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常用问题分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442032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常用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常用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常用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常用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常用问题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截面尺寸的选择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选择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前提,除应满足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所要求的取值范围,还应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以达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节点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强节点”。2 梁、柱的适宜配筋率框架梁的配筋在设计中应掌握“适中”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其配筋率宜取 0.4%1.5%框架柱的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宜取 1%3%。另外当梁端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大于 2%时,其箍筋的最小直径应增大 2mm。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均应满足规范混凝土结

2、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所规定的最大、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另外框架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注意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与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89中的区别。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89中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只和框架的抗震等级有关,而在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中梁的最小配筋率除和框架的抗震等级有关外,还和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与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有关,所以在设计中应依据规范来确定梁的最小配筋。3 框架柱配筋的调整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有时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但是实际工程中均不会按此配筋。因为在地震作

3、用下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所受的扭转剪力最大,同时又受双向弯矩作用,而横梁的约束又较小,工作状态下又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所以其震害重于内柱,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框架尤为明显。因此应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另外也可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计算后比较同一侧面的配筋,取其较大值,并采用对称配筋的原则。为了满足框架柱在多种内力组合作用下其强度要求,在配筋计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角柱、边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会产生偏心受拉时,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大 25%。(2)框架柱的配筋可放大 1.21.6 倍,其中角柱 1.4 倍,边柱 1.3 倍,中柱 1.2 倍。(3)框架柱的箍筋

4、形式应选用菱形或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4)对于二、三级框架的底层柱底和底部加强部位纵筋宜采用焊接,且当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超过 3%时,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8,并应焊接。另外多层框架电算时常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较大以及地基软弱土层较厚或地基土质不均匀时,可以适当放大框架柱的配筋,且宜在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基础梁,其配筋不宜按构造设置,应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4 框架梁裂缝宽度、斜截面配筋调整在满足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的情况下,仍需在计算配筋后进行梁的裂缝宽度的验算和满足梁

5、端斜截面“强剪弱弯”条件下的梁端配筋调整。4.1 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和调整的办法 框架梁的裂缝宽度验算往往被工程设计人员忽视,对此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二是钢筋的级别和直径。由于混凝土等级与钢筋的级别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对于普通的混凝土构件,混凝土的高等级对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影响不大,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加大梁的配筋率或增大梁的截面尺寸的方法来减小梁的裂缝宽度。另外需注意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结构建模中的荷载输入时,一定要将恒、活载数值分开输入,以便进行内力组合和裂缝宽度的计算,不要贪图省事而将恒、活载合并输入,以防止梁、柱内力计算错误,

6、致使所绘制的施工图不能使用。4.2 梁端斜截面的配筋调整框架结构设计中,宜满足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的梁端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规范要求,即“强剪弱弯”。在具体设计和梁配筋调整时,可采用以下方法:不放大梁端负弯矩钢筋而加大梁的跨中受力钢筋(一般放大 1.11.3 倍);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 2mm;支座处尽量不设置弯起钢筋,宜利用箍筋承受支座剪力。4.3 在电算中合理、准确运用弯矩的调幅规范规定只有在竖向力作用下梁端弯矩可调幅,水平力作用下梁端弯矩不允许调幅,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先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后,再将水平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叠加。在此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梁端的固定弯矩调幅后,再进行力矩分

7、配;二是将由力矩分配法算得的梁端负弯矩直接乘以调幅系数。5 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1)在框架结构中不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型式,楼、电梯间、局部突出屋顶的房间,均不得采用砖墙承重。因为框架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而砖混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为了使结构的变形相互协调,不应采用不同结构混合受力。(2)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口,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所以在设计中应采

8、取如下措施: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 l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3)由于建筑的需要,有时需要框架梁外挑,且梁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在柱的内力和配筋计算中,有些设计人员对其受力概念不清,误认为此柱为构造柱,并且其配筋为构造配筋,悬臂梁也未按计算配筋,这样有可能导致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力不足,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实际上,在结构的整体计算中,此柱为偏心受压构件,柱与梁端交接处类似于框架梁、柱节点,应考虑悬臂梁梁端的协调变形。所以对于此柱应作为竖

9、向构件参与结构的整体分析,并且柱与梁端交接处应按框架梁、柱的节点处理。(4)在计算单榀框架的内力时,应注意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高度和箍筋加密区高度在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89中的区别: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89要求底层柱遇有刚性地面时,除上端箍筋加密外,在刚性地面上、下各 500mm 范围内也应加密,而在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中规定除满足以上条件外,还应满足柱根不小于柱净高 1/3 范围内箍筋加密的要求。(5)在设计框架结构和裙房时,高低跨之间不要采用主楼设牛腿、低层屋面或楼梯梁搁在牛腿上的做法,也不要用牛腿托梁的方式作为防震缝。因为在地震时各单元之间,尤其是高低层之间的震动情况不同,连接处很容易压碎、拉断。因此,凡要设缝,就要分得彻底,凡不设缝,就要连接牢固,绝不能似分非分,似连非连,否则很容易在地震中破坏。(6)在设计中不得随意加大主筋的面积,或为了简化构造而统一截面设计,以避免造成结构的某些部位相对薄弱。(7)对于框架梁下部的填充墙构造措施,当填充墙长度大于 5m 时,墙顶与梁宜采用拉接措施;当墙高度超过 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墙梁。(8)填充墙拉筋和预埋件等不应与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焊接,宜采用在柱内预留预埋件,待砌筑填充墙时再将拉结筋与之焊接的施工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