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34419430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三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2、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3、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 赋”的文体特点。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 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2 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

2、学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学而优则仕” ,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二、作者简介陶渊明 (365427 年),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

3、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 125 首,其中四言诗 9 首,五言诗 116 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 12 篇,其中辞赋 3 篇,韵文 5 篇,散文 4

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三、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 405 年) 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萧统 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四、重点字词1.字音将芜(w) 轻飏(yn) 景翳翳(y) 桨棹(zho)西畴(chu)

5、 耘耔(z) 求之靡途(m) 心惮(dn)一稔(rn) 敛裳(lin)2.实词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委、怀、聊、乘化(释义见课文注释)3.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4.字形惆怅 轻飏 遐观 白玉微瑕 空暇 假期 流憩 景翳翳 壶觞 桨棹 哀悼 掉头 遑遑 慌不择路 荒诞不经 装潢 人心惶惶 蝗虫5.名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

6、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五、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 2、2 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 1、2、1、2 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 2 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

7、段落层次的大意。学生朗读。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 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 i/ui 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 un 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 an 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

8、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第三段用一韵,押 ou 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 I 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七、学生细细品读

9、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 500 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二、

10、难点突破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

11、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三、小结:

12、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横木)(2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为什么)(3 )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 ,日光)二、古今异义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

13、而美好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8.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9.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10.去留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11.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12.交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 、 “交通”等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2.名词作动词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二)动

14、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2.动词作状语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2.形容词作状语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四)使动用法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五)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四、一词多义1行Xng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副词,将,将要。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 (动词,行走。 )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

15、之战 (动词,离开,前往。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 (动词,运行。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动词,实行,执行。 )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名词,行为,动作。 )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品行。 ) 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ng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 (量词,排,行。 )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 (泛指军队。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 (名词,辈分。 ) 2引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 (动词,开弓,拉弓。 )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牵,拉,引。 )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 (动词,拿来,取来。 )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