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和广东民歌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09299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曲和广东民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粤曲和广东民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粤曲和广东民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粤曲和广东民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粤曲和广东民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曲和广东民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粤曲和广东民歌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粤曲荔枝颂 ,让学生初步感知广东粤曲的特点,萌发对粤曲的兴趣和对粤曲艺术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感。(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广东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尝试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二、教学内容1、欣赏粤曲荔枝颂2、欣赏学唱客家山歌、渔歌、咸水歌、小调、舞歌、牧歌、儿歌。3、欣赏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三、教学安排1、重点:引导学生在欣赏、学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议论、 ,理解“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的内涵,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素养进行创作的,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2、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鼓励学生用方

2、言演唱民歌。3、课时安排:3 课时四、教材分析1、 荔枝颂:粤曲是广东、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西江流域一带人民群众爱好的艺术品种。广义上粤曲是指广东省内的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演唱、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以及潮州歌册、客家板歌、惠东渔歌等等。但通常所说的粤曲是指粤曲演唱,或称广东曲艺。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已有 150 多年历史。它以广东、港、澳为主要活动基地,流行地区扩及两广。可以说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来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的特点是音乐性极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

3、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喉腔。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红线女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名旦董华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京剧、昆曲、歌剧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代表剧目有关汉卿 、 昭君出塞 、 李香君 、 搜书院 、 山乡风云等。她于 1947年涉足影坛,所主演影片除粤剧关汉卿 、 搜书院 、 沙家浜 、 李香君外,还有故事片慈母泪 、 胭脂虎 、 秋 、 我是一个女人等。2、 “客家山歌”包括客家山歌文学(即歌词)与客家山歌音乐(即腔调)两个部分,它们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诞生,伴随

4、着客家民系的迁徙而远播。客家山歌与其它民歌一样,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如种田、牧牛、捕鱼、采茶、伐木、挑担、驶船、抬轿等) ,这从一些客家山歌的歌词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为了协同劳动动作,或者为了减轻疲劳、排解寂寞与忧愁,便会哼出(或喊出)有旋律的声音,这些原始形态的“歌”,延至现代仍不难发现,例如:蕉岭县的林工号子全曲只有反反复复的“嘿呀”、 “嘿嘟”、 “嘿哟”几个虚词。另外客家山歌与客家人日常生活、民俗歌舞、宗教活动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客家人音乐的歌词文学性很强,曲调质朴含蓄、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客家山歌较集中的传播区主要有粤东北的梅州、兴宁、蕉岭、五华、大埔;赣南的万安

5、、遂川、兴国、瑞金;闽西的宁化、长汀、龙岩、上杭等。代表曲目有新绣荷包两面红 、送人离别水东西 、 八月十五月团圆 (粤) 、 打只山歌过横排 (赣) 、 八月十五看月光 大雨落来细雨淋 风吹竹叶嫌冢当 (闽) 。3、 渔家姑娘在海边选自海霞组曲 ,是根据电影海霞的配乐改编而成。 “童年”以带有诉说式的音调的抒情性主题,表现了影片女主角海霞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也成为贯穿全曲的基本主题,由此展开了南海迷人的风景和生活画卷。“织网”原为电影中渔家姑娘所唱的一首“渔家姑娘在海边”的歌曲,由乐队演奏后在配器上加以润色,保持了原曲甜美的南国风味,色彩上更为丰富,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少女在沙滩上织网的动人情景

6、。“丰收”则以两手不同情趣的舞曲加以组合,烘托渔民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一首舞曲爽朗而豪放,另一首则明快而绮丽多姿。4、调,又称小曲、俚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村坊小曲等。是一种广泛传播于城镇集市,经过较多艺术加工,曲体较为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委婉的民歌体裁。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短篇抒情小曲、叙事歌曲,也应归属此类。小调所歌唱的题材十分广泛,城市社会不同阶层的婚姻情爱、离愁别绪、风土民俗、世态人情、娱乐游玩以至自然常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几乎无所不包。由此也就有了遍布各地的与上述题材相关的打樱桃 、 卖杂货 、 