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64535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轱辘车在河西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悠悠地转动了几千年, 岁月如流水般冲刷了它曲折的轨迹,西风吹散了它吱呀的声音,黄沙掩埋了它坚硬的躯体。在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的,只有那辆被陈列在冰冷的博物馆中、但关于大轱辘车的记忆、关于大轱辘车的故事永远不会消失 不再转动的大轱辘车陈列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里的大轱辘车制作试车大轱辘车是中国古代沙漠戈壁上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其特点是轴长、轮大、车高。今天,大轱辘车在浩瀚的中国北方摇晃了几千年后,慢慢停止转动,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消失。我市自2007年以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搜救工作无疑给滚向消亡的大轱辘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009年,大

2、轱辘车制作技艺和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地蹦子、嘉峪关烤肉串烤制技艺和嘉峪石砚制作工艺被列为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轱辘车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工艺,列居首位。在2011年9月30日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举办的传承人授牌仪式上,有关部门向常兴发颁发了大轱辘车制作技艺认定证书及传承人证书。 亮相为了保存这一面临消失的“工艺”,年月日,由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的李文训编导一行来到嘉峪关,历时夭,在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村四组孙延录家进行现场录制,对整个大轱辘车和铁钉铁瓦的制作都一一做了拍摄。这种车的主要特点是轴长、轮高,适合于在戈壁沙漠上行驶,颠簸轻,是当地古代最主要的

3、交通运输工具。该车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所以这次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为了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将大轱辘车的制作工艺列为特别节目中国手艺。于月日晚点分在中央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中播出。大轱辘车,以其轱辘大、结构科学合理、坚固实用经济而闻名遐迩,成为甘肃河西的一大特色。车轮特别高大,直径可达米,车毂牗即车轮中间贯轴的圆木牘大如水桶牞,辐条根,辋子宽公分,厚公分。这样一对庞然大物,装在车厢两边,有时套着一头毛驴,居然可以拉得动,初见者往往咋舌称奇。嘉峪关市志办的吴生贵主任说,汉代张掖已有轺车和牛车。汉墓壁画上画的牛车,汉墓出土的仿制轺车,均为大轱辘车,证明到汉代

4、大轱辘车仍在张掖沿用。到了唐代,河西一带大轱辘车更加兴盛,官员出行都坐各式大轱辘车,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张义潮出行图,图中画有大轱辘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大轱辘车仍是农田运输、短途运输乃至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随着公路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年代初,这种车才被逐渐淘汰。现在,这种大轱辘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由架子车、三轮子、手扶拖拉机和汽车所代替,它的雄姿和辙迹,已经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逐渐消失了。大轱辘车为什么要做成如此的高且大呢?这主要是走沙路、爬沙丘的特殊产物。这种高大宽厚的轱辘,可减轻车轮在沙碛上的深陷度,而且车轱辘大了,车脚子就高,装得越重,向前推进的惯性力就越大。这是人们根

5、据实践经验所进行的创造。关于这个大轱辘,在民勤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原先民勤的车轮子也较小。有一次,几个人去西沙窝打柴,回来路过一个沙丘,车轮陷入沙中,大家合力去推,费了老大的劲也难以转动。正在无计可施时,忽然走来一个身体健壮、面目和善的老头儿,二话不说,帮他们把车一个一个推过沙丘,这伙人感激不尽,连声称谢,并诉说起赶车过沙丘的难处。那老人啥也没说,只是用一只手臂在车轮子上大大划了一个圈儿,就笑嘻嘻地走了。这些人莫名其妙,不理解老人的意思。其中有一个木匠,他猜想:“老人是不是说,要我们把车轱辘再做得高大一点?”回家后,他几经试验,终于制作出了这种大轱辘,以后过沙丘就容易多了。一来二去,很快传

6、遍了,车辆全部换上了大轱辘,还说那老人绝对是鲁班师健显灵,专门来指点民勤人解决这个困难的。沉重缄默逐渐消失的大轱辘车随着现代文明的日新月异,作为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的大轱辘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被人们逐渐遗忘和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架子车、三轮车、拖拉机。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显示了交通和运输业的发达,这无疑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虽然大轱辘车失去了其使用价值,但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一种艺术参照物,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据了解,如今嘉峪关的大轱辘车几近绝迹,其制作技艺也几近失传,如若再不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再过十年或者几十年,大

7、轱辘车的制作技艺就有可能真正成为历史了。 一位正在书店看书的老人告诉我们,他家在1981年之前有一个大轱辘车,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把大轱辘车转让给了别人。大轱辘车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之后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架子车。至今,老人还能很清楚地说出大轱辘车的构造及用处,据他所知目前大轱辘车在农村可能没有了,能打造大轱辘车的人可能都不在了。老人对大轱辘车制作工艺的现状深表担忧。“现在生活好了,大轱辘车已不合时宜了,但可以把这门技术当文化去挖。可惜会这门技术的人也几乎找不到了。” 另外他还告诉记者,大轱辘车一对车轮共有36根辐条,不能多也不能少,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那里摆放着一辆

8、孤寂的大轱辘车,车轮显然修补过,沧桑的旧车辋上裂痕累累、斑驳点点,不知滚过了多少路程和岁月,今天被人收藏在此,并仍然避免不了风吹日晒的命运。街上一边歌舞升平,一边车水马龙,大轱辘车被夹在中间,粗糙的车身黯然失色,在初冬的夕阳下倍显凄凉。看到此情此境,不得不让人心里百感交集,心情沉重。 痛定思痛追忆濒临失传的技艺2006年夏天,新城镇中沟村四组的孙延录老人家院里响起了破木的清脆声,孙延录老人在儿子和另外三位木匠的协助下耗时十余天,打制出一辆完整的大轱辘车,被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2009年春天,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制作组来到孙延录家进行现场录制,对整个大轱辘车和铁钉铁瓦的制作进行了录制,

