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39780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 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一、结合注释介绍“ 三 一八” 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教学内容与步骤: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请学生回答。作者简介周树人,浙江

2、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1921 年发表的代表作阿 Q 正传成功塑造阿 Q 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

3、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 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 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二)“三一八”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

4、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 4-9 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 月 1 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

5、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整体感知,注意读音,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问题。学生听录音。注音:洗涤(d);惮(dn);攒射(cun)、尸骸( hi) 菲()薄 浸渍() 桀骜()黯()然凭()屋寥()落长歌当()哭殒身不恤()创造 攒射 通牒 碟片 蝴蝶 编辑 作揖 和蔼 必须;副词创伤 积攒 谍报 喋血 通缉 舟楫 暮霭 必需:动词爆发: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侧重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暴发:侧重突发性,多用于传染病、烘水。分析文章总体思路A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它和一般传记文是否一样,(不,一般传记是写一个人,本文是鲁迅先生借刘和珍,写一群青年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6、。二是一般传记是突出某人某性格、品格、才能等,本文非重事)课文 7 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归纳: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毅然预定” 全年的莽原周刊。第二件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 “黯然至于泣下”。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 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B、1、2 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 C、6、7 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D、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 回忆认识过程。抒写惊愕、义愤。 叙述遇难经过。总结经验教训。 热情讴歌赞颂。

7、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于议论抒情,情感悲(青年)愤(恨敌人)为主。三、研习新课。 集体阅读一部分,1、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明确: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 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也让人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8、?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2、别外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明确:提示:民国应该是为民的,而这里政府却屠杀人民,故这里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说明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也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号召人们对中华民国不能抱幻想,必须正视现实,起来斗争。3、仅仅是因为程的要求,我才写本文吗,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几次提到,3 次,(注意 3 次的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鲁迅所编之期刊如

9、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刘和珍却“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也早觉得”,“也” 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是为纪念死者和表达我

10、的对刘和珍的哀思和尊重。“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 而言的,即写文章要揭露敌人,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作者写文章是为了激励生者,唤起庸人投入战斗,不要忘记死者。(写作原因有 5 点:前程要求+ 此 3+后总结经验教训)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文章第一节第三自然作者又说“我

11、实在无话可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因为“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 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 出离愤怒”,更何况反动文人的论调?“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 ,是愤懑之极的言词。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2、问:开头写缘由是常见的思路,但作者在此反复说缘由又有何作用呢?(写出了

12、各方力量的反映:正面:在纪念并没有被吓怕而屈服;反动派:诬蔑;市民:忘记淡薄;)将各方面的反映都呈现出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敌人的愤恨和对同志的爱。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作业。2.阅读分析第 3、4、5 三节。教学过程一、学生口答思考与练习 第一题。答不全可以互相补充,但要求语言准确而简明。这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反馈和落实。二、学习新的内容。导入新课。问:第 1、2 节主要说明什么?说明写作目的:纪念烈士,揭露敌人,激励生者。下面阅读第 3、4、5 节,看作者是怎样记念、怎样揭露的。1、让一名同学读2、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

13、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第一节里作者写到“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么,在第 3 节和第 5 节里作者又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这些说明了刘和珍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由学生默读后回答。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 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 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 “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

14、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关于她的微笑。这表现了刘和珍的和蔼、亲切。还应补充:正是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许广平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见刘和珍生平。此外,“微笑” 第二次出现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这说明,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的“ 微笑”表现了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蔼、亲切。;“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欣然”是高兴、愉快的样子。我们从刘和珍生

15、平中得知, 3 月 18 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由此可见,刘和珍参加游行和请愿有明确的目的。这可以看出她为国为民,自觉参加请愿而非爱鼓动。教师归结,形成如下的板书: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黯然:深谋远虑,有责任感欣然:为国为民,自觉参加4、由此可见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却被杀了。作者在此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其遇难,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明确: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同时反驳流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

16、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注意这里的句式特点,短促,表达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假如为刘和珍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 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示例:如材料选用上: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也有主张用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的品质;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4.听到噩耗后作者是心情?课文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结。听到噩耗后的最初心情:“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这里用“居然” 一词表听到噩耗后的惊诧,用“而”,“ 即”把这种种惊诧之情又推进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转表示怀疑,用“颇”表示怀疑之深,因为这种残暴的屠杀“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板书:初闻噩耗,惊诧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