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理论.doc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49735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对剩余价值理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 劳动生产率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知道,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

2、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它只与工作日的长度有关。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无论是从健康角度还是道德角度都已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企业家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选择了。相应地, 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一、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

3、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求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而同量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没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1、协作。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所谓协作, “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2、分工。有助于生产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分工,分工是协作

4、的基础。在协作整体中的有效分工,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这种分工的原则,使生产的各个阶段孤立了起来,使各种操作的局部职能独立起来,成了工人的专门职能。 “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以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机器和大工业。影响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在当今高度发达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经济中,劳动资料的变革则无疑更多地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采用。正是由于机器和大工业广泛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才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由

5、于劳动手段采用了机器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就使自然力代替了人力,科学代替了纯粹的经验。这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同样又引起了社会劳动组织的变化。这种“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机器和大工业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为了提高相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工作日中,扣除必要劳动时间后,就剩下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不按

6、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工资,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侵占必要劳动时间。但是,这并不能真正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将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和同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提高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随之降低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既然只有与工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才能降低劳动

7、力的价值。 “但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的产品构成的,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 ”而劳动力全部价值的降低,要靠工人所必需的整个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才能实现。但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自己的商品便宜的时候,他并不是抱着降低劳动生产力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而是为了取得超额剩余价值,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只要每个资本家都最终促成了这个结果的话,也就促成了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新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并不能长久保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

8、必然迫使他的竞争对手们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 “当竞争使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以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发生变化,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社会价值下降。一旦这种下降影响到再生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就会下降,结果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性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建立在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形成了相对剩余价值。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极大地推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为数众多的市场竞争者

9、,要想争得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企业家们必须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企业家们对超额剩余价值的普遍追求,也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四、 相对剩余价值的现实意义(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人在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知道相对剩余价值是在社会各个企业普遍采用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由生产工人创造的,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相应提高了。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更好的把技

10、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我们也都知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要人去完成,机器设备要人去管理和开发,企业的规章制度要人去贯彻执行,因而,在企业的各生产要素中,人是十分重要的。在过去的生产劳动中,我们多数只是简单的依赖人的体力劳动,但是现在作为脑力劳动参与者的科研机构已不容我们忽视。它们广泛参与先进设备的开发和产品的研制,与生产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在参与研发的过程中,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不管是处在一线的生产工人,还是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其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产品首先,当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变,因而每单位产品带来的收入不变时,企业通过提

11、高劳动生产率或资源利用率来降低成本,从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与过去相等的收益,利润则相应增加,这意味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此,企业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实行更有效的管理办法。当产品成本一定时,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相对效用,最终使市场需求扩大。通过提高产品相对效用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更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企业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与高素质的劳动者、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是密不可分的。(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管理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

12、包括人、才、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通过前面的浅谈我们知道分工与协作正是管理的一个手段,一个好的企业,要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把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有效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拥有先进管理方法的企业,可以有效的把员工团结起来,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新的生产力。高效的管理,可以挖掘每个员工的优势,使他们在其岗位上实现其最大的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以实现其相对剩余价值,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适应市场需求

13、的产品、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充分重视这一规律。五、 结论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出发以及对其现实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正确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挖掘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用的部分。我们一方面要把握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性,从而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另一方面,要把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正确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从而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以加快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1.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19752. 秦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内江科技.2007.4.3. 吴春雷.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启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0.4. 刘冠军.科技创新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郑州大学学报.2006(3)5. 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讲义,成都,四川大学,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