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34315587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编 著 肖明葵 程光均 张祥东 吴云芳 邹昭文课件制作 王建宁,理 论 力 学,1.1 静力学基本概念1.2 静力学基本公理1.3 约束与约束力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第1章 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1.1 静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研究力系的合成(或简化)的理论以及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1.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从劳动中产生,但其科学概念产生于牛顿定律。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的一种机械作用,这种机械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同时使物体产生变形。物体相互间的机械作用形式多种多样,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物体相互间的直接接触作用,如弹力、摩擦力、流体压力和粘

2、性阻力等;另一类是通过场的相互作用,如万有引力、静电引力等。力不能脱离物体出现,,而且有力必定至少存在两个物体。 尽管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来源和物理本质不同,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称为力的作用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称为力的运动效应或外效应;力能使物体产生变形,称为力的变形效应或内效应。理论力学主要研究力的外效应。,1.1 静力学基本概念,实践表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者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反映物体相互间机械作用的强弱程度,它可以通过力的外效应和内效应的大小来度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以“牛顿”或“千牛顿”度量,分别以符号“N”

3、或“kN” 表示。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具有方向性,以力的方向表示,它包括力所顺沿的直线(称为力的作用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力沿其作用线的指向。,1.1 静力学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点是物体间相互机械作用位置的抽象化。实际上物体相互作用的位置并不是一个点,而是物体的一部分面积或体积。如果这个面积或体积相对于物体很小或由于其他原因以致力的作用面积或体积可以不计,则可将它抽象为一个点,此点称为力的作用点,而作用于这个点上的力,称为集中力;如果力的作用面积或体积不能忽略,作用在某个面积或体积上的力则称为分布力,如果力分布在某个面上,称为面分布力,例如作用在某受压面上的水压力、风压力等;如果力分布在某个体积上,

4、称为体分布力,例如重力。,1.1 静力学基本概念,由力的三要素可知,力是矢量,可用一沿力的作用线的有向线段表示。此有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此线段的长度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力的大小,其指向表示力的方向,故力是定位矢量(如果不在图中强调力的大小,线段的长度不需严格按照比例画出)。,1.1 静力学基本概念,图1.1表示了物体在A点受到力F的作用。本书中用粗体字母表示力矢量,如F,而用普通字母表示力矢量的大小(又称为模),如F。而仅用符号F不能确定它所表示的力的作用点,这种只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可以从任一点画出的矢量称为力矢。,1.1 静力学基本概念,图 1.1,2.刚体的概念 刚体是指在运

5、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形状和大小都不发生改变,而且内部各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物体。刚体是从实际物体抽象得来的一种理想的力学模型,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实际上,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将发生变形,变形是物体的一个重要性质。但如果物体的变形尺寸与其原始尺寸相比很小,在所研究的力学问题中,忽略这种变形后不会引起显著的误差时,就可以把这个物体抽象化为刚体,从而使所研究的问题得到简化。,1.1 静力学基本概念,当物体的微小变形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转化为主要因素时,就不能再把此物体看做刚体,而必须视为变形体。 一种力学模型的建立,是人们对实际物体科学地进行抽象化的结果,它反映了实际物体在力学问题中的本质属性,这不仅是

6、客观现实所容许的,而且也是认识过程所必要的。 由于静力学所研究的物体主要是刚体,所以静力学也称为刚体静力学。,1.1 静力学基本概念,3.平衡的概念 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惯性参考系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平动的状态。在一般的工程技术问题中,平衡常常都是相对于地球表面而言的。例如静止于地面上的房屋、桥梁、水坝等建筑物,在直线轨迹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列车等,都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平衡是物体机械运动的特殊情况。一切平衡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和永恒的。,1.1 静力学基本概念,4.力系的概念 同时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根据力系中诸力作用线的分布情况可将力系分为:诸力作用线位于

7、同一平面内,称为平面力系;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称为空间力系;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称为汇交力系;作用线相互平行,称为平行力系;作用线既不汇交于一点又不平行的,称为一般力系;全部由力偶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系。如果某两个力系分别作用于同一物体,其效应相同,则这两个力系称为等效力系。如果一个力系作用于物体而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力系称为平衡力系。,1.1 静力学基本概念,5.静力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静力学主要研究两大基本问题: (1)作用在刚体的力系的简化(或合成) 用一个比原来力系简单但作用效果相同的力系代替原力系的过程称为力系的简化。特别地,如果一个力就可以等效地代替原力系,则称该力为原力系的合

8、力,而原力系中的诸力称为该力的分力。对力系进行简化有利于揭示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研究力系的简化既有利于导出力系的平衡条件,又为动力学奠定必要的基础。,1.1 静力学基本概念,(2)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作用于物体的力系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应满足的条件称为力系的平衡条件。研究力系的平衡条件,并应用这些平衡条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静力学的主要内容。 静力学在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设计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时的受力分析和静力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许多后继课程的基础。,1.1 静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长期、反复的观察、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并被认为是无须再证明的真

