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音柱通常距琴码多少毫米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1181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提琴音柱通常距琴码多少毫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提琴音柱通常距琴码多少毫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提琴音柱通常距琴码多少毫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提琴音柱通常距琴码多少毫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提琴音柱通常距琴码多少毫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提琴音柱通常距琴码多少毫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提琴音柱通常距琴码多少毫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提琴音柱的摸索应高山大海等琴友的要求,将旧贴 三个贴子合成一贴重新传上,望各位老师和琴友批评指正:音柱的摸索最近,我化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摸索音柱的奥妙,先以两把低档琴作试验品,然后再在一把中档琴上试验,最后在一把高档琴上再试,摸索到一些很片面的纯感性结果,不一定符合理论,不能作为任何依据,仅供琴友们参考,欢迎各位老师和琴友参与讨论和纠正:一、试验的提琴:1、江苏提琴厂 1981 年生产的天使牌 4/4 普档小提琴,音色尚可,但偏轻柔;2、上海提琴厂 1955 年生产的百灵牌 4/4 普档小提琴,音色不错,但偏刚硬;3、上海提琴厂 1980 年生产的百灵牌 4/4 中档小提琴,音色可以,但过于洪

2、亮,欠柔美;4、北京乐器厂(星海前身)1957 年生产的无牌 4/4 高档小提琴,音色浑厚、柔美,唯听来很象大提琴的高音弦。二、音柱的材料:1、云杉,取自近十厘米直径原木的最佳部位,木纤维通直,木质嫩白、松软,音柱截面无年轮线;2、东北松,取自三十几厘米直径原木的最佳部位,木纤维通直,木质嫩白、硬度一般,音柱截面有五六条年轮线;3、香樟木,取自近二十厘米直径原木的最佳部位,木纤维盘旋缠绕,木质松脆较硬,音柱截面年轮线不明确;4、檫树木,取自二十几厘米直径原木的最佳部位,木纤维通直,木质硬度一般,音柱截面有七八条年轮线;5、美国红松,取自剖制铁路枕木的直径一米以上树干的最佳部位,木纤维通直,木色

3、鲜红,木质松脆较硬,音柱截面年轮线难辨;6、铁木,截自铁木筷子,木纤维盘旋缠绕,木质较硬,音柱截面年轮线难辨;7、水曲柳,取自近二十厘米粗树干的最佳部位,木纤维盘旋缠绕,木质很坚硬,音柱截面有七八条年轮线;8、栲栊,取自近二十厘米粗树干的最佳部位,木纤维斜叉,木质天然肉色、十分细腻,极其坚硬,除了锋钢,一般刀具无法加工,音柱截面年轮密集难分辨。三、音柱材料与提琴音色的试验结果:1、云杉音色轻柔、浑厚,用于音色偏硬和过于刚亮的琴很合适,但因木质太松软,损失音量,且音色很不稳定;2、东北松从音色上讲较合适,但不及香樟木稳定,安装后需经一段时间适应后才趋向稳定,且受气候影响;3、香樟木音色不错,较洪

4、亮,很稳定,不受气候影响,且气味清香,能防提琴虫蛀,但有轻微毒性;4、檫树木音色不错,较洪亮,很稳定,不受气候影响,能防提琴虫蛀,但有轻微放射性;5、美国红松音色不错,较稳定,受气候影响很小,但偏刚,用于音色偏柔和过于低沉的琴较合适;6、铁木音色可以,较稳定,不受气候影响,但偏刚,用于音色偏柔和过于低沉的琴较合适;7、水曲柳音色刚亮,但明显偏生硬;8、栲栊音色不错,清脆刚亮,但略微有点过于生硬。四、试验的提琴: 1、江苏提琴厂 1981 年生产的天使牌 4/4 普档小提琴,音色尚可,但偏轻柔; 2、上海提琴厂 1955 年生产的百灵牌 4/4 普档小提琴,音色不错,但偏刚硬;五、音柱的材料:

5、云杉(取自木质略泛红的硬度适当部位,音柱截面六七根年轮线) 、东北松(木质硬度一般,音柱截面有五六条年轮线) 、香樟木(木质松脆较硬,音柱截面年轮线不明确) 。六、音柱的规格:不同材料、不同长度的 3 毫米、6 毫米、9 毫米圆柱。七、试验的工具与程序:1、 工具:雕刻刀(宽 5 毫米、厚 2 毫米、一头斜一头平) 、薄型镊子、棉纱线、硬纸片。2、 程序:将提琴安装上肩托,防止磨坏背板。右音孔朝自己。将提琴的第一弦、第二弦降低一个半到两个音,即将根据对安装音柱处面板和背板的距离和倾斜度的目测,和试验的需要,将音柱磨成不同的长度、端面不同斜度。部分音柱端面磨成垂直平面。在音柱斜倒的一面(既完成后

