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文.国家发改委2010.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93183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文.国家发改委2010.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文.国家发改委2010.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文.国家发改委2010.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文.国家发改委2010.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文.国家发改委2010.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文.国家发改委201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文.国家发改委2010.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年一月 前 言 皖江(是指长江安徽段)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有利于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 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 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2、,用于指导和推进示范区建设。 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 59 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2008 年规划区年末总人口305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5818 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 45%和 66%。规划期为2010 2015 年,重大问题展望到 2020 年。 第一章 背景和作用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

3、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安

4、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规划引导,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有待创新,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区域合作机制有待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条件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尚需加强。 专栏 1:皖江开发开放基本情况1990 年,为呼应浦东开发,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1995 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制定了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

5、进的开发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沿江制造业产业带和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带。2006 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2008 年,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 9 个皖江城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 2306 亿元,占全省的 71.7%,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占 55%以上。第二节 重大意义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

6、动的双重作用,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机制,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 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设立示范区,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

7、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

8、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示范区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

9、置结合起来,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向示范区有序转移。 主动承接,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承接,促进与长三角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

10、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既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承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合作机制,深化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在设施对接、园区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先行探索,在更大范

11、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步伐,把示范区建成长三角产业拓展优选区,形成与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新思路,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强化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缩小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体制改革新举措,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产业集聚,加速规模扩张,推进结构升级,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发

12、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使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东部、辐射中西部的重要平台,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13、地区生产总值比 2008 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城镇化率达到 5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汽车、钢铁、有色、机械设备、化工、建材、家电、农产品加工八大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长三角全面对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开发园区,外来投资、外贸进出口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

14、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下降,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 100%。巢湖整体水质得到改善,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类,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现有水平。 到 2020 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15、,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第三章 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示范区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东向快速通道,优化产业分工,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第一节 推进“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沿江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沿江六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发挥产业各具特色、互补性强、联系紧密的优势,大力发展

16、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 安庆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和池州市东至县。依托石化产业基础,促进化工产业集聚,构建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实力。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 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发挥铜、铅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料、机械、化工、旅游等产业。建设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马芜巢产业组团。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和巢湖市无为县、和县。利用沿江港口优势和深水岸线资源,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建材、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精品钢基地。合肥、芜湖双核: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作为皖江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