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资料-化学教材教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410254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淘宝资料-化学教材教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淘宝资料-化学教材教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淘宝资料-化学教材教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淘宝资料-化学教材教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淘宝资料-化学教材教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淘宝资料-化学教材教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淘宝资料-化学教材教法(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第二部分 简答题及答案1. 教科书的编写常映射相应的课程编制理论,我国现行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制体系体现的是哪种理论,简单分析其利弊。答:学科中心课程编制理论。逻辑性好,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但理论性强,学术性强,难度大,内容抽象、枯燥,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关注不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2. 从多个角度简述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答:化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殊认识过程;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

2、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统一的过程。3. 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化学概念的两种主要学习形式及相应教学方法。答: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有具体例;比较、归纳,分析、演绎。4. 绘制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尝试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解释化学教学中使用知识结构关系图的重要意义。答:画出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图,正确,且涵盖硫的重要化合物。恰当引用相关理论(如知识结构化,建构主义,主体性发挥,遗忘规律等) ,且解释合理。5. 说说化学教科书编制坚持“三序”结合的意义。答:说出教科书编制“三序”结合原则的内涵(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在教科书编制时

3、的有机结合) 。 每个“序”简要做说明解释。6. “发现学习是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观点辨析。答: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发现学习不一定就是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如果是盲目的试误式发现学习,就有可能是机械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如果教师教授得法,也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判断一种学生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学习,关键在于新学知识是否与已有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出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既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7. 即将实施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及如此设置的意义。答

4、案要点:(1)高中化学课程结构:模块化设置,分必修、选修两类,必修包括化学 1、化学 2两个模块,选修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选修模块不能说出具体名称也可)(2)意义 :从体现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主体性、体验性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8. 简述观察能力的结构特征。答:选择力、 程序力、敏感力、准确力,每一要素适当加以展开说明。9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化学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化学”的目标得以实现。请分析该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有必修课程模块

5、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答:2 个必修模块:化学 1(2 学分,36 课时) ;化学 2(2 学分,36 课时) ; 6 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均为 2 学分,36 课时)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学生在学完必修课时化学 1 和化学 2 后,至少要在 6 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选修课程则在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功能有所侧重。设置了模块内容的体系有所不同

6、,有的着力反应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有的则充分体现了化学对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10pH=6.0 的盐酸用水稀释 100 倍 pH 值是否会变化为 8.0,为什么?试对中学生做出解释。答:PH=6.0 的稀盐酸大量用水稀释(100 倍) ,PH 不会变为 8.0。由于水的大量存在,谁的 电离程度加剧,H 2O H+ + OH- 由于产生的 H+将抑制溶液中H+ 的进一步降低,近似溶液的 PH 无限接近于 7.0,而不会降到 8.0。11. 这是现行的 A、B 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定义。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教材 A 教材 B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

7、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基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值,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附图 :答:教材 A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 科学性,但对初中生而言较难理解,可读性较差。教材 B,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从抽象和复杂中摆脱出来,用图式的方法,使概念具体化,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12某学生在区九年级的三次化学测验的得分均为 85 分,其全区化学测验分数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 85、5;83、5;80、5。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有所进步,为什么?答:(10 分) 0581z 4

8、.05832z83T1 =10Z1 +50 =50 T2= 10Z2 +50 =54 T3 =10Z3 + 50 =60 T3T2T1 ,说明学生成绩进步提高 13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体现了国家对 21 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请分析该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由 4 个部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课程理念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素养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碳原子 碳原子的 1/12 氧原子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6 内容标准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

9、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14这是现行的 A、B 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元素化合价概念的定义。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教材 A 教材 B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家在研究大量化合物中不同元素原子数目比值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元素化合价。答:、教材 A 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定义表达过份强调科学性,对于初中生的理解,太抽象。 教材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定义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既注重科学性,又易学生理解。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四种“知识支柱” ,请用英文和中文分

10、别表达这四种“知识支柱” 。答:该书提出的四种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16. 简述 21 世纪初的全国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答:课程: 化学 1 化学 2 认识化学科学 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实践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17.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A)与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B)建构的内容体系分别如下:A B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

11、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试通过分析比较,阐述两者的特点。答:A:内容体现传统的教学观念,偏重化学学科知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探究) ,提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揭示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评分的标准是以学生的语句含义考虑)18. 以“分子”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答: 在绘制概念图时,首先要抓住核心概念的定义及其直接相关的中心内容,其次要抓住其它的性质特征,然后再抓住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 物质微粒 特征 分子 构成 原子 保持小,运动,间隔 化学性质种类改变 种类不变化

12、学变化 物理变化 上图的制作过程:“分子”这个核心概念是与微粒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联成了概念图的中心内容。 然后,再去完善“微粒”和“化学性质”这两个相关概念。 “微粒的上位概念是”物质” , “化学性质”的下位概念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 此外,也不能忽略“分子”这一核心概念直接体现的性质特征:如“质量很小” , “不断运动” , “有间隔”等。 19.某青年教师按照本校著名化学特级教师“苯的结构和性质”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请你从理论上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答:可能性分析: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不熟悉,

13、不会应用教学策略与方法 ;缺乏教学经验,教师应变能力差 ;师生互动少,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少。20. 以“电解质”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上图的制作过程, “电解质”这个核心概念是与“溶液”和“电离”逐个两个概念形成了概念图的中心内容。 然后再去完善“溶液”和“电离”相关的概念, “溶液”的上位概念是“分散系” ,而溶液还包括非电解质。电解质根据电离情况的不同分为强弱电解质。 此外,也要关注“电解质”的直接的特征,并注意在概念下面加上实例,以形成较为完善的概念图。 21. 以钠与水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学习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答: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将实验、观察与思维结合,学

14、生的思维的参与更深刻,更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增进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 2O=2NaOH+H2 学生首先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浮、熔、游、红、嘶),尝试根据反应现象解释原因,并对该反应的产物作出推测,即提出假说,然后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 验证实验方案: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收集的气体能被点燃。 第三部分 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 内容:高一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硫酸 (第一课时即“一、硫酸”部分内容)问题:(1)设

15、计本节的教学目标 (2)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3)拟定本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选择的依据及使用于哪些具体知识点 (4)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一般步骤及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简单设计“浓硫酸强氧化性”的探究性演示实验教学过程,若有必要则画出实验装置草图 (1) “教学目标”参考: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了解浓硫酸的保存和用途;结合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逐步树立安全意识;通过对比稀、浓硫酸的性质逐步树立内因外因、量变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的区别 理由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 、指导阅读法、讨论法等 ;使用的知识点及依据 (4)教学过程:体现实验探究教学过程 体现演示技能构成要素 时间、语言、书写、页面等因素 2材料分析设计题 。材料:(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 28题。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碳后,流出气体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