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9月人民论坛精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403504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1月-9月人民论坛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5年1月-9月人民论坛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5年1月-9月人民论坛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5年1月-9月人民论坛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5年1月-9月人民论坛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1月-9月人民论坛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1月-9月人民论坛精选(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站到巨人中间”之后赵畅 2015 年 09 月 23 日曾读到这样一句话:“即便是个子矮,也要站到巨人中间。”这话有味道。的确,选择和谁在一起很重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才不会卑俗。“站到巨人中间”,绝非附庸风雅的攀附,而是真诚选择向“巨人”致敬和学习。“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大神”,此之谓也。然而,倘若与“巨人”站到一起,就以为自己也算成功了,这无疑是自欺欺人。有一种观念叫“稻草定律”,即路边的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是一根稻草。若卖白菜的拿去捆白菜,这根稻草就是白菜价;如果卖螃蟹的拿去绑螃蟹,这根稻草就有了螃蟹的身价。于是就认为,一个

2、人的价值高低、成功与否就像这根稻草,关键看与谁捆绑在一起,结交了什么档次的朋友,具备了什么样的背景。这种谬误的推演,绝非人生借鉴的宝典。当然,“站到巨人中间”,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知道“巨人”成长,也经历由“矮”变“高”、由“弱”变“强”的历程。牛顿讲“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固然是牛顿的谦逊之辞,但他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实现科学的“惊人一跃”,不也是受“巨人”潜移默化的启发和自己刻苦钻研的顿悟吗?事实证明,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即便现在是矮子,将来也有长高的一天。郑板桥练书法,即使对前人书体临摹到乱真的程度,个人风格也不突出。而他取各家之长,创出

3、自己的“六分半书”后,才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有人说得好:“如果羡慕成功者的富贵,请别一味模仿他们富贵后的事。要模仿,就模仿他们富贵前的事:他们那鹰般的探索、蛇般的专注、蚁般的辛劳、蛹般的耐心,风吹日晒、灰头土脸时的坚持。”可见,要真学习,就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去追求外在的皮毛,而是吸纳思维方法、理念品质、精神意志等精髓。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梁思成一直教导身边人“学什么都要眼高手高”。当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那里聚集了世界上的拔尖人才,对钱学森来说,便是“站到了巨人中间”。但进入这所大学,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巨人”。于是,他暗暗对自己说:“我得和他们竞赛,才

4、能跑到前面。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所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正是“眼高手高”,令钱学森走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站到“巨人”中间,关键看心站到了哪里。若是为了去镶金边,金边包裹下的还是一个矮子;若是为了汲取营养,智慧浇灌下的“巨人”可期。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桃李故事”潜藏的密码姜 赟 2015 年 09 月 17 日时人多以桃李喻学子,吟哦“盈门桃李笑春风”。但在传统文化里,桃李还有同气连枝之意,隐喻兄弟情深互爱互助,正所谓“桃李不分家”。今年春上,在汉族姐姐尤良英家门前的菜地里,维吾

5、尔族弟弟麦麦提种下数棵桃树和李树,感念的是 10 年来姐姐爱他助他的一片真情,却在不经意间形象地写照了“桃李不分家,维汉一家人”的“桃李故事”(相关报道见今日六版通讯桃李东风渐次开)。认识不过半年,尤良英为什么就敢拿出年收入的 1/3 借给麦麦提?自己发明的枣树修剪“四胞胎独门绝技”,为何轻易就把“金针度与人”?是什么让尤良英一家打破诸多障碍,牵起素昧平生的维吾尔族小伙一家的手脱贫致富?又是什么让他们的“桃李故事”启人心扉,动人心魄?尤良英与麦麦提的故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很传奇,于平常的交往中见奇崛,富有超越庸常的温润。一位商人在听说尤良英的故事后,感慨地说,尤良英家菜园的桃树李树,