9、理。它们是人们关于力的基本性质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静力学的基础。,1.2 静力学基本公理,1.2 静力学基本公理,如图1.2(a)所示,分别作用在 AB和AC 连线上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线可以汇交于A 点,将F1和F2沿作用线移动到 A点,作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 AD 即为求得的合力矢FR,FR的作用线通过F1和F2作用线的汇交点 A点。,1.2 静力学基本公理,图 1.2,为了简便,作图时可直接将力矢F2平移到力矢F1的末端B,连接A、D两点即可求得合力矢FR(图1.2b)。这个三角形ABD称为力三角形,这样求合力矢的作图方法称为力的三角形法则。 力的平行四边形则是力系简化的基础。同时,

10、它也是力分解的法则,根据这一法则可将一个力分解为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分力。由于同一对角线可组成无穷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因此解答是不确定的,只有在另外附加足够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确定解答 。,1.2 静力学基本公理,公理二 二力平衡公理 作用在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沿同一直线(图1.3)。 这个公理揭示了作用于刚体上最简单力系平衡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又称为二力平衡条件,它是推证力系平衡条件的基础。,1.2 静力学基本公理,图 1 .3,仅在两点受力作用并处于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简称为二力体。二力体所受的二力必沿此二力作用点的连

11、线,且等值、反向(图1.4)。仅在两端受力作用并处于平衡的无重直杆称为二力杆。,1.2 静力学基本公理,图 1.4,1.2 静力学基本公理,推论:力在刚体上的可传性,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滑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证明:设力F作用于刚体的A点(图1.5a)。在力F的作用线上任取B点,并且在B加一对沿AB的平衡力F1和F2,且使F1= F2=F(图1.5b)。由加减平衡力系公理知,F、F1、F2三力组成的力系与原力F等效。再从该力系中去掉由F和F2组成的平衡力系,则剩下的力F1(图1.5c)与原力F等效。即把原来作用在A点的力F沿作用线移到了B点。证毕。,1

12、.2 静力学基本公理,图 1.5,由此可见,对于刚体来说,力的作用点已不是决定力的作用效应的要素,它已为作用线所代替。因此,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任意滑动,这种矢量称为滑动矢量。,1.2 静力学基本公理,证明:设在刚体A、B、C 三点上,分别作用不平行的三个相互平衡的力F1、F2、F3(图1.6)。 根据力的可传性,将力F1、F2移到其汇交 点O,然后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合力FR12,则力F3应与FR12平衡。由二力平 衡公理知,力F3与FR12必共线,由此知力 F3 的作用线必通过O点并与力F1、F2共面。 证毕。,1.2

13、 静力学基本公理,公理四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刚体在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下平衡的必要条件是此三力的作用线共面且汇交于一点。,图 1.6,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只说明了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常用来确定刚体在不平行三力作用下平衡时,其中某一未知力的作用线方位。 公理五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且同时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这个公理概括了任何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作用力,必定有反作用力,两者总是同时存在,又同时消失。,1.2 静力学基本公理,公理六 刚化原理 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此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不变。 这

14、个公理指出,刚体的平衡条件,对于变形体的平衡也是必要的。因此,可将刚体的平衡条件,应用到变形体的平衡问题中去,从而扩大了刚体静力学的应用范围,这对于弹性体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2 静力学基本公理,必须指出,刚体的平衡条件,只是变形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例如,绳索在等值、反向、共线的两个拉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如将绳索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而绳在两个等值、反向、共线的压力作用下并不能平衡,此时绳索就不能刚化为刚体。但刚体在上述两种力的作用下都是平衡的。这说明对于变形体的平衡来说,除了满足刚体平衡条件之外,还应满足与变形体的物理性质相关的附加条件(如绳索不能承受压力

15、)。,1.2 静力学基本公理,凡能在空间自由运动的物体称为自由体。例如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等。如果物体的运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其在某些方向的运动成为不可能,则这种物体称为非自由体。例如,用绳索悬挂的重物,搁置在柱子上的梁,沿轨道运行的火车等。 对非自由体的运动所预加的限制条件称为约束。静力学中讨论的约束总是通过物体间的直接接触形成的,限制非自由体运动的周围物体称为非自由体的约束物体,简称为约束。,1.3 约束与约束力,如上述例子中绳索是重物的约束,柱子是梁的约束,轨道是火车的约束。它们分别限制了各相应物体在约束所能限制的方向上的运动。 既然约束限制着物体的运动,那么当物体沿着约束所限制的方向有运动趋势时,约束对该物体必然有力作用,以阻碍物体的运动,这种力称为约束力或约束力,简称反力。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物体的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它的作用点就是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触点,而约束力的大小是未知的。在静力学中,约束对物体的作用,完全取决于约束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