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34423210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七、记承天诗夜游【课标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记承天寺夜游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

2、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 80 余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

3、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

4、,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教学目

5、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2、评析欣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介绍。1、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2、承天寺介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

6、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4、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5、写作背景: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

7、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给生字词正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2、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三、研读赏析。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3、品味语言。、作者是如何描写夜色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请从修

8、辞手法、描写的角度赏析作者写月的精妙之处。4、作者月下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谓“闲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师:作者为什么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生:因为他是“闲人”,有时间欣赏。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什么意思?生:哪一夜都有月,哪一个地方都有竹柏。师:生活中真的哪一夜都有月?到处都有竹柏吗?生:不是。师:那苏东坡怎么这样写呢?难道是他犯了个低级错误吗?生:不是。这里的月和竹柏可以理解为美景。师:月光 竹柏象征美景。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去欣赏罢了!“闲人”是什么意

9、思?生:清闲的人。师:同学们是通过课文下面的注释知道他是清闲的人。那我们能否从文中描述的细节中体会到他此时的清闲?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其行。步于中庭。师:嗯。这些地方都不难体会出一种清闲的生活。那这里又说“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别人都没有出来欣赏美景,怎么只有他们两个人呢?生:因为此时他是被贬官黄州,当了团练副使,有职无权,不得签书公事。师:这里似乎是说自己和怀民因遭到贬谪,没有重要公事而忙,无官(权)一身轻,故有很多闲暇,才会来夜赏明月。那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呢?生:不愿意 师:而此时他却故意说自己是“闲人”,折射着一种怎样的心理?生:自嘲、无奈、落寞、悲凉师: “闲人

10、 ”包含着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这样读怎么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生:(仿读,读出自嘲和无奈。)师:然而转念一想,要说这“闲人”暗指他因为被贬官了,当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可是苏轼此时的生活真的“无事可做整天游手好闲”吗?生:应该不是。师:别忘了他没有权利的同时也没有薪俸!初到黄州作为犯官俸禄低微的苏轼生活相当艰难。“他在城东开垦了一处 50 亩荒地,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每日躬耕其中。他把这块地取名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

11、师:此时官场上的“苏轼“已经成为了田间里的“苏东坡”。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 既然他生活这么忙,那这里的“闲”应该指什么呢?生:心闲。师:原来他有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所以“闲人”还可以怎么理解呢?生:有闲情雅致的人。师:是的,冬天的夜里还跑出来赏月。可以说苏轼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懂得欣赏生活中处处的美景。但这样的人多不多?生:不多。少闲人。师:这样的闲人太少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拥有闲情雅致的闲人呢?需要具备怎样的一种心态呢?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从苏轼笔下的美景里琢磨他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景物有月色有竹柏。月色

12、是什么样的?生 1:如积水空明。师:所看到的月色如积水空明,也就是此时他的心也是空明的。心如止水!生:心无杂念、空明宁静,轻松愉悦,摆脱被贬的烦恼,回归大自然师:苏轼一生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之所以能在困境中坚持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他有着明月一样空明澄澈超然达观的心,有着像竹柏一样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格,才能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生活中领略到风清月白的美景。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豁达、开朗、洒脱、旷达、达观师:可不可以这样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生:(仿读,读出自得与达观。)师:品读“闲人”二字,我们读到了自嘲无奈的苏轼,也读出了自我派遣自得达观的东坡。4

13、、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 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6、(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四、拓展与积累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五、作业1、完成课堂检测。2、背诵课文。课堂板书:1 叙事 寻友赏月 月色入户欣然(欢欣)念(孤独)遂(激动)寻(急切)亦(心有灵犀)相与步(平和从容)2 写景 庭中月色 月色 空明澄澈 心如止水竹柏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心空节贞3 抒情 月下抒怀 闲人: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