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03176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选文绝大部分是散文作品,抒情、说理(哲理)、叙事性的散文都有。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散文作品的特点及阅读规律和技巧的掌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更有效率地提高成绩。散文的特点是虚实结合。所谓虚,是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看法、认识、情感等;所谓实,是指散文借以表达情感的人、事、景、物等。情感的表达一般来说并不是凭空的,而是借助于对一定的人、事、景、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抓住了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行文中比较准确地找到与主旨有关的语句,从而准确地概括出文章主旨。高考对现代文的考点要求是:1 理解: 词语 句子2 分析综合:筛选整合

2、信息 分析层次 归纳中心3 鉴赏评价: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本次我们将就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进行辅导。主要有三项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总结解题规律。一、词语理解考点解说重要词语含义深邃、丰富,通常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深层次的含义,分析时应该结合重要词语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隐含义、修辞义等。坚持“词不离句”是最基本原则。规律总结:1、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 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

3、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2、对隐含义要注意结合词语本身的特点和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进行理解。3、对修辞义要结合语境进行还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解答的时候要符合词语的词性特点,名词要答成名词性的,动词要答成动词性的。例题分析1: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

4、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1、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清洁的精神”,是一种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不屈从权势的精神。【解析】本题属于隐含义的理解。“清洁的”做“精神”的定语,是理解的核心。本段文字也主要是对庄子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文段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来加以解释。最终的答案要作出完整的表述,还是要表述成“是指一种的精神”的规范表述。2: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5、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14“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2 分) 【答案】 “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解析】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依照常理, “吞咽”和“春天”搭配不当,但此处的搭配显然更能显示出作者的情感。这里的“吞咽”无疑不是真正的吞咽。依据与春天进行搭配的习惯,再推敲一下作者的感情,可知“吞咽”在此处是享受、欣赏之类的意思。

6、那么“尽量地吞咽”就是尽情地享受和欣赏。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特别喜爱春天。二、句子理解考点解说理解重要句子主要体现在几类句子中:含义丰富的句子;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类句子:观点句、中心句、过渡句、结论句、感悟议论句等。规律总结:1、单句,从主干入手。必须做好梳理工作,去芜存精,抽取出句子主干,分析句子的构成,才能有效地把握答题的方向。2、复句要注意从句间关系入手。当重要句子以复句形式出现时,把握分句间的关系成为理解句子含义的一把钥匙。3、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分析修辞意。如果是比喻,应该将喻体还原成朴素的句子。4、总的原则是要从整体出发

7、,结合主旨,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例题分析:1:张家界卞毓方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14.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

8、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 分)【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解析】这是一个倒装的对比关系式的假设复句,这类假设复句的中心意思在表结果的分句上。因此,作者的表达意图是用最美的文学作品(以获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准)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作对比,突出张家界之大美。试题考查目标是理解句子的含意,因此,答题的重心应抓住第一句,同时注重对比句的作用。2: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

9、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

10、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 分)【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或“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

11、能力。“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分析其修辞义是核心。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第 6 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搜索到了第7 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 三、高考追踪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乡村的瓦冯 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

12、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13、。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

14、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15、“睡吧,孩子。这叫归乡。”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 分)【参考答案】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要注意转换成朴素的语言:“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 分)【参考答案】 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 3-5 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16、“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 分)【参考答案】 “迷路”的原因:对乡村的背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 分)(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