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39036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重点分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难点分析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教学过程一、袁世凯专权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

2、的二次革命。二、二次革命1912 年 8 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教学目标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难点: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教学过程:首先提问学生:“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教师补充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

3、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关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 的伪装及实质”,所谓的“严守中立”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1912 年 1 月 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

4、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革命派的妥协退让;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板书设计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的成立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3清帝退位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1辛亥革命的性

5、质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 通过对保路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路运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方案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重点: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学过程: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二、保路运动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关于“武昌起

6、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板书设计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背景2过程3实质二、保路运动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2保路运动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武昌起义的成功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和政治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

7、;黄花岗起义。3.通过对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摧毁一个旧制度需要经过艰苦斗争,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学习革命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分析同盟会的建立是重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重点。难点分析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政纲。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解法;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关于“同盟会的建立”,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

8、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

9、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1同盟会的建立2同盟会的政纲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1论战的起因2论战的内容3论战的作用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3黄花岗起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教学建议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

10、: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1)历史根源: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板书设计第八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2.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

11、出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 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2.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2. 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3. 八国联军侵略暴行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 辛丑条约 的签订和主要内容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1.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产生的年代和发布;中国早期著名的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诞生的年代、发布和来源;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2. 通过学习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使学生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

12、。 重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本课重点。难点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难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板书设计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 兴起的社会条件2. 民族工业的出现3.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1. 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而诞生2. 来源和分布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1. 特点 2. 早期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