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98215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政府重视例如谋市政府出台新规,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享有与首都儿童少年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近日,有近 20 万流动儿童走进了公立学校或经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小学,其中 80以上为农民工子女。 读罢这条消息,笔者在为谋市农民工子女终于能与本地的城里孩子平等地入学读书感到高兴之余,同时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遇到的一个社会课题。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舆论长期呼吁,人大

2、代表也出谋划策,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原因出在哪里?其实,并非教育部门将农民工子女一概拒之门外。相反,在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复要求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要对外地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门开了,按理农民工子女上学不成问题了。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都是由所属市、区政府财政支撑,且大多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对学生的接纳能力没有太多的富余。外地学生进入,必然要占用学校资源,增加学校的开资。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当前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向外来生收取“择校费”和“赞助费”。这些费用即使是本市学生从户口地的学校迁到市区其他学校读书,都必不可少,更何况户口在外地农村的农民工子女。 农

3、民工子女要上学,“择校费”、“赞助费”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动辄成千上万,高得令农民工望而生畏。外出谋生的农民工从事的本来就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低等活”,收入低不说,还常常被拖欠,哪里交得起这个费那个费呢?而学校有自己的难处,增加了教学任务和成本,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却没有更多的作为,学校不找学生家长收费怎么办?所以,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可以套用一句俗语来描述:学校大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而近日谋市农民工子女却为什么能够大量进入公办学校?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谋市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上动了真格,“高度重视”不仅挂在嘴边,而且落实在行动上。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难在一个“钱”字

4、上,市政府就对症下药,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北京市户籍学生一视同仁,从 9 月新谋学年开始,全市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对符合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条件的借读生免收借读费,各区县政府负责保证公办中小学办学所需正常经费,区县财政要按学校实际在校学生人数和定额标准划拨生均经费。抓住了主要矛盾,问题迎刃而解。 可见,包括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诸多社会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决策问题。只要政府真正重视,难题也就不难。社会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由于传统社会体制不完善等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存、发展

5、状况堪忧,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与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为了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进一步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团省委在这一难题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一)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低投入、低成本、低收费、高效率希望学校在运作中坚持低成本原则:用较少的人员和较低的工资待遇,以“穷队伍带穷学生”,教师员工平均月工资不到千元;在设备添置上也以买二手旧货为准则,包括电器、音响、电脑、校车、厨具、冷柜等等;饭桌、实验台是角铁夹板简易制作。每学期除了课本是新的,很难见到其他新的设备。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学校的管理规范、人员简练、校风健康、有声有色,保持了无问题学生纪录。学

6、校学生数量也明显增长,由 300 多人增加到 500 人。学生生源范围也由方圆不到十公里扩至二十公里以上。(二) 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最主要的措施有两条:一是就学率奖惩制度。即一方面防止学生流失,对班主任老师实行学生就学巩固率下降惩罚制;另一方面鼓励发动新生就学读书,对新增学生率高的老师予以奖励。二是随时掌握学生家庭困难情况,及时帮助家庭经济情况急转直下的学生度过难关,减免其在校食宿等费用。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提出一个口号:“不让一个农民工孩子因学费而失学”,要求所有的老师对待极困家庭的孩子要积极为他们想办法解决就学困难。只要是该读书的孩子都先进来再商量解决问题,不让孩子流浪

7、在外。老师们在保证孩子们上学的工作中恪尽职守、不畏烦琐。实际上,不少学生是老师们反复做通家长的思想后才勉强让孩子读书,不少新生是在老生引导下通过老师做工作才入学;不少学生是先入学后才零零星星缴交学费(极其困难的经过申请,予以免费);更有甚者,生活费欠到学期结束没缴的,仍然被允许继续住读。希望学校和老师们的努力,得到了农民工的广泛好评。(三)坚持以育人为出发点,重视良好校风的建设希望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汇集了清一色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家庭大都极其困难,多数职业都是小生意、打零工、摆地摊、小菜贩、清洁工、拾破烂的,吃的住的质量很差。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教育管理上需要一个有别于普通

8、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更优良的管理秩序。因此,校风的建设便成为希望学校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四)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比翼双飞根据学生实际,希望学校调整教育思路,把重点抓文化课调整为:文化课和素质教育并重,两条线路一起走,既追求升学率也考虑教学生做人。尤其是对因为户口不在当地没有资格参加中考而从此失去升学希望的初中部的那部分学生,倍加关怀,加紧加强对他们提前步入社会做人的教育。因此,学校在巩固文化课的同时增加人生课和文艺课等素质教育,稳定了学生的思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内容活泼健康,针砭时弊,充分表现了思想个性,气氛热烈,校风建设因此

9、明显增强,出现了可喜的面貌。(五)努力协调社会慈善捐助,解决学校运转和发展问题希望学校实行低收费( 380 元)和百分之五的免费制,降低了资金收入,给学校运行和发展带来了困难。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学校主要是依靠共青团组织的协调支持,通过团省委协调企业和慈善人士,为希望学校捐赠物品,或对学校的特困生做个人认捐。一年多来,团省委共联系协调了三家单位对希望学校捐赠了几万元的校服、书包、文具、书籍等,以及意向认捐 25 名特困生;并在春节时组织为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学生家庭问寒送暖。今后团省委还将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三、希望学校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希望学校建立以来,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读书难问题做出了贡

