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413615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测量第一篇 概 述测量的工作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就像舵手一样,控制道路的方向与起伏,既与外形有关,和质量也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篇文章就是总结我四年来的工作经验,如果能帮助更多的测量人员更好、更快、更轻松地完成工作,我也就满足了。测量离不开的工具有:水准仪、全站仪、Autocad、Excel 、解析几何( 高中水平)知识。基本上,如果掌握了这些工具,几乎所有的线形都可以放出来。各工具的使用我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在需要的时候讲解。大家也可以提前看一些参考书。第二篇 水准测量水准测量可以说是所有测量中的基础,如果你是一个测量员,你就不可能不会看水准仪或不知道什么是高程、读数、仪器高及三

2、者的关系。水准测量的作用是保证路面的高低起伏与图纸吻合。第一节 水准仪调平水准仪不调平,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先看看怎样调平。下图示意了怎样调平水准仪。先跟据地势调整三个支脚的长度,使水准仪能大致水平。然后踩实任意两个支脚,留一个活动的便于调整。支脚的活动方向和圆气泡的活动方向的关系如上图所示。注意:如果地比较松软,在踩实最后一个支脚时会产生图中右下的情况,所以应预留一些富裕量。在全部三个支脚都踩实了以后再调节三个螺旋,将圆气泡调到中间既可。螺旋的转动和圆气泡的移动的关系如下图:圆气泡调好后,如果是自动安平的水准仪,就可以直接读数了。如果是半自动的,刚需按一个按钮就行了。如果是需要调长气泡的,则有

3、点麻烦,调平长气泡后再读。把 U 形气泡的两边调的越对称越好。第二节 水准仪的数据读数没什么好讲的,只要会看尺应该就会读数,关键就在于最后一位(毫米)的估读的准确性。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立塔尺时多少会有些倾斜(也许网肉眼看不出),这会导致读数偏大,所以在估读拿不准时,我个人习惯于把数读小一点,例如:看着像 1456.5,我会读 1456,而不读 1457(正确读数应是 1.4565m,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自己明白其含意就行了,怎么读都无所谓,上文只是我个人的习惯)。使用水准仪的一个基本公式是:读数高程=仪器高一旦仪器立好,它的仪器高就不会变了,而立好仪器后要求仪器高就必需要有水准点,所谓水准点就是

4、有高程信息的点,既通过读取这点的读数,再加上这点的高程,其和就是仪器高。水准点高程水准点读数=仪器高在用水准镜控制各层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有下列公式:仪器高=目标点高程目标点读数由上述两个公式可得出下面的公式:水准点高程水准点读数 = 仪器高 = 目标点高程目标点读数这个公式就是施工过程中用的公式。图为各部分示意图。其中水准点的两个数据是已知的,目标点高程是已知的,只要目标点读数能达到计算出来的值,则目标点的实际高程就会符合它的理论值。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个与此相反的过程。举个例子:一、两个读数都是实际读取的,这时目标点高程会随着水准点高程的变化而变化,既水准点高程变大,目标点高程就会变大,反之亦

5、然;二、在水准点高程无法改变而读数可改变的情况下,目标点读数实际读取,水准点读数会与目标点高程产生相同的变化。如果觉得乱,记住下面的话:目标点读数实际读,目标点高程随着仪器高变化而变化。想让目标点高程怎样变化,只要想办法让仪器高做相同变化既可。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情况发生,只要牢记上面的公式并跟据当时情况灵活应变都能迎刃而解。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测量时所用的尺可能是半截的,既尺底的数,标的不是 0,而是其他数据。这时公式会变化:水准点高程水准点读数尺底数 = 仪器高尺底数 = 目标点高程目标点读数尺底数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下,只要前后视都用同一把尺,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有时候,只知道水

6、准点和目标点的高差,既水准点也只是一个参考点,这时只要变化一下公式就可以了。水准点高程目标点高程 = 目标点读数水准点读数第三节 目标高程点的计算所谓目标高程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设计高程或跟据设计高程计算出的数据。请看下面两个公式:目标点高程 = 设计高程 结构层厚 横坡 目标点距路中的距离目标点读数 = 仪器高 设计高程 结构层厚 横坡 目标点距路中的距离注意横坡的方向,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路中高两边低,也有相反的,比如超高路段或个别设计(比如东丽湖情景大道就是中间低两边高,为的是把雨水收集到中间的绿化带中)。第四节 水准点的测设水准点的测设是一切水准工作的前提,水准点测设的不好,会影响整条路的

7、修筑质量。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工程开工以前,设计单位会把水准点、导线点、路中点等重要的点交给施工单位,俗称交桩 。而这些点往往不够施工过程中用的,需要加密,包括水准点和导线点。本节只讨论一下水准点的测设。首先要在全线范围内选好水准点的位置,并记录下来。注意:无论做什么工作,凡涉及到设点的过程,都要记好点之记 。选水准点的原则是:点位要固定。至少保证在施工时期内不会丢失。我个人工作时一般都会选在台阶、矮墙、或在树上钉钉子。选位是还要注意,应尽量选在朝路的方向,还要注意能保证把尺立直,比如在树上钉钉子时,要选那些向路外歪的树,而且在立尺时,不要把尺靠在树上,因为看似竖直的树,从水准镜里看就不竖直了。

