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解决对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55707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解决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解决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解决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解决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解决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解决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解决对策 作者:鲍红旗 钱枫 刘杰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 200 评论: 0 更新日期:2012 年 08 月 13日【摘要】建筑业企业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安全事故比较突出。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决定影响。建筑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项目之一。它包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建筑机械及设备安全管理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等。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并对相关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与措施。【关键词】建筑 安全管理 现状 对策一、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基本现状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我国最具活力和规模的基础产业。

2、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为改善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我国的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但建设管理水平、施工水平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管理和职工的安全教育滞后,因而当前建筑行业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2003 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约为 23083.87 亿元,到 2010 年已经突破 9 万亿,约为 95206 亿元。2003 年建筑从业人数为 2414.3 万人,到 2010 年建筑从业人数近五千万人。同时,我国建筑业每年由于安全事故死亡的从业人员超过千人,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据统计, 20

3、05 年建筑业发生事故 2288 起,死亡2607 人;2006 年发生伤亡事故 2224 起,死亡 2538 人;2007 年全国建筑业共发生伤亡事故 2278 起,死亡 2722人。发生的事故主要原因有:1、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建筑市场需求巨大,建设工程点多面广量大,施工活动空前活跃,建筑业进入新一轮事故易发、多发期。2、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特别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没有层层落实到基层、作业队班组。3、作业现场施工组织不合理,重大及危险工程未做专项设计和专家论证,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4、从业人员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十分严重,安全生产

4、意识薄弱。5、施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后,安全技术保障和防护措施不配套。6、政府行业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全国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状况有所好转,死亡人数基本成下降趋势。1998 年建筑法、2002 年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建筑安全管理走上了法制的轨道。建立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确立了施工安全技术的科学地位;开展了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基本上形成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并初步实现安全工作信息化管理和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管理体系评价。二、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比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建设工程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上

5、的改善,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有限,目前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 、法律法规方面建设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也需要完善。据统计,我国自建国以来颁布并实施的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法律法规约 300 项,内容包括综合类、安全卫生类、伤亡事故类、职业培训考核类、特种设备类、防护用品类及检测检验类等。2004 年施行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无疑将对规范我国建筑市场,加强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暴露了不少缺陷和问题。与建筑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是:建筑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法律法

6、规体系不健全,部分法律法规还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等问题。2 、政府监管方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工作未完全到位,也未全面有效地履行对建筑业和各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职责。表现在:行业主管部门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建筑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突击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上,缺少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不落实、监管力度不够、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 、安全技术方面建筑业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近年来,科学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和施工危险性大的工程增多,给施工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7、、新挑战。一大批高、大、精、尖工程的出现,都使施工难度、危险性增大,安全技术亟待解决。三、我国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1 、进一步健全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一些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问题没有法律规范调整,有些专业名词概念较混乱,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实践中难以执行;一些法规设置的处罚条款不尽合理,对于一些违法行为无法处罚或者处罚无力;工程建设中的强制性标准规范、推荐性标准规范在制定、实施及修改方面透明度差、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标准滞后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健全。2、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 在认真执行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从法规上合理划分建

8、设各方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重大伤亡事故,强调建筑施工单位按事故鉴定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业主应对安全事故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监理单位承担安全事故的监督失察责任,使得建筑施工安全人人关心,建立起一套良性的安全运行制约机制。此外,大力发展安全中介技术咨询机构,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监督部门提供专业性的安全咨询服务。3 、加强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既要依法对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又要加大对中标后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的检查,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4、发展建筑安全生产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

9、术保障。实施“科技兴安” 战略,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应用现代的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本质安全化水平,逐步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监控的现代化,减少因人意外失误的安全事故率。加速建筑安全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有关建筑安全的信息网络,全国各地建筑企业,各级建筑安全管理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可以通过该信息系统进行现代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科研工作。5、健全职工保险意外伤害制度建筑施工企业为建筑业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10、展的必然要求。投保方、承保方、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市场运作、政府监控、社会中介参与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合理分工合作,进一步完善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切实保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分散企业的事故风险,增强企业预防的控制事故的能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健康发展。6、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记录、检查、申报制度我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了安全事故的记录申报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建筑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管理制度上堵塞漏洞,建立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纪录的公告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其次加大对安全责任事故中的受害人赔偿额度,根除“私了” 现

11、象;第三严厉惩处在安全事故中违法乱纪的人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一套权威和透明的、受群众监督的施工企业建筑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记录资料的档案制度。7、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对安全的巨大调节作用仅靠法律的外部力量,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真正调动建设各方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培育和规范我国建筑保险市场,完善保险立法,促进保险市场的竞争。强制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其所有雇员办理工伤保险,否则不能取得开工许可,保险公司依据项目情况及企业安全业绩实行弹性保险费率。利用市场杠杆,形成一种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业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安全

12、业绩不良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8、大力弘扬和培育建筑企业安全文化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中,有相当部分的伤亡事故是由于项目管理者不重视安全生产、当事人存在侥幸心理造成的。有些企业领导把正常的安全投入认为是额外支出,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该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不配备,肆意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根据笔者调查很多工地工人工作时间均达十小时以上);另外,工人(绝大多数为农民工)由于就业压力和自身素质较低等因素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主张自己的权益,往往成为安全事故中的受害者。要彻底扭转这种状况,不仅需要依靠法律的威严震慑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调节,还需要常抓不懈的安全生

13、产的思想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建筑安全文化,使得“安全为天”,“ 生命为大”,“珍惜生命”,“人命关天”,“ 生命重于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杜绝违章作业”等思想成为企业上下普遍认同的基本准则 ,切实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的意识,在我国现阶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四、结束语建筑安全事故每年都给国家、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安全事故并非不能预防,不能进一步降低。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水平是减少安全事故最有效、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建筑安全管理还有很大差距,但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此,在理论上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安全管理方法,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推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