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419473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场检测安全管理制度1. 现场检测的控制是确保检测结果质量的重要环节,现场检测环境符合控制的要求,保证现场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保障人身设备安全。2. 金属监督室负责人应督促和检查检测人员执行现场检测安全管理规定。3. 从事射线探伤人员必须参加卫生部门组织的放射防护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领取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上岗操作。4. 检测人员应自觉遵守现场检测安全管理制度,熟悉现场检测环境的控制要求,优质安全完成检测任务。5. 现场检测安全管理规定外出现场检测时,必须接受用户(委托方)有关部门的安全教育,严格遵守顾客的有关安全规定。6. 进入检测现场时,应穿戴好个人安全防护用品,戴好

2、安全帽,蹬上脚手架作业时,应首先检查脚手架是否牢固稳定,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进行射线探伤时还必须佩戴好辐射防护用具,仪器设备应有可靠的防滑落措施。7. 严禁携带火种、易燃易爆、易腐蚀及有毒的物品进入检测现场,严禁在检测现场抽烟和进行检测前饮酒。8. 严禁穿戴有铁钉的皮鞋和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施工油气区和接触易燃易爆装置。9. 严禁用汽油、易挥发溶剂擦洗检测设备、衣物、工具和检测表面等。10.严禁在检测现场敲打、挪用、开启、损坏生产设备、消防设施及检测设备,严禁使用工程设备或装置做为检测装置。11.未办理安全作业相关手续不得进容器、罐、油舱、反映器、下水井、电缆沟等有毒、有害和缺氧场地作业

3、。12.未办理电气作业相关手续,不得进行电气、动火施工。13.检测人员进入容器检测前,必须首先检查容器内介质是否经过清洗和置换;是否与其他装置隔绝;盛装有毒或易燃易爆介质的船舱、容器经过清洗和置换后,应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确保人员进入容器后不发生缺氧和中毒现象。14.容器内照明应采取 36V 低压灯具。15.现场进行射线检测,必须用剂量仪测定工作场所的射线照射量。在安全区范围设置安全线,安全线上应有明显的标志。夜间应设置红灯,在安全区外应有专人进行警戒。2在非检测人员易于到达安全线的通道上应设置警告牌以免在开机时误入造成伤害。16.对造成操作人员或公众人员误照时,应及时将照射人员送医疗机构检查

4、治疗,并向上级部门和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报告。17.射线操作人员进入现场检测应采取减少射线透照时间、增大距射线源的距离以及利用现场地形、设备等屏蔽物进行有效的射线安全防护。18.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做好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或向负责人反映,保证仪器设备使用安全。19.现场检测的环境要求检测项目负责人在制定检测实施方案时应根据受检产品所用检测标准(检测规程)对检测环境的要求及所用仪器设备使用条件制定出现场检测时的环境条件和条件保障措施。如:A.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安全保障;B.水、电、通风的条件及保障;C.温湿度条件;D.粉尘、烟雾、噪声震动、光线、电弧光、电磁干扰等;E.其他特殊条件和

5、保障。20进行现场检测时,检测项目负责人应组织携带有关环境监测设备对检测环境进行监测并对检测环境条件是否达到要求作出评价。21在确认检测环境符合检测要求后,检测项目负责人向委托人提出要求配合并对各种条件保障进行核查。当确认各种环境和条件已满足检测要求后,即可组织实施现场检测。22、检测中应注意观察和记录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当检测条件超出了规定的要求时,检测项目负责人应责令停止检测作业,直至环境条件恢复到符合要求。23、对难以控制的环境条件,检测活动应考虑在时间和地域上实施隔离,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24、当现场环境条件持续达不到检测要求时,应停止现场检测计划的实施,并请委托人考虑可否改变检测

6、方法。3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1为保障从事射线检测工作人员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加强辐射防护,控制辐射对人体的照射,使之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保证个人所受到的剂量当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确保射线检测作业安全,特制订本管理制度。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金属监督室从事的射线检测的安全管理工作。3 管理职责:3.1 金属监督室负责人负责射线检测安全管理工作。3.2 金属监督室负责射线检测作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和实施。4 安全作业管理4.1 从事射线探伤人员必须参加卫生部门组织的放射防护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领取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上岗操作。4.2 进入施工