6、藏着开启民族大家庭幸福的密码。尤良英与麦麦提的故事之所以平凡而动人,正在于那质朴的爱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能够不分贫富、超越民族、穿过血脉。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之有爱,源于这样的人心。面对麦麦提为给妻治病而开口便借 1 万元,尤良英想起的是当年军垦老阿姨将 3 万元养老的钱借给自己,帮助渡过了生意难关。面对麦麦提家的“篱笆房”、孩子饥饿的哭喊声,尤良英唤起的是曾经贫穷苦难的记忆,立誓要帮他富起来。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良善之心,燃亮了尤良英胸中的心灯,去超越世俗的小我,义无反顾地帮助麦麦提。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

7、和我有关。”这样的大爱,在尤良英如是,在麦麦提如是,在更多的人那里亦如是。脱贫致富,尤良英帮了麦麦提一家,麦麦提帮了更多的乡亲;枣树修剪、棉花打顶等技术,尤良英教会了麦麦提一人,麦麦提教会了一村。尤良英带动了所在的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三团用工,麦麦提介绍了更多的维吾尔族同胞来务工,到如今整个皮山县的富余劳动力都跟十三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这正是爱的力量,富于感染力和传播性,像蒲公英那样不断播撒生命,以向远方。“东风渐次开桃李”。吴登云扎根戈壁高原,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为当地群众行医。阿不力孜一次次冲入险境救了 60 多人,在他眼里不分民族都是兄弟姐妹。当有人问收养多个民族 10 名孤儿的

8、阿尼帕阿力马洪:为什么要收养汉族孩子?阿尼帕反问:收养弃婴,人之常情,还要分民族吗?若把桃李比喻汉族与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根连着根、叶连着叶,彼此不分家,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质朴的爱,便是这东风,吹得桃李春华更秋实。在天山南北,无数人已经用质朴的爱,书写了新时代的“桃李故事”。让这真挚的爱生长下去、播撒开来,中华民族这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就有了同气连枝的纽带,就有了幸福花开的土壤。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戏路不同,努力相当”刘根生 2015 年 09 月 16 日有位演员在拍戏时抱怨:为何总要我扮演迟钝猥琐类形象?导演让他和主角换换演个警官,剧组人员看了他的扮相,笑得前仰后合。因为,“铁血

9、硬汉”变得“猥猥琐琐”了。他自叹不行时导演却说:“你们戏路不同,但努力相当。”他从此沉下心专攻适合自己形象的角色,终于在自己的戏路上广受认可。一部戏,有主角,也要有配角。主角固然吸引目光,但配角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而在演艺生涯中,能被观众记住,能在影史留名,才是真正的“主角”。人生如戏,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戏路,也都有需要担当的角色。沉潜下去,拼尽全部的心力,我们才能演好自己人生中的“主角”,也才能让社会这个大舞台活力迸发、魅力四射。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成功原无分行业领域,亦无论职业身份,智慧与汗水才是最关键的变量。物理学家薛其坤,带领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震动世界基础研究领域

10、。他说,实验物理学家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20 年,他都是“早上 7 点进实验室,晚上 11 点离开”;劳模孙景南是名女焊工,因焊接技术精湛被法国同行称为“女焊神”,业绩背后是“白天干活,晚上练习”,干完活后连裤脚都能滴下汗水。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既需要“爱因斯坦”,也需要“鲁班”;既盼望更多“薛其坤”,又呼唤更多“孙景南”。社会分工不同,专业要求有别,但只要有艰辛的付出就都能有丰硕的收获,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事实上,即便是同一个工作,也可能既有“高大上”,又有“脏累苦”;此时要坐空调房里,彼时要在烈日炎炎下。不分高低、优劣、肥瘦皆倾力当之,方能有所成就。比如在科技领域,有人视发论文

