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试题加答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29584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法总论试题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民法总论试题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民法总论试题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民法总论试题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民法总论试题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法总论试题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总论试题加答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编 民法的基本原理一、 名词解释(一)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三)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民事法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四)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它指的是民事主体因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具有强制性、财产性和补偿性等特征。二、 简答题(一)简要阐述民法的调整对象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

2、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因此,我国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两类社会关系,它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可分为静态的财产关系和动态的财产关系。静态财产关系,又可称财产支配关系,是特定民事主体由于支配财产而形成的支配者与社会其他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它包括:物的财产占有关系,物包括有体物(固体和液体)和无形物(光、热、电、气等) ;智慧财产之专有关系。智慧财产又称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作品版权等。动态财产关系也可称财产流转关系,指财产

3、转让者与受让者之间因财产转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商品交换关系和遗产继承。(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不同,它以主体的人身为其发生和存在的基础,不直接体现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以人格利益为内容,并且特定主体利益只能由特定主体享有,不能与该主体分离,主体也不能宣布抛弃自己的人身利益。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部分。(二)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的民事立法中,民法基本原则体现在民法通则第 2 条至第 7 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合同自由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平等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

4、权利滥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三)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件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是指形成一个民事法律关系的各项必要条件,或者说是要素。任何民事法律关系都是由几项特定的要素构成的,要素发生变化,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就随之变化。研究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问题就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问题。(四)简述民事权利能力的基本内容(一)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据以充当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法人格或人格。在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完全的人格,奴隶是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完全的人格的。换言之,从奴隶社会的法律上看,奴隶不是人,而是会说话的工具,其法

5、律地位与牲畜相同,只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在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限制了人们的权利能力,不同阶层的人所处的法律地位各不相同。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在法律上规定了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平等的原则。这较之于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无疑是一重大的进步。现代各国民法普遍赋予公民以平等的权利能力,从而使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达到平等。不过,必须注意的是,民事权利能力只是一种法律资格,享有这一资格并不等于实际取得了民事权利。能否在实际上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权利的范围是由其他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要实现民事权利,除必须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外,还必须具体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或有其他法律事实作

6、为保障,同时也取决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二)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和消灭民事权利能力,作为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资格是不可或缺的,无此法律资格,即不得作为民事主体。自然人和法人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成立终于解散。此外,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具有不被剥夺的性质,即使受刑事处分,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终身,其一般的民事权利能力仍不受影响。(三)一般民事权利与特别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可分为一般民事权利能力与特别民事权利能力。一般民事权利能力,指参加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资格;特别民事权利能力,指参加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所要求的法律资格。一般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对于

7、一切民事主体平等地赋予的,不因年龄、性别、民族、国籍、信仰、文化程度及财产状况而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法律则有特别的要求。如,自然人有充当继承关系和婚姻关系等人身关系主体上的权利能力,而法人则不具有这种特别的民事权利能力。此外,本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基于政策上的考虑,也有特别民事权利能力上的差异。三、论述题(一)论述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 4 条规定,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合同法第 4 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这就是合同自由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民事立法中的体现。所谓意思自治原则,也称私法自治原则或

8、自愿原则,指民事主体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自主自愿地进行各种私法上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原则。而所谓合同自由原则,指参与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思自由决定缔结合同关系,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意思自治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在内容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意思自治原则的核心内容是当事人自主自愿地从事民事活动,不受他人非法干涉;而合同自由原则则是在意思自治原则的基础上缔结契约关系,第三人不得干涉当事人之间的契约。意思自治原则是合同自由的基础,而合同自由是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一般地说,意思自治原则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

9、准则,其效力具体体现在:1、民事活动的当事人享有自主权。首先,民事主体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决定是否实施、变更或终止某种民事法律行为,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涉;其次,当事人有权选择其参与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人及其内容;再次,当事人有权在不违反强行性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选择其欲实施的法律行为的形式。2、对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民事行为,法律对受害人予以补偿,而对相对人则不予保护。我国民法通则第 58 条明确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所为的民事行为,违背了他人的真实意思,法律确认其无效” 。合同自由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所有者享有商品的价值,