9、并专门做了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的报道。孙延录老人带病和其他几位木匠历时九天精心制作的两个大轱辘车轮被带回北京收藏,但遗憾的是,时隔不久,孙延录老人因病不幸去世。 2011年11月12日中午,记者登上前往新城镇的汽车,去拜访这“历史的车轮”,走访孙延录老人的家,期盼能从老人的儿子孙青身上发现大轱辘车的最后希望。 孙青不仅流露出对已故父亲的怀念之情,而且对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深表担忧。“老一辈的木匠大都不在了,在我们这辈人里面,很少有人能说出大轱辘车的构造,就是见过的人也很少,如果再过十几年,等我们都老了的时候,恐怕这门技术就失传了。” 孙青的父亲孙延录1943年出生于新城镇中沟村,一生做过木工、务过农、

10、经过商,可谓阅历丰富。老人弟妹六个,他是老四,生有三子,老大和老二以务农为主,老三孙青今年42岁,平时跑运输做小生意,曾跟随老人在2006年和2009年打造过大轱辘车。 时光回到50年前,老人正值风华正茂,一次偶然机会见到有人在打造大轱辘车,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定决心要拜师学艺。师傅一开始见其年幼不愿意接收,在老人再三坚持之下,真诚之心终于打动师傅传授技艺。学成之后,老人曾在60年代时期的农业社经常打造大轱辘车,靠计算工分养家糊口。60年代末,正直大炼钢铁,老人又被保送到酒钢干活,到1970年时被任命为自建队队长。一晃到了改革开放,80年代初,老人曾担任过市炭黑厂厂长,虽然不识字,但老人的

11、社交能力很强。包产到户之后老人回家务农,期间包过活、办过厂子、做过生意。90年代,老人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在家休息养老。直至2009年的春天,老人留下一生风风火火的背影,坐在岁月的轱辘上平静离去。 由于在父亲两次打造大轱辘车时,儿子孙青亲眼目睹了全过程,而且在老人的引导和指点下,孙青也掌握了一定的大轱辘车制作技艺。当聊起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时,孙青讲得头头是道。 孙青告诉记者,大轱辘车制作主要采用的材料是榆木,因为榆木质地坚实牢固,也有用柳木的。大轱辘车的制作流程为:车头车辋辐条车轮车轴套装车身完工。其中最难制作的是车头部分(用于支持车轴旋转并保持其正确的位置),一对车头大如水桶,外面用4根铁箍捆扎,

12、以防裂口,里面轴瓦部分(车头和车轴相接处)装有铁片打制而成的铁圈,车轴上掏渠镶有车锏,以减少摩擦阻力,就相当于现在的轴承。正是车头的关键作用,才保证了车轮的转动速度,让这个庞然大物能够奔走在戈壁沙漠。制作车头还要按照严格的比例,其外面18根辐条卯口之间的距离只有一公分。车头制好之后,再做车辋,辋子宽2326公分,厚1013公分。其制作过程也带有难度,要按一定比例把九节车辋用公卯母卯相套的方法牢固地套在一起,并要保证其精准的圆度,不能跑偏。然后按照车辋的直径大小再制作辐条,一般车轮的直径为1.5米至1.8米。随后制作车轴,车轴有如碗口粗细,长度足有两米,其两头和车头衔接处镶有锻打的指头粗细的车锏

13、。接下来就是套装车轱辘。制好两个车轱辘,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车身、车檐部分就相对简单了许多。孙青说:“做一个车轱辘,一个人至少也得花十天工夫,光车辋上的眼一个人一天打上三四个就不错了。” 孙青告诉记者,由于平时比较忙,另外制作所需材料榆木很难找,现在也没人需要大轱辘车,自2009年之后再没打造过大轱辘车。记者只能以“不要因为老人不在了,就把这们技艺丢失了”和孙青互勉。不过他对以后略有计划,“ 我想以后买些工具,抽时间制作一些小的大轱辘车工艺品。”很可惜孙青家里没有流传下来的大轱辘车,记者没有亲眼目睹这穿越千百年历史的车轮。孙青家里只留有一副在2006年制作大轱辘车时所剩下的车辋,上面积满

14、厚厚的灰尘。 为了进一步详细了解大轱辘车的方方面面,记者计划采访市文化馆所提供的现任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常兴发,可惜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和其取得联系。 悠悠岁月滚动在戈壁的木轮大轱辘车以经济耐用、牢固方便、结构科学合理闻名遐迩,在古代的河西走廊做出了重大贡献。嘉峪关原市志办的主任吴生贵曾说,汉代时张掖已有轺车和牛车。汉墓壁画上画的牛车,汉墓出土的仿制轺车,均为大轱辘车,证明到汉代大轱辘车仍在张掖沿用。到了唐代,河西一带大轱辘车更加兴盛,官员出行都坐各式大轱辘车,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张义潮出行图,图中画有大轱辘车。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月经过河西到新疆,当时林则徐骑马前行,初七走到酒泉时,时风时雨,于是换成轿子,但道路难行,轿夫叫苦,于是林则徐决定换成当地的大轱辘车,顿时感觉省力不少,于是乘大轱辘车直到出关。这些在林则徐集 日记 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大轱辘车还仍是农田运输、短途运输乃至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随着公路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80年代初,这种车才被逐渐被淘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有新事物的出现就有旧事物的淘汰。大轱辘车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在戈壁沙漠中滚动了千百年,在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它早已派不上用场,但也不能因其没有实用价值而被遗弃,相反对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更应该进行保护和挖掘,让这门绝技得以薪火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