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3585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 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

2、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

3、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

4、正确的政治方向。(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2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五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 、 总 目 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6、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分类目标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能力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

7、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3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

8、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思想政治 3(文化生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内 容 目 标 提 示 与 建 议一 、 文 化 与

9、 生 活 1.1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资料演示:都市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生活、边远地区文化生活等,展现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日常生活的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现着生活环境的文化价值。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1.2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请学生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如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影电视、文化娱乐、艺术品、文化旅游等。调查:当地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的状况。资料演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

10、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讲座:某一文化作品的鉴赏或解读。请学生推荐自己所钟爱的文化作品,并说明理由,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体验。辩论:以“网吧文化的两面性”为主题。讨论:“物质富有,精神贫困”;“物质贫困,精神富有”,“物质、精神都富有”。二 、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2.4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讨论:如何看待传统习俗的价值。从古籍文献中摘录一些至今仍被频繁引用的传统4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道德格言,讨论:继承和发扬中华

11、传统美德在今天的作用。设计展板:我国一些建筑、艺术、服饰等风格和形式的变迁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作家和我国 “新文化运动”中的作品等。点评:时代精神的融入对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造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2.6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资料演示:各民族传统节日各具民族文化韵味。从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的角度,讨论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讨论或撰文:以“越是民族的,越

12、是世界的”为主题。 2.7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资料演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动。撰文:“不同文明间的借鉴、交流和融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动力。” 讨论: “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2.8 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传播和借鉴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和创造文化的

13、重要功能;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远影响。演示:学习型社会的特点。三 、 文 化 与 民 族 精 神3.9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考察或参观:以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为题,如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演示: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5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14、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认同,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3.11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大力量。讨论或撰文:“我看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四 、 发 展 先 进 文 化4.12 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

15、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种负面的文化现象,如宣扬暴力、色情、颓废思想、伪科学,以及封建文化的各种表现等。辩论: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4.13 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例如,“五个一工程”等奖项;“希望工程”等活动。参加一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提交一份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调查报告。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

16、神文明建设的意义。4.14 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讨论: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如何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讨论:提高文化修养对提升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性。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6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