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6707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中“分析综合”里的第二条要求,能力层级 C。这项考查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一、归纳内容要点1.“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2.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

2、括能力;(3)、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3.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宏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二、概括中心思想1.“概括中心思想”包含两层含义:(1)、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

3、论点);(2)、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2.高考对“概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3.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需要综合能力。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应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可采用以下方法:、抓关键部位。如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文

4、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结合文体特点。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三、归纳和概括的问题定位从命题内容来看,这类考题主要有找出某个论点的论据,理清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判断文章中涉及人物、事件的几项叙述、说明、议论等的理解正确

5、等从试题涵盖的范围来看,这类考题大多为全文内容的概括,有时为局部内容的概括。从命题角度,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命制题目:一是看出有关的观点及其根据;二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和结果;三是有关内容的评价。四、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探究: 1把握整体、通观全文我们解此类题目,首先要强化“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意识,整体把握文章,作到“胸有全局”,并能理清选文的结构层次,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涉及到哪些人、其间的主次关系等);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包括主要涉及哪几件事、事件的进程、其间的逻辑关系等),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包括事件反映人物何种个性品格等)。2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选文

6、的关键句、中心句,如段落总起句、段末总结句、全文中心句、作者评述性语句等。内容要点有“显”、“隐”之分。“显性要点”指有明显语言标志的要点,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领起的;或者是有醒目的中心句的。“隐性要点”是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而且散见于文章各处的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经常上进行。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阅读下文,回答 1-4 题吴名憃,南兰陵为寓言靳之曰:“淮右浮屠客吴,日饮于市,醉而狂,攘臂突市人,行者皆避。”市卒以闻吴牧,牧录而械之,为符移授五百,使护而返

7、之淮右。五百诟浮屠曰:“狂髡,坐尔乃有千里之役,吾且尔苦也”每未晨,蹴之即道,执扑驱其后,不得休;夜则絷其足。至奔牛埭,浮屠出腰间金市斗酒,夜,醉五百而髡其首,解墨衣衣之,且加之械而絷焉,颓壁而逃。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曰:“嘻,其遁矣!”既而视其身之衣则墨,惊循其首则不发,又械且絷,不能出户,大呼逆旅中曰:“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客每见吴人辄道此,吴人亦自笑也。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生而有此我也,均也,是不为荣悴有加损焉者也。所寄以见荣悴,乃皆外物,非所谓傥来者邪?曩悴而今荣,傥来集其身者日以盛,而顾揖步趋,亦日随所寄而改;曩与之处者今

8、视之良非昔人,而其自视亦殆非复故我也。是其与吴五百果有间否哉?吾故人或骎骎华要,当书此遗之。憃(chng):愚蠢 右浮屠:和尚。右:西。古时西方称右。如山西称山右,江西称江右 狂髡(kn)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这里是旧时对僧徒的一种贱称絷:读音zh,捆绑。傥:暗昧不明。引申为不清不楚? 骎:读音 qn 马跑的快,这里是快的意思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兰陵为寓言靳之曰 靳:讥笑,奚落B是殆非寓言也 殆:大概,恐怕C坐尔乃有千里之役 坐:因犯罪D曩与之处者今视之良非昔人 曩:以往,从前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坐尔乃有千里之役 且加之械而絷焉,

9、颓壁而逃A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狂髡故在此,独失我耳 市卒以闻吴牧C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故知王之不忍也 傥来集其身者日以盛3千岩老人曰:“是殆非寓言也。”说这篇寓言不仅仅是一篇寓言的理由,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讲的故事,确实在百姓身上发生过。B虽然寓言中讲的故事未必有过,但类似失浮屠的事确实发生过。C在生活中,像五百那样“失我”者,大有人在。D寓言中讲的故事有警策作用。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中的寓言是对吴人的善意的嘲笑,吴人对此亦不表示反感。B当时一些人,一时偶然集富贵于一身,别人因而刮目相看,自己也认为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这和五百没什么不同。C

10、作者认为人不应该因外物的改变而使其本性也随之改变。D这则寓言反映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在生活中不要做五百那样的看问题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人。5.翻译下列句子。明日,日既昳,五百乃醒,寂不见浮屠,顾壁已颓。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是其与吴五百果有间否哉?答案解析:1C(因,由于)2A(才);B 项第一个“焉”为代词,第二个“焉”为形容词词尾;C项第一个 “故”为“依旧,依然”,第二个“故”为“本来”;D 项第一个“以”为介词,第二个“以”为连词,表修饰。3. C(此题要求学生具备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A、B、D三项理解都离开了寓言的中心,“是殆非寓言也”,后面一句“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正是前一句“

11、殆非寓言”的原因的解说。)4. D(这则寓言的主旨是讽刺像五百那样的“失我”者,D 项的理解在文中没有根据,属于想当然。)5.第二天,太阳偏西时,差役才醒来,寂静无声不见了和尚,看墙壁已经倒了(要点:明日,既,顾)。世上失去自我的又岂只吴地这差役啊!(要点:失,岂独)现在的他和吴地的那差役果然有什么差别吗?(要点:是,间)翻译:吴地以人蠢著名,本人作寓言而讽刺他们说:淮西的一个和尚旅游来到吴地,白天在街市上喝酒,醉后发狂,掳胳膊挽袖子在街市人群中横冲直撞,行人都纷纷避让。街市的衙役禀报吴地的长官,长官将他抓起来并给他戴上枷锁,写了公文交给差役,派他押送和尚返回淮西。差役辱骂那和尚道:“狂僧,因

12、为你要我出这千里的差,我将要让你吃苦。”每天还没到早晨,就踢和尚起来上路,拿着扳子在后面驱赶,不让休息;晚上就绑起他的脚。这天来到奔牛埭,和尚拿出自己口袋的钱买了一斗酒,晚上,灌醉差役并剃光他的头,脱下黑色的囚衣给他穿上,并且给他戴上枷锁绑好脚,推倒墙壁逃跑。第二天,太阳偏西时,差役才醒来,寂静无声不见了和尚,看墙壁已经倒了。自言自语道:“啊,他逃跑了!”然后看自己身上的衣服却是黑色的囚衣,惊疑间顺手摸到自己的脑袋发现没有头发,自己还戴着枷锁并且被绑着,无法出门,在旅店中大喊道:“狂僧还在这里,唯独把我给丢了啊!”客人每每看到吴人就说这件事,吴人自己也发笑。我感叹道:“这大概不是寓言吧,世上失

13、去自我的又岂只吴地这差役啊!生而有我,是人人平等的事,这不会因为荣耀或落寞而有所增加和减损的。借以显示荣耀和落寞的,都是身外之物,不会是所谓的稀里糊涂得来的吧?原先落寞如今荣耀,不知不觉聚集到他的身上而日益旺盛,那么顾盼之间、举手投足,也每日随之而改变,过去和现今看上去的确不是从前那个人了,而他自己看自己大概也认为不再是原来的身份啊。现在的他和吴地的那差役果然有什么差别吗?我的故人有的很快就华贵显要了,应当写这些文字赠送给他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简说】2003 年考试说明将这一考点调整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将“中心思想”改为“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4、”,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方法指导】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

15、,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