7、现场的作业人员必须穿好工作服,佩带好劳动保护用具及辐射防护用具,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4.3 进入容器内部作业,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照明,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并有专人监护,在容器检测时,容器内的气体必须经过置换分析合格后方可作业。4.4 严禁穿化纤衣服和火种进入容器内部探伤。4.5 检测操作前,仪器接地线应可靠接地,并检查仪器有无漏电,电缆有无破损情况。操作时严格执行X 射线机操作规程 ,确保仪器的安全使用。4.6 射线探伤操作时,应在安全距离以外设置安全警戒线,安全警戒线上应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并设立辐射警示标识牌,夜间作业应用红灯警示标志。4.7 射线探伤作业前,应通知现场无关人员撤离至

8、警戒线以外,必要时设专人巡视,防止无关人员误入透照现场。4.8 射线操作人员进入现场应佩带个人剂量监测设备和防护用品,并采取减少在透照现场时间、增大距射线源的距离以及利用现场地形、设备等屏蔽物进行有效的射线安全防护。5.工作场所辐射监测5.1 周围环境剂量场分布测定5.1.1 周围环境剂量场:主要是测定透照室的门、窗、四周与其它相邻房屋、楼上楼下及周围环境的照射量率。5.1.2 目的是为改善防护条件,保证环境剂量水平符合放射防护要求。5.2 控制区和监督区剂量场分布测定5.2.1 控制区:是指在射线检测辐射工作场所划分的一种区域。现行标准规定该区域内4该区域内其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低于 40Gyh

9、-1,并以此值作为控制区的边界。该区域内要求采取专门防护和安全措施,以便有效的控制照射剂量和防止潜在照射。5.2.2 管理区(监督区):进行透照检查时,控制区边界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在1.5Gyh-1 以上的范围内可划为管理区, ( 透照时,控制区边界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在2.5Gyh-1 以上范围可划为监督区)在其边界上必须设警示标识,如信号灯、铃、警戒绳,并悬挂清晰可见的“无关人员禁止入内”警告牌,必要时设专人警戒。尚应注意控制在管理区边界附近不应有经常停留的公众成员。6.个人剂量监测6.1 个人剂量监测是测量被射线照射的个人所接受的剂量,这是一种控制性的测量。是为了监视检测人员的照射量或吸收剂量

10、,确保检测人员健康安全,并有助于分析超剂量的原因,为医生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数据。6.2 现场检测操作时,应配备射线剂量仪进行剂量监测,操作者应佩戴个人剂量仪,以控制个人累计吸收剂量。6.3 射线剂量仪及个人剂量仪必须经鉴定合格方可使用。7.事故的处理引起异常的或未预料到的辐射危害的任何情况,都属放射事故。如 X 射线透照时,人在容器内贴片还未撤离,就送高压曝光,或是高压还未切断人就前往机头布置等;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制定事故处理方案,其处理程序应包括如下内容:7.1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报告防护负责人及单位领导。7.2 由单位领导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制

11、定事故处理方案。7.3 根据现场辐射强度以确定工作人员在现场的工作时间、辐射防护措施及监护装置。进入辐射现场所有人员,都必须佩戴防护用具及个人剂量仪,确保现场工作人员安全。7.4 对严重剂量事故的,应将事故中受照射损伤严重的人员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7.5 事故处理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制定纠正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7.6 凡属重大事故或特大事故,应在 24 小时内报告上级主管部门。5文明施工管理制度1 为保证试验检测施工的有序进行。本管理制度对文明施工管理及其职责作了基本规定,适用于金属监督室各检测项目文明施工管理工作。2 范围1.