6、应朝右音孔的一面)用铅笔涂上个标记。让标记面对自己,在音柱左侧系上面纱线。把朝标记一侧的棉线,从左音孔放入,吹向右音孔,用镊子嵌出。把音柱从左音孔放入。用作试验的 9 毫米音柱必须从音孔头上的圆洞中才能放入。上下左右地操纵音柱两侧的棉纱线,把音柱的上端调节到应在的位置,让音柱的下端朝向左音孔,因棉纱线的拉力,下端是翘着的。用雕刻刀轻轻将下端顶向右音孔。在不用力的情况下,音柱下端刚好触及背板的那一点,我把它定名为“初触点” 。用硬纸片量左音孔内沿到低音梁的距离,再用硬纸片量右音孔内沿到音柱的距离,操纵棉纱线使后者等于前者,以达到左右平衡之目的。从左音孔用雕刻刀的平口一头将音柱下端用力顶向右音孔,

7、使音柱垂直。这时音柱下端触及背板的那一点,我把它定名为“终触点” (也即“垂足”) 。从右音孔用雕刻刀的尖锋一头在离背板 5 毫米处左右拨动音柱,如音柱不转动,就可以了。再从左音孔、右音孔和指板方向的圆洞等处观看音柱是否安装得当。将琴弦暂时上调一个音,等一、两天后再恢复到标准音高。八、音柱长度与提琴音色的试验结果:1、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几乎等于零,琴板振动很自由,音色最自然、柔美,唯第二弦略带嘶嘶的糙声。但重拉时,音柱自由跑动;碰触琴体时,音柱很容易倒掉。不现实。2、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 3 毫米时,琴板振动也很自由,音色也很自然、柔美,第二弦嘶嘶的糙声略好些。但用手拍打琴体或放松琴弦时,

8、音柱还是比较容易倒掉。也不现实。3、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 5 毫米时,琴板振动比较自由,音色依然自然、柔美。但用手拍打琴体或放松琴弦时,音柱已不容易倒掉,只有一把琴在天气潮湿时音柱发生轻微松动走位。最为理想。4、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 10 毫米时,琴板振动开始受限制,音色开始变得刚亮,略缺少柔美。即便用雕刻刀稍用力顶,音柱也不倒掉。还是比较理想。5、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 15 毫米以上时,琴板振动严重受限制,音色变得很生硬。也不现实。九、音柱直径与提琴音色的试验结果:1、音柱直径为 3 毫米时,琴板振动很自然,音色清晰、明亮,但有点缺乏均匀、宽阔的感觉。2、音柱直径为 6 毫米时,琴板振

9、动也很自然,高音清晰、明亮、均匀,低音柔美、宽阔、洪亮、浑厚。最为理想。3、音柱直径为 9 毫米时,琴板振动开始受阻尼,不自然,音色中明显有笨重、麻木、狭窄的感觉。不可取。十、音柱端面处理与提琴音色的试验结果: 1、音柱端面绝对垂直磨平,根据提琴面板与背板的弧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弧度小的,还可以,只是重拉时,第二弦有时会出现轻微的嘶嘶糙音;弧度大的,则会产生吱吱的声响。2、音柱端面稍平,略微斜一点,并把端面中央挖凹一点,圆周留下毛边,不打光,对于面板与背板的弧度小的提琴,十分好,音色优美,第二弦无任何嘶嘶糙音;弧度略大的,也没有吱吱的声响。最理想。3、音柱端面斜度适当,接触紧密无间隙,音色

10、较理想。4、音柱端面斜度偏小,接触有间隙,低侧顶住琴板,会出现轻微的嘶嘶糙音。5、音柱端面斜度偏大,接触有间隙,高侧顶住琴板,会出现吱吱的声响,重拉时在某些音位会有啸叫声。声明:决定提琴音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方位的,试验只能偏重于某一个方面,难免要受其它因素牵制而得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另外,这些试验也纯粹是我个人业余消磨时间的娱乐性摸索,得出的全是很片面的纯感性结果,不一定正确,仅供琴友们参考,欢迎各位老师和琴友参与讨论,并恳求给予纠正,以免误导别的琴友。音柱的摸索(三)十一、试验的提琴: 因考虑到面板和背板的弧度会影响音柱在不同位置对琴板的应力,从而影响音色,我选用了面板和背板的弧

11、度较小、较平坦的上海提琴厂 1955 年生产的百灵牌 4/4 普档小提琴(音色不错,略偏刚硬)作试验品。十二:两条试验轨迹线:1、用硬纸片测量左音孔内沿到低音梁的距离,再用硬纸片测量右音孔内沿到音柱的距离,使两个距离数值相等时,与音柱向右音孔一侧相切、与琴弦平行的纵向轨迹。2、在纵向轨迹上试验,调节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获得最佳音色时,与音柱琴头一侧相切、与琴弦垂直的横向轨迹。十三:在纵向轨迹上,音柱位置与提琴音色的试验结果:1、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0 时,E 弦发音变细;A 弦发硬;D 弦和 G 弦变化不明显。2、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

