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37492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统计扇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 76 页例 1,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五第 1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2、使学生能结合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教学重难点: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基本特点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及挂图一、复习引新L、复习旧知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2、引入新课出示一组事先收集的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出现的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些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

2、计图二、教学新课1、出示 P76 的扇形统计图。提问:(1)图中的这个圆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图形是什么形状?(2)这个圆表示什么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按地形分,被分成了几类?(3)从这个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揭示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并强调扇形统计图中的圆表示的是总数量,圆中的各个扇形表示的是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说明:我国国土总面积有 960 万平方千米,可以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后,可启发学生把算出的各类地形面积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 960 万平方千米,以达到检验的目的。2、小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3、做“练一练”第 1

3、题。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书上的前 2个问题。指名口答结果。最后提问回答。4、做“练一练”第 2 题。提问:观察统计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在班级里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五第 1 题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2、练习十五第 2 题 组织学生交流。3、练习十五第 3 题可利用中国地图先让学生说说我国这几个海域的大体位置,再让学生对照统计图说说体会。算出各海域的面积后,也可让学生通过求和以达到检验的目的。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认识众数教学内容:教科书 79 页例 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4、 及练习十六第 1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 ,看到

5、这组数据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 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 9 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 ,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 17 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 9 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 ?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 ”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 ”第 2 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 1 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

6、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 ,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认识中位数教学内容:教科书 8081 页例 3、例 4,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及练习十六第 2、3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2、使学生能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

7、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一、教学例 31、出示例 3问:观察这组数据,说说自己的看法。追问:你认为 7 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办法?可以算出平均数,用 7 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 7 号男生的成绩是第几名。提问:为什么 7 号男生的成绩比平均数少,却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指出: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2、提出要求: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

8、吗?学生按要求各自排一排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102”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指出:这组数据正中间的一个数是 102,102 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进一步指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提问:把 7 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3、启发:现在你认为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交流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的水平高于平均数,而有 7 个数据的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数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据的水平,因而是不合适的。追问:

9、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仔细观察这 9 个数据,哪个数据显得特别?小结:平均数之所以远远高于中位数,是因为 9 个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大于其他的数。二、教学例 41、出示例 4提出要求: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自己试一试。学生有困难时提问: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据时,中位数怎么求?学生讨论后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2、组织讨论:同中位数比,10 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三、完成“ 练一练”1、要求学生独立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2、组织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

10、合适?学生讨论后小结:因为低于平均数只有两个数据,而高于平均数的却有 7 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水平,也就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3、启发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学生讨论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小于其他的数,所以造成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十六第 2 题(1)让学生分别求出表中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2)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机时间比较合适?(3)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第(3)题,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2、做练习十六第 3 题先让学生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再组织学生讨论第(2)题中的问

11、题。四、小结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让学生上网查找出与生活有关的扇形统计图,在课堂上展示。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自学了扇形统计图了,对它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自己搜集到的扇形统计图,获得了什么信息?最后我让学生思考思考,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浓厚,积极性很高,感觉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

12、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都有它独特的作用。2、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生活中选择数学无素,会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3、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在讨论中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单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知识点很简单,但看了其他老师补充的关于圆心角这一知识点感觉很受益,自己了解的知识太少了。总得来说本节课学生掌握得不错,知识点相对而言也很简单。但让学生判断练习十五第 1 题哪一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第二

13、种搭配合理。问其理由,学生竟然说第 2 种食物搭配荤菜多,自己也比较喜欢吃荤菜,想想学生也是很可爱的。认识众数的教学反思:总感觉得整堂课上下来内容好象少了点,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众数的意义学生课上应该理解了,都知道是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的最多的那个数,但到实际做练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混淆了。有部分学生把那个“次数” 当成了众数 ,其实还是对概念没有理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判断哪个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时,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个解释的任务也就交给了老师。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新授的过程上得快了点,以至于学生没有理解的很透彻。认识中位数的教学反思:对于中位数这一概念学生应该很

14、好理解,在教学例 2 的过程中,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之后,我指出正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如果正中间正好有两个数怎么办?”有学生说就求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啊。令我有些意外,其实有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平时一直低估了他们。考虑了一下,还是按照教学设计进行下去,就对学生说接下去我们就马上研究这个问题。在算出中位数之后,也可以适当的总结一下,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的方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但在实际过程中让学生判断用哪个统计量最具代表性的话,很多学生都会有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整体一组数据有何差距。通常情况下,看平均数是否具有代表性,主要看它是否代表大部分数据的水平;看中位数是否具有代表性,看它两侧的数据大小是否均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