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34416342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解作品及作者。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能疏通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过程与方法: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分析人物形象,并能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习小说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及学习知识的真正作用。【教学

2、重难点】1. 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去分析人物形象,并能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 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方法】 1.资料助读法 2.朗读法3.比较阅读法 4.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读引入:先前我们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 。本性诚实、心地善良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痴迷于读书做官,一生潦倒却至死不悟,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在这种制度下一旦这些读书人的私欲得到了满足,考取了一定的功名,又将是怎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长篇节选范进中举 ,再一次感受封建科举制度对读

3、书人的深深毒害。二、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33 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36 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

4、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早年中过秀才,29 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大约从 36 岁以后至 49 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

5、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三、写作背景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

6、唐代以后,它成为皇帝笼络士人,豢养奴才,加强统治的工具。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必须写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蠢”。儒林外史开头,作者就通过王冕之口,对科举制度加以抨击:“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书中塑造了范进、周进等一批热衷于科举功名的腐儒和恶霸形象,许多人物都以当时的实有人物作为原型。这种揭露和批判,触及了当时突出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政治倾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四、相关知识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

7、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

8、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为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词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9、,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五.预习指导:1、给下列字注音:醺 xn 癞 li 攥 zun 挈 qi 一宿

10、 xi 绾 wn 商酌 zhu6 啐 cu 星宿 si 畜生 ch侥幸 jio 拙病 zhu 桑梓 z 宿舍 sh 畜牧 x2重点词语注释现世宝 丢脸的家伙。 带挈 提携。浑家 妻子。 平头百姓 普通百姓。见教 指教(我),客套话。 同案 一同考取秀才叫同案。宗师 这里指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官员的称呼。把与 拿给。 火候 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劈手 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拙病 倒霉的病。 在下 对自己的谦称。局不过 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小心 这里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 只管。郎中 医生。 少顷 一会儿。些须 很少。 桑梓 家乡。 先年 先前。晚生 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11、相与 结交。3多音多义字辨析中:读 zhng 时可组“中国、中间”等词;读 zhng 时可组“中举、考中”等词。六.分析课文自主探究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 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 20 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 54 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2、 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和周围人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作者对范进持怎样的态度?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

12、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 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来写,因而讽刺的矛头更主要的是指向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 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

13、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

14、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第二课时一、研讨课文,分析人物,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找出对胡屠户的语言、行动描写)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

15、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

16、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2、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对范进的拜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大挑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尔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 作者安排这场拜访,形象地显示出范进中举等于一步登天。一只“癞虾蟆”,一旦中了举,就俨然成了“天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