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08145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优生辅导历史练习题(第八周)一、选择题1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既稳定丁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有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初期“太祖”作为朱元璋的年号可以用来纪年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

2、年A. B. C. D.3图 1 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由此推断,他的这课学习内容应该是A 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新中国成立4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 ”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 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井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A

3、. B. C. D.5.图 2 和图 3 是拍摄于 1972 年的两张历史照片。这组照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A.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B中美、中日宣告正式建交C.中国在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 D 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6.1781 年后,新生美国的政治体制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此,1787 年在赞城召开的制宪会议确立了A.邦联体制 B.民主共和制 C.联邦体制 D.君主立宪制7.有学者说:“俄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是欧洲国家,然而它又超出欧洲之外,甚至与欧洲对立。 ”下列史实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 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革命指导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革命

4、第一次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A. B. C. D.8.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A.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B.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D.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对该内窖的理解,错误的是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

5、济的中心任务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10.亚当斯密在国言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牧别针的工序被分为 18 个单独的操作程序。 ”这主要反映了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11有人认为, “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以下对 20 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6、”的政策表述错误的是A. 30 年代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B.50 年代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70 年代交替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D. 90 年代宏观调控和微观自主1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特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13.“(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十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部、利益相近的国

7、家就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上述材料不能表明A.经济、科技、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B.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D.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14.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15.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括跃 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

8、色彩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A. B. C. D. 16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有可能是A.魏源 B.严复 C.陈独秀 D.孙中山17.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A.普罗塔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D.康德一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18.某大学举办了一次学术报告会,以下是一系列报告的标题:司

9、汤达的文学创作、 人间喜剧作品赏析、高尔基和他的母亲 、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魅力等。据此推断,这次学术报告会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学 B.现实主义文艺的魅力C.启蒙运动的学术精品 D.融合交流的东西方文化二、非选择题19.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 难三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患于法之内,动无非法韩非子 有度材料二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当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

10、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拟中华民国临时组法草案五十五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 ,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的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 ,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

11、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阅读材料一,根据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6 分)20.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改变了英日和世界的经济面貌,也对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

12、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 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洋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德尼兹 加亚尔等欧洲史材料三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工业革带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随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

13、活方式,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李宏图等 工业文明的兴盛 16-19 世纪的世界史)(1)参考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2) 19 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交通运输业革命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3)阅读材料三,简述哈孟德夫妇对工业革命的评价。结合所学,概括指出 19 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有哪些探索?一、选择题1-5 ACBBA 6-10 CABCD 11-15 CCBCC 16-18 B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