11、或搞研发为“绣花”,视科技推广为“织麻袋”,重前者而轻后者。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师昌绪却不这么看,他生前曾跑遍国内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解决了诸多应用难题,被誉为“材料医生”。在他眼里,作为一个实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者,如果不能把研发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技术用于生产实践,就等于前功尽弃。“绣花”与“织麻袋”仿佛一个隐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要能“绣花”又要能“织麻袋”,才能收获成功人生。然而,总有人参不透这个朴素道理。有的人抱着“劳心者治人”的老皇历不放,无论能力禀赋如何,都不愿凭才智和汗水争取做个“大国工匠”;有的人耽于幻想,却不愿上一线洒汗水,不屑于从小事和底层干起。没有艰辛的付出,到头来

12、在哪一行也干不了,更干不好,最终只会浪费了机会,荒掷了青春。“北大毕业生”下海养猪,有人就觉得书白读了;“34岁副县长”辞官回乡带领乡亲创业,有人则觉得不走仕途可惜。然而,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肯付出心血与汗水,又焉知不能开掘出一片新天地?水行莫如用舟,陆行莫如用车。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努力到极致,人人都能“灼灼其华”。自己的责任没有替代品,努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倾力于自己的事业,每一个生命就必能创造新的可能。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教育当避“下沉螺旋”李 斌 2015 年 08 月 24 日新学期开学在即,给在农村的老父亲打电话,问村里有哪些孩子考上好大学了。父亲说,村子里已经五六年没有

13、人考上本科院校了,以前每年还有一两个呢。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有类似感慨。人们不禁忧虑“寒门难出贵子”,而在一些困难家庭中,“读书无用论”“知识无力感”颇有市场。诚然,近年来从重点高校给农村学子抛去更多橄榄枝,到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不断扩容,教育公平的雨露更多洒向了乡村。然而,在那广袤的田野上,还有很多寒门子弟在喊渴。甚至出现一些学者所担心的“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这种现象成为一种普遍性趋势,则不但个体的命运将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什么是公平?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

14、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社会所期待的教育公平,是不仅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也要让他们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如果说个人的拼搏奋进是生活向好和生命尊严的基石,那么对教育公平的捍卫,就是这块基石下面的地基。当且仅当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时,教育方能改善困难人群的思想贫瘠,吹走留守儿童的精神孤寂,拔除寒门子弟心间过早生长的杂草,给人以面向未来的信心。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事实上,一个倚重家世背景、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本,而排斥教育、知识、创新等文化资本的社会,一定不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社会。释放知识的力量,并不意味着教育屈服于找好工作、赚大钱、当大官等功利想法,而是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孩子在获得充盈

15、心灵、健全人格的同时,拥有超越贫困、改写命运的“魔力”。多一些聚焦公平、直指人心的终极关怀,让“有教无类”绽放时代光芒,社会文化资本的活力因子才能被撬动起来。“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胜过十代人的代际更换。”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社会的分层流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无论来自哪个阶层,都可以通过自己优异的学业和成就而进入社会上升通道。这样一种分层流动,不仅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更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然而,这个功能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教育公平。一旦这个功能失效,就可能意味着社会结构失衡加剧。这就是为什么学者担忧“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所在。“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平凡的世界里,

16、哥哥孙少安这样对弟弟孙少平说。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现实力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不止步,我们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跳脱庸俗的得失观陈国明 2015 年 08 月 20 日改革就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个过程当中,“算账”是不可避免的事。所谓“算账”,无非是权衡利弊得失,这很考验一个人的眼光。有的人就看着鼻子底下这点实利,算盘珠子拨得很精,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常常因小失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会“算大账”的人出来指点迷津,如此这般,豁然开朗,众人皆服。很多改革故事中,这样的桥段俯拾即是。这些会“算大账”的人,往往眼光比较长远,善于细辨“得”“失”。传统观念讲究“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之所以选择“舍”,为的是退而求进,为了追求更大的“得”。因此许多“心灵鸡汤”说,舍去眼前大树,才会拥有一片森林;舍去城市喧嚣,才能享有乡村宁静。然而这样的“算大账”,背后可能还是先舍后得、舍小得大、舍此得彼的得失观。一旦陷入“以舍求得”的思维定势,难免还会纠结于舍与得的利益考量。只舍不得,便全然反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