一、从教材体系来看,归类有重大不当之处大家知道,马克思在继承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这个体系除社会主义板块

2、外,其余均是人类哲学的共性,现在连西方国家也在钻研马列著作。从宏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前者主要研究自然领域,后者则研究社会历史领域。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三大板块: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唯物论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可我们的教材在第一课安排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则在第二课的辩证法章节中的联系的课程内容之下安排规律的定义,然后是规律的客观性,再在第五课第一节安排主观能动性,最后总结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则不了了之。对于如此重要的哲学原理如此轻率,甚至

3、没有用系统黑体字来表述该原理的内容,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该教材体系风行这么多年,这也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遗憾。学生在学习之中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属于唯物论,辩证法或者是认识论难以适从,更别说在思想上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了。 中国几千年文化中通篇是人的主宰,是圣人文化是君权思想,唯独缺少的就是规律意识,结果自然而然是人说了算,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尤其深刻。君主至上,皇权无限,打从公元前秦始皇开始甚至在今天仍有许多人都是表面讲规律,实则是讲个人权力,规则规律意思极其淡漠。欧洲在中世纪就冲突宗教神学的桎梏,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现理论

4、大突破,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力学三大定律行星三大定律等,在社会领域如何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及约翰列克的民2主政治理论等均有突出贡献,为今社会发展从理论上指明了方向。与此我们中国在这段三千年历史进程中在理论领域基本无建树,连伟大的四大发明也只能算是技术,没有涉及到规律的层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主观能动性安排在物质与意思关系原理之后是比较科学的,一来说明它是唯物论范畴,二来是哲学第二个原理,突出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二、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并列抑或是包含?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最基本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延生出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价值观与人生观均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这是勿容怀疑的

5、。可是教材在这两个基本观点上却模棱两可,究竟是人生观大于价值观呢,还是价值观包含人生观?通过教材的学习我们很难得出结论,可是大量的练习题却涉及到这个问题。是我们的教材忽略了这点还是我们的练习题陈旧呢?通过系统分析我们应这样认识这个问题: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人皆有之,它涉及到的是事物的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的属性人的需要。如果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有积极意义,则它有价值,反之则无价值,由此形成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及评价标准就是价值观。下面我们将这个观点推广到人与社会,即人(或社会)的属性社会(或人)的需要,如果人的属性能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则人对社会就有价值,这就

6、是贡献,反之,社会的属性能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则社会对个人就有价值,这就是索取,由此形成断定个人对社会是贡献还是索取及其贡献索取大小的根本观点及评价标准就是人生观。可见价值观大于人生观,人生观是在特定领域即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价值观。通俗一点人生观就在人生方面的价值取向。那么后面的理想就应该属于这个特定领域,顺理成章地是也人生观的内容之一。当然,人生观属于价值观范畴,那么理想也应属于价值观范畴,不管价值观,人生观还是理想也好,显然均属于社会意识,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这样,三者的归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的科学的“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研究的应该是各自不同的领

7、域。可我们的教材对此却避而不谈,让学生困惑甚至让我们部分教师为难。如果教材加上上面这段推理,我想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教学必将与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教学一样同样清晰。三、集体主义,克服个人利益,结果是克服别人的个人利益3我们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应在全社会推广。集体主义要求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二者发生冲突时克服个人利益。这就好象一个笑话:夫妻举行婚礼时礼宾司宣布三条原则:第一条,夫人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当夫人不对时,参照第一条办理。我们的教材用的就是这个推理:第一条集体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可以尊重个人利益

8、,第三条,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参照第一条办理。这样的推理学生不接受,全体老百姓也不接受,就连我们全体党员对这个推理也心存疑惑,更不要说让全体学生,全体人民身体力行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正当利益被无情的剥夺,表面上一说到个人利益就觉得理亏,就是思想上落后,可实际呢,许多人是高调集体主义,为集体、国家社稷着想,暗地里是为个人和家庭着想,表面上是克服个人利益,暗地里是克服别人的个人利益来满足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假象,资本主义天天都在宣扬个人主义,却处处为他人和社会着想,我们天天在宣传集体主义,为他人和社会着想,克服个人利益,却处处在践行着个人主义思想,克服别人的个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

9、利益。与其这样,不如我们用下面的推理方式:第一,人人都有个人利益,这是神圣不可侵犯,每个人的个人利益都应当得到维护和尊重,因为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自己所需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个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故个人利益是构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第二,自己的个人利益如此重要,同理可得他人的个人利益也同等重要,尊重自己的个人利益也得尊重他人的个人利益。第三,在此基础上就形成我们的道德价值判断: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正当且合法合乎道德;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是不正当不合法且不合乎道德之举;为维护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这就叫高尚。这高尚当然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

10、集体主义原则。通过这样的推理,我想学生在内心上容易接受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在行动上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他人利益。四、全面的观点,结果是什么都一分为二,模糊不清,生活中处处充斥着但书,是对还是错到底谁能述说矛盾论是哲学的精华部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一分为二,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对事物一分为二,比如要批评一位学生:你总的来说表现还可以,但,好一个“但”字,可见我们思想4工作水平之高。可是学生理解为:一,老师是表扬,你看我总的表现不错,二,我犯了错误,老师是在批评我。这就是全面观点滥用成灾的结果。辩证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总

11、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却被我们在生活中如此理解,这不能不说是哲学的悲哀!大家知道,科学是求真,答案是科学真实的,是什么就应该是什么,不是什么就应该不是什么,怎么能这也可,那也可,那到底什么是真理呢,什么是谬误呢?好一个“但”书,让好的变味,让坏的变香。改革决策失误,说什么允许交的学费,学生优秀就是优秀,却非要在最后加一句“但你在某方面应怎样怎样”?听起来十分全面,但总觉得有点怪怪的感觉。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我们也要看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不放,不要左一个全面,右一个全面,结果是表面上看方方面面俱到,可实际上是无法有准确的界定以及使决策难以执行。现实生活中主次颠倒,滥用全面观点大有人在,这是对我们哲学全面观点的一知半解,建议在教材上对此作专门说明。哲学是理性,是真知灼见,是科学,是严肃认真。哲学教学是让学生具备哲学思维思辨,为我们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就此,哲学教材的变动和更正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而不结合我们民族历史,国人的思维特点将为我们民族发展带来致命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