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383543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一.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研究的特点,可以把它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主学的提出阶段(20 世纪以前) ,二是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 世纪初 20 世纪 60 年代) ,三是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 (20世纪 60 年代至今)。(1)国外自主学的提出阶段总体看来,在 20 世纪之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主要处于自主学的提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以及学习和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自主学,但是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国外自主学的首先提出者。在知识的

2、获得途径上,苏格拉底指出,不能认为知识通过移植或者经由教学过程就能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创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 ,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在学与教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首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协助学生学习,而不应该占据支配学生学习的地位。苏格拉底的自主学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如亚里士多德强调在读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柏拉图十分强调学生学习中的自我反思等。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他对命令主义和填鸭

3、式的教学深恶痛绝,认为教师不应该给学生规定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而是应该设置情境,给学生以启发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养成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点要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方法。他在其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主学习。他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求知的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

4、来强迫儿童学习,教师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他曾把所有的教学原则简化为三条:第一,循序渐进;第二,让学生自己检验每一件事,而不是在成人面前放弃自己的权利;第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动意愿行事, “自己干” 。在这里,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发探索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本身就是靠自学成才的,因此他尤为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认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并且坚信儿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他推断,如果学习科目的顺序和形式安排得当,具有普通能力的儿童也完全可以克服困难,独立进行学习。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善于

5、启发学生,使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他极力提倡用独立的发现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还认为,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知识保持得更牢固;在学校中养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自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是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衡量一切教学方法的最高原则。他指出:“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他认为, “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

6、它们” 。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地探求学问,不能采用注入式教学法,而应该采用启发式。显然,在 20 世纪之前,西方教育家尽管已提出了十分丰富的自主学,但是这些思想还是主要停留在理论思辨水平上,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自己的思想。(2)国外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 世纪初,实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教学思想在西方兴起,标志着教学思想进入了现代时期。实验主义给教学思想注入了现代科学的因素,使之力图建立在实验科学或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实用主义给教学思想注入了现代人文主义的因素,使教学思想更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学习研究进人了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和心理学家在深入批判传统

7、教学使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地位,初步确立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检验和推行。从 20 世纪初到 60 年代,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基本囿于这一范式。期间,杜威和斯金纳分别为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实用主义哲学家、民主主义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杜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大大超出了前人。从机能主义的观点出发,杜威把学习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做中学”两方面。杜威所力倡的思维是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它不仅包括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假设、推理,也包括对已有经验的更新、改造及整合,是一种有

8、目的的、审慎的、自我调节的思维。他认为思维是个体适应环境和控制环境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工具,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通过“做中学”来实现的。具体说来,学生首先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然后占有资料并想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最后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方法;换言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是通过主动探索实现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主张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自由和民主,给他们自主探求知识的机会。他批评了赫尔巴特关于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观念形成的主张。他认为,赫尔巴特的教学观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只把学生看作被动接

9、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缺乏“行动”的机会。以这种观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教材的正确无误,因而很难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杜威还对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 “五段教学法”导致了教学过程的机械化。教师在采用“五段教学法”时,常常不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全体学生采取同一标准、同一进度,并且希望学生像机械一样运转,在某一时间内学完规定的知识。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导致了教学的呆板性,是“教学论中无儿童”的始作俑者。杜威认为,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活动和思考,要按照儿童思维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安排教学内容

10、,展开教学过程。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行重心的转移。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教师的教应该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而不是让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进行。他把学与教的这种重心转移称作是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 。他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在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杜威和他的学生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开发了一系列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如设计

11、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设计教学法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废除班级授课制,摒弃传统教科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目的,通过自行设计学习内容和操作而获得有关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教学法在克服传统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压抑学生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一部分小学中得到推广,产生某些轰动效应。但是这种教学法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体系,影响学生获得系统完备的知识,于是在 30 年代以后被冷落下来。文纳特卡制则提倡教学个别化、学校社会化。它把学校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而

12、设置的知识技能课。它采用个别教学,分科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达到预定目标并通过检查便可以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二是为发展学生社会意识而设置的团体活动课,包括文体活动、开设学校商店、编辑出版刊物等,随机而行,没有固定程度,不进行考试。这种教学法要求教材符合儿童的个性,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以儿童为本位的个别教学,使每个儿童的学习依其能力高低而自由展开,包含不少合理的因素。但是它完全取消班级授课制却无助于教育普及,因此到 30 年代也很快销声匿迹。道尔顿制的主要思想是:废除课堂讲授,改教室为作业室,作业室兼具以往教室、自修室、图书室、实验室的功能;教师把各科的学习内容制成分月、分

13、周的作业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由学生自行学习,必要时师生互相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作业室研究问题;学生把各科学习进度和所费时间记录在进度表上,经教师考核及格,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道尔顿制注意按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展开教学,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个性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易使学生放任自流,影响学生获得完备的知识,因此也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尽管如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间内,上述教学方法还是对欧美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学习论的盛行

14、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失势,美国的学校教学又基本上回到了传统教学的老路上,传统教学的弊端再次凸现出来, “任何一个参观过一般学校的低年级的人都会看到,已产生的改变并不是从令人反感的控制变为积极的控制,而是从一种令人反感的刺激形式变为另一种令人反感的刺激形式” 。为了改善当时的教学状况,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把操作性条件学习的小步子和及时强化等原则运用到教学和教材编制中,创立了程序教学。程序教学以操作条件学习为基础,它的过程始于学生自己的操作,学生对教学的开始、终结、速度等有自己的决定权,只要他操作,学习就开始,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程序教学更要求学生表现出学习

15、的主动性。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在教师辅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由于程序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 20世纪 60 年代被美国教育界视为摆脱困境、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而风行。杜威和斯金纳的教学实验,尽管因为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这为 20 世纪 60年代以后系统地研究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国外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心理学领域发生的三件大事有力地推动了自主学习的研究。其一是维果斯基的言语自我指导理论的价值在西方得

16、到确认,其二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其三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维果斯基的言语自我指导理论使人们看到了自我尤其是自我言语在学习过程中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认知心理学对学习过程的深人研究使人们可以从自主学习的内在心理过程着手研究自主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扶正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此,自主学习研究进入系统研究阶段,并且成为学习和教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出现了若干自主学习研究的学派;不同的理论学派既注重对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又注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既注重自己的理论立场,又注意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研究成果;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为了描述这一阶段的自主学习研究状况,下面以理论学派介绍的方式予以说明。当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理论有 7 个派别,分别为操作主义学派、现象学学派、信息加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学派、言语自我指导学派、建构主义学派。它们都对如下 5 个问题作了回答:(1)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是什么;(2)借助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做到了对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