10、献,但是还很不够。办学以来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城里的数量远出我们的想象,其家境困难程度也令人震撼,他们量大面广,很需要社会的关照。因此,希望学校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解决这个难题。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城市希望学校在运行中受到经费不足的困扰,社会的捐赠缺乏长效机制,难以保证城市希望学校在救助农民工子女就学读书难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解决这个难题。温总理的态度温家宝表示,“两手”措施中,一手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的学校建好,使优质教育资源不要都留在城市,让好的教师到农村去支教;另一方面,对进城农民工,其子女上学不因户口而受到影响

11、,特别是义务教育。有“80 后”农民工网友提出,“孩子今年 3 岁,放在家里老人带,我们也想让他跟着我们,可一想到在城里孩子入园、上学都是个大难题,就犯愁。真希望政府能帮我们想想办法。”温家宝说,看到这位网友的问题让他想起 20 多年前在甘肃的所见所闻。温家宝说,当时他到甘肃山区一户农民家里,妈妈是一个盲人,但是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我问她有什么困难,她跟我说,我只要求一条,让我孩子能够上希望小学。”温家宝并回忆去年在浙江考察的经历,他说,曾在一间小吃店看到一个妈妈和一个孩子在吃饭,“他们买了一份饭,孩子在吃,妈妈在看”。温家宝询问这位母亲的生活情况,不料她突然哭了起来。“她说在城里打工,丈夫

12、刚刚因癌症去世,现在就这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够在身边上学。”温家宝说,大批农民工进城以后,他们在生活上存在许多困难,诸如像社会保障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但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孩子上学。他表示,目前中国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现在进城的农民工多达 2.4 亿,如果这些农民工都把孩子带出来,那么城市的学校负担就很重。如果他们不把孩子带出来,那么在农村就存在着一老一小的问题,孩子得不到父母直接的关爱。这是我们中国存在的一个独特问题。”温家宝表示,要解决这个独特问题,政府必须采取“两手”措施。他并相信提出问题的农民工网友不管将孩子留在家里还是带在身边,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现实的残酷难以“确定”的农民

13、工身份离新学期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在谋市丁香花园三期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张师傅也越来越焦虑:如果 8 月 25 日之前还找不到学校上学,他将不得不把 6 岁的女儿送回乡下读书。那不仅意味着他希望女儿能够上一所好学校的愿望落空,也意味着他的妻子要同时回到乡下陪女儿读书。“报纸上说进城农民工子女可以就近入学,还能享受同城待遇,为啥我的孩子却上不了学?”在找了多所学校,并且屡屡碰壁后,张师傅一脸无奈。由于他无法提供一份经教育部门认可的务工证明和暂住证,他的女儿将很难留在城里上学。张师傅是河南信阳县人,老家的教育资源落后, “家门口的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学生要想继续上就得去离家较远的另一所学校”。他告诉记者

14、, “家里只有奶奶一人,把女儿留在家里,不放心,时刻牵挂,不利于孩子成长。 ”安徽省教育厅于去年 4 月 16 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为“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而积极推进就学零障碍。谋市教育局在当年不仅确定了 115 所定点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中小学,并且在转发安徽省教育厅文件的同时,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设置了一些具体的条件,要求进城务工农民在申请子女入学前须提供经商或务工证明、暂住证、户口簿或身份证等相关证件。今年,谋市更是在坚持这一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将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扩展到 134 所。“让进城农民工提供这样一些证件,其实是对他们身份的一种基本确定。和之前相比,在

15、合肥务工的外地农民工子女随迁入学,有两个很好的优惠政策,一是基本零障碍,一是同城待遇。 ”谋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此政策是要保证 “两个百分百” ,即“符合条件的百分百安排在公办,百分百享受同城待遇。 ”不过,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即便是设置了这样一个“确定基本身份”的简单条件,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仍然由于不符合这个基本条件而无法让其子女进城上学,其中,由于无法提供劳动合同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更是非常之多。孩子想上学屡屡碰壁从 7 月份开始,张师傅就先后到其工地附近的华府俊苑小学、六十七中小学部等数所定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打听报名的事。7 月 1 日,谋市很多小学均开始接受新生报

16、名。当天,张师傅带着女儿来到附近的一所农民工定点学校。在报名处,张师傅向工作人员咨询报名的事。当他表示自己是外来务工人员时,工作人员立刻表示“不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张师傅问其有没有办法接收,工作人员只回复他“不收”,便不作任何其他解释。经过和周围的人打听后,张师傅才明白,原来当天学校只接收学区内的城市居民的孩子,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若想上学,则需要等到学区内学生报名结束之后才能开始。8 月初,张师傅又带着女儿来到另一所小学。学校报名处的工作人员告诉张师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若想入学,家长须提供身份证、孩子出生证、暂居证(一年以上)、疫苗卡、学前班证和务工证明。工作人员告诉张师傅,学校预计招收 80 名农民工子女的名额已经收满了,不过,只要张师傅能够提供这些材料的话,仍然有可能入学,并且工作人员让张师傅留下了联系方式。学校并没有完全拒绝,这让张师傅看到了希望。然而,张师傅心中仍然犯疑的是,自己并不能提供务工证明和暂住证,学校会同意接收吗?张师傅在工地上是一个“小包工头”,也就是工程总承包下一个小项目的承包人。 “像我这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