10、商品的非所有者享有该商品的潜在的使用价值。为实现双方价值的需求,商品的交换就成为必要。交换的目的和动力完全是交换各自的需要商品的所有者需要通过交换取得对方的货币或商品,以实现自己所有商品的价值,而另一方则需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需要完全是双方当事人基于各自的利益而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它使交换双方获取利益最大化。为维护和保障这种社会经济关系,各国立法者从民事立法的高度肯定了合同自由原则。我国合同法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合同自由”的字样,但并不能据此认为我国民法不主张合同自由原则。实际上,合同自由的核心是自愿,也就是意思自治。既然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规定了自愿原则,并反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建立

11、民事法律关系,则必然可以肯定合同自由是我国民法中的基本原则。当然,合同自由与意思自治原则不是绝对的自由和自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其内涵是不同的。19 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经济政策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映在民事立法上,该原则被放大到极点。现代民法上的合同自由与意思自治原则则与上一世纪有所不同,民事主体的自由与自治,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允许滥用该原则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以表面的自由掩盖实质的不自由。在我国,由于强调社会公平,注重社会公德,在保护私人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而对合同自由有诸多限制。例如,在我国的邮政、电信、供用电、水、热力、交通运输、医疗

12、等领域,均存在对合同自由的限制,以避免合同当事人在表面自由的掩盖下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二)论述民事责任的本质现代民法上的民事责任虽然独立于民事义务,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别的债权债务关系,表现在:第一,民事责任作为一种特别的债,其发生并非出于当事人双方的意志,而是出于民法上民事责任制度的直接规定,其目的不在于经济流转即实现财产的转让和劳务的提供,而在于保障民事义务的实现。第二,民事责任作为一种特别的债,必须以有效的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这种法律义务可以是合同的约定,也可以是法律规定;可以是积极的作为义务,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义务。有义务即有责任,无义务即无责任。第三,民事责任作为一种特别的债,以义

13、务不履行为停止条件。此条件成就前,责任关系虽已存在但未生效,即其效力处于停止状态。若义务人能正确履行义务,即权利人之权利能完全实现,则此责任关系终不生效。而一旦条件成就,即义务人违反义务时,则此责任关系发生效力。第四,民事责任作为一种特别的债,其内容与普通债不同。依照法律规定,权利人能强制责任人为特定的行为,包括:实际履行义务,返还财产,停止侵害行为,恢复财产原状,赔礼道歉,恢复权利人名誉,支付违约金或损害赔偿金等。此特定行为,在权利人方面为特别请求权,在责任人方面为强制性义务。第五,民事责任作为一种特别的债,由国家公权利保障其实现,表现为由司法机关做出判决命令义务人履行或由执行机关强制执行。

14、第二编 物一、名词解释 (一)不动产所谓的不动产,指土地及其上的定着物。这类物是无法移动的,或者说一旦移动就会失去其价值。(二)法定孳息法定孳息,是基于法律关系所获得的收益。例如,储蓄的本金产生的利息,股票所生的股息等。(三)主物所谓的主物,指相对于从物而言具有独立的经济上的效用。二、简答题(一)简述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别区别动产与不动产的标准是看物经过移动是否会改变其价值。不动产,指土地及其上的定着物。这类物是无法移动的,或者说一旦移动就会失去其价值。不动产以外的物即为动产。这种对动产的解释方法称为除外方法。对于不动产的意义明了,即可理解什么是动产。此外也有学者直接定义动产,即指不毁损其物而能变

15、更其所在的有体物。区分动产与不动产,是物权法的架构基础。如前所述,与动产相比,不动产具有价值较高、难以移动和不易增加的特点,所以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故法律对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的种类、物权变动要件、得丧原因和效力等均设有不同规定。此等区别对于了解物权法极为重要。此外,在债的关系中,此种区别也有重要意义。例如,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我国合同法第 61 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如履行地点不明确,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又如,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二)简述物的分类 依

16、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民法将物区分为这样几类:1、动产与不动产2、主物与从物3、原物与孳息4、融通物与不融通物5、特定物与不特定物6、替代物与不可替代物7、单一物、合成物与集合物8、可分物与不可分物9、消费物与非消费物第三编 民事主体一、 名词解释(一)宣告死亡宣告死亡又称推定死亡,是指通过法定程序确定失踪人死亡。(二)宣告失踪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三)监护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四)名誉权名誉权是自然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自然人的名誉是指对特定自然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评价。(五)合伙合伙是指二个以上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根据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二、简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