12、 本制度适用于金属监督室从事的试验检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3 职责3.1 文明施工管理由金属监督室全面负责。3.2 金属监督室负责人具体负责本检测项目的文明施工管理工作。4 文明施工管理内容4.1 按试验检测程序,合理组织试验检测,做到有条理、有节奏、有秩序。4.2 按规定、规范、标准和合同(委托)要求开展试验检测工作。4.3 检测现场应严格按业主要求布置检测设施和生活设施,材料、机具,设备堆放有序。4.4 检测现场必须按规定划定安全警戒区,做好安全防护工作。4.5 试验检测现场应经常打扫,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对有特殊要求的试验检测项目,还应保证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湿度等条件。4.6 现场用水、

13、电、通讯线路等应按业主批准的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并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4.7 重视环境保护,排放“三废”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5 检查与考核5.1 金属监督室将不定期对检测项目的文明施工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文明施工生产管理好的项目给予表扬或奖励;对文明施工生产管理不好的项目给予批评。6暗室管理制度 1 暗室工作人员工作前应检查暗室是否漏光,安全红灯亮度是否合适以及显定影液温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2. 增感屏应经常检查并保持整洁、干燥、无划痕、折叠,检查暗袋(黑纸)是否漏光。保持工作平台清洁,以免装片时污染胶片。3. 未用胶片应竖直存放,保持干应保持清洁,不得触摸胶燥,用前检查检验胶片是否在有效期内。

14、4. 裁切及拆、装暗袋时双手片药膜面,以防留下指纹、划伤胶片。5. 按所用胶片推荐配方配制显、定影药液,静置 24 小时后投入使用,使用过程中出现老化现象时,应及时更换或添加补充药液。6. 按照显影、停影(或水洗) 、定影、水洗、干燥的程序处理胶片,保证显、定影药液的温度。7. 显、定影操作过程中应使胶片上下移动,以使显、定影均匀。并防止胶片之间互相粘连和划伤。8. 按规定的显、定影时间处理胶片,显影过程中根据显影液的老化程度,注意胶片显影程度,防止显影不足或显影过度,保证底片黑度。9. 将水洗后的底片,挂在铁丝上自然干燥或用不高于 50的烘箱进行干燥。10.干燥后的底片应分类整理,交评片人员

15、进行评定。11.暗室应经常打扫,保持干净整洁,胶片和其他器材、药品等摆放整齐。12.失效的显、定影液应作废弃处理,废液排放前暗室处理人员应将显影液、定影液两者中和,充分稀释后才可将废液进行排放。13射线检测中所产生的废弃胶片、底片,工程现场试验室应按“可回收”固体废弃物而负责日常收集,定点贮存,待项目工程结束后,由胶片供应商统一回收,并办理相应见证手续。14. 暗室所有器材应妥善保管,非正常损坏或丢失者,责任者应承担全部责任,并处以一定的罚款。7检测操作管理制度1. 检测人员进入检测现场必须遵守单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正确佩带安全防护用品。2. 检测仪器运输途中要做好防震措施,并按仪器操作规程正

16、确操作仪器。3. 高处作业应系好安全带,检查跳板是否牢固,并将仪器安全可靠的固定在检测工作部位,防止人员、设备高空坠落事故。4. 做好安全用电工作,保证来源压与仪电器额定电压相符,容器内作业照明应使用电压。5. 核对被检工件是否与委托内容相符以及工件表面质量是否符合检测要求,对不符合要求者应要求委托单位进行整改。6. 严格按照委托检测工件、检测部位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不得随意更改检测工件或检测部位,否则将予以严肃处理。7. 严格按检测检测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检测操作。认真做好检测原始记录,按检测标准评定检测结果。8. X 射线作业时,应按射线探伤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安全防护工作。9. 做好现场检测标识工作,绘制检测部位示意图。10.做好现场检测器材的维护保养和保管工作,对仪器的非正常损坏或丢失仪器材料的将予责任者以严肃处理,必要时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8标准试块(片)管理制度1. 金属监督室负责标准试块的具体管理。2. 金属监督室负责标准试块(片)的使用管理。3. 标准试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