8、选好的点要编号,并记录在本上,这个本非常重要,最已把所有前期测量的工作成果记在一个本上,一个工程一个本,别混淆了。所设的水准点要能覆盖整个工程的修筑范围,一个点的覆盖范围为,以该点为圆心,半径 150m 的圆。点设立完了后,下一步是要测这些点。这项工作最好是五个人完成:两个扶尺、两个看水准仪读数,一个记录并实时计算数据。所有水准点,头尾两个点应该是已知点,既交桩时设计方给的点。测相邻两个点的高差,为一个测站。一个工程有 n 个水准点,在测这些点时就会有 n1 个测站。每个测站的来方向的点为后视点,前进方向的点为前视点。每个测站的工作流程如下:一、前后视点都要立好塔尺,看水准镜的人把水准镜立在一

9、个能保证前后视距差在 5m 以内的地方,这是为了把水准镜的竖直角造成的误差尽量地减少 (前后视距可以通过分别读取前后视点上下丝的数值差获得,上下丝的读数差与实际距离差是 1:100 的关系,既读数差 1cm,实际距离是 1m)。二、两个人分别读取前后视读数,然后分别用后视数据减去前视数据,所得结果既为前视点与后视点的高程差。公式如下: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 前后点高程差 = 前视点高程 后视点高程读数后,两人的结果的差在 3mm 之内就可以了,进入下个测站的观测。如果大于 3mm,则进行调整重新观测,直到数据符合要求,切不可弄虚作假。调整的内容有:重新确定立镜位置、重新立镜、两人换镜读数等。有

10、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书上要求两台水准镜的立镜高度应差 10cm 以上,我个人认为没那个必要,因为那个要求是为了让数据分开,表示从不同立镜高都能得出正确值,我认为只要数据对就可以了。当全部测站的工作都完成后,下面要做的是平差,其原理如下:一、假定测量过程中不存在误差,则有如下公式: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第一测站的高差 第 n1 测站的高差 = 第 n 个水准点的高程二、考虑误差后,公式如下: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第一测站的高差 第一测站的误差 ) (第 n1 测站的高差 第 n1 测站的误差) = 第 n 个水准点的高程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三、平差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第二个公式所有的误差,使第二个

11、公式变为第一个公式,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消除,为的是让工作顺利进行,但实际的误差并不会消除。平差的方法是:在第二个公式等号右边减去“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等号左边每个测站减去“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 的 n 分之一”,如下所示: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第一测站的高差 第一测站的误差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n) (第 n1 测站的高差 第 n1 测站的误差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n) = 第 n 个水准点的高程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既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第一测站的高差 第一测站的误差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n) (第 n1 测站的高差 第 n1 测

12、站的误差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n) = 第 n 个水准点的高程需要注意的是,严格意义讲,每测站的平差量不应该简单的把误差总和取平均值,应该是测站距离越大,平差数越大,上述公式只是一个简单的算法,我个人认为,只要精度允许,用上述公式还是可以用的,因为施工测量的精度掌握不全在水准点的测设上,水准点再精,实际施工时不精也是没用的。施工精度参见各规范,水准点的测设满足规范即可,不用精益求精,施工讲究的是精度和速度并重,不可偏向一边,关键在于平衡,够用就好。另附跟据测站距离平差的公式:第一个水准点的高程 (第一测站的高差 第一测站的误差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第一测站距离/n1 个测站的总

13、距离) (第 n1 测站的高差 第 n1 测站的误差 (n1 个测站的误差总和)(第 n1 测站距离 /n1 个测站的总距离) = 第 n 个水准点的高程平差结束,下面要做的就是根据平差结果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公式如下:第二个水准点高程 = 第一个水准点高程 第一测站的高差第三个水准点高程 = 第二个水准点高程 第二测站的高差以此类推第 n 个水准点高程 = 第 n1 个水准点高程 第 n1 测站的高差注:此高差是平差后的高差,并不是直接读数的结果,与上不同,下面皆如此。至此,水准部分的测量基本讲完了,有遗漏的地方还忘大家见谅,下面附上一张用 excel 编的自动平差水准点的表格,希望能对大家

14、有帮助。附表:水准平差自动计算表A B C D E 1 点号 读数 高差 平差后高差 高程 2 s1 3333 =B2-B3 =C2-D32/C32 s1 高程 3 s2 3333 =E2+D2 4 3333 =B4-B5 =C4-D32/C32 5 s3 3333 =E3+D4 6 3333 =B6-B7 =C6-D32/C32 7 s4 3333 =E5+D6 8 3333 =B8-B9 =C8-D32/C32 9 s5 3333 =E7+D8 10 3333 =B10-B11 =C10-D32/C32 11 s6 3333 =E9+D10 12 3333 =B12-B13 =C12-D3

15、2/C32 13 s7 3333 =E11+D12 14 3333 =B14-B15 =C14-D32/C32 15 s8 3333 =E13+D14 16 3333 =B16-B17 =C16-D32/C32 17 s9 3333 =E15+D16 18 3333 =B18-B19 =C18-D32/C32 19 s10 3333 =E17+D18 20 3333 =B20-B21 =C20-D32/C32 21 s11 3333 =E19+D20 22 3333 =B22-B23 =C22-D32/C32 23 s12 3333 =E21+D22 24 3333 =B24-B25 =C24-D32/C32 25 s13 3333 =E23+D24 26 3333 =B26-B27 =C26-D32/C32 27 s14 3333 =E25+D26 28 3333 =B28-B29 =C28-D32/C32 29 s15 3333 3333 =E27+D28 30 =SUM(C2:C29) =SUM(D2:D29) 31 s1 高程 s15 高程 =B31-A31 32 =COUNT(C2:C29) =C30-C31 表格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