12、间的垂直距离为 3 毫米时,E 弦、A 弦、D 弦、G 弦均发音正常,音色最好。3、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5 毫米时,E 弦、A 弦、D 弦、G 弦均发音正常,音色也很好。4、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8 毫米时,四根琴弦发音不均匀,E 弦好,特别高把位很优美;A 弦发空;D 弦和 G 弦变得有点浑浊。5、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为 12 毫米时,E 弦变成象箫管声,高把位几处产生啸叫声;A 弦发音不均匀,产生轰鸣声;D 弦空空如木;G 弦产生咕噜咕噜声。十四:以音柱和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选 3 毫米为基准,在横向轨迹上,音柱位置与

13、提琴音色的试验结果:1、音柱外侧(右音孔一侧)与纵向轨迹相切时,四根弦音量均匀,音色最佳。2、音柱向右音孔移动 3 毫米时,E 弦发音变细;A 弦发硬;D 弦和 G 弦较好。3、音柱向低音梁移动 3 毫米时,E 弦发音变粗;A 弦发木;D 弦一般;G 弦变洪亮。4、音柱向低音梁移动 7 毫米时,E 弦发音如出自木琴琴片下的共鸣钢管;A 弦发音如长笛中音部;D 弦发音困难;G 弦严重发木。声明:单一提琴的片面试验结果,不一定正确,仅供琴友们参考。热切恳求各位老师给予纠正。参与讨论:./bbs/dispbbs.asp?boardID=42&ID=24416&page=1小提琴音柱与音色之摸索(20

14、11-05-15 14:57:57)转 载 标签: 杂谈出于爱好,我用多把不同档次的小提琴,在音柱与音色的微妙关系上作了些摸索,为便于琴友们阅读参考,简化整理成一篇。因为决定提琴音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多方位的,试验只能偏重于某一个方面,难免要受其它因素牵制而得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另外,这些试验也纯粹是我个人业余消磨时间的娱乐性摸索,得 出的全是很片面的纯感性结果,不一定正确,还请各位老师和琴友参与讨论和纠正:一、音柱材料与提琴音色:1、云杉音色轻柔、浑厚,用于音色偏硬和过于刚亮的琴很合适,但因木质太松软,损失音量,且音色很不稳定;2、东北松从音色上讲较合适,但不及香樟木稳定,安装后需

15、经一段时间适应后才趋向稳定,且受气候影响;3、香樟木音色不错,较洪亮,很稳定,不受气候影响,且气味清香,能防提琴虫蛀,但有轻微毒性;4、檫树木音色不错,较洪亮,很稳定,不受气候影响,能防提琴虫蛀,但有轻微放射性; 5、美国红松音色不错,较稳定,受气候影响很小,但偏刚,用于音色偏柔和过于低沉的琴较合适;6、铁木音色可以,较稳定,不受气候影响,但偏刚,用于音色偏柔和过于低沉的琴较合适;7、水曲柳音色刚亮,但明显偏生硬;8、栲栊音色不错,清脆刚亮,但略微有点过于生硬。二、音柱直径与提琴音色:1、音柱直径为 3 毫米时,琴板振动很自然,音色清晰、明亮,但有点缺乏均匀、宽阔的感觉。2、音柱直径为 6 毫

16、米时,琴板振动也很自然,高音清晰、明亮、均匀,低音柔美、宽阔、洪亮、 浑厚。最为理想。3、音柱直径为 9 毫米时,琴板振动开始受阻尼,不自然,音色中明显有笨重、麻木、狭窄的感觉。不可取。三、音柱长度与提琴音色:1、初触点(安装音柱时,在不用力的情况下,音柱下端斜着刚好触及背板的那一点)与终触点(将音柱下端用力顶使与背板垂直时,音柱下端触及背板的那一点) 的距离几乎等于零,琴板振动很自由,音色最自然、柔美,唯第二弦略带嘶嘶的糙声。但重拉时,音柱自由跑动;碰触琴体时,音柱很容易倒掉。不现实。2、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 3 毫米时,琴板振动也很自由,音色也很自然、柔美,第二弦嘶嘶的糙声略好些。但用手拍打琴体或放松琴弦时,音柱还是比较容易倒掉。也不现实。3、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 5 毫米时,琴板振动比较自由,音色依然自然、柔美。但用手拍打琴体或放松琴弦时,音柱已不容易倒掉,只有一把琴在天气潮湿时音柱发生轻微松动走位。最为理想。4、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 10 毫米时,琴板振动开始受限制,音色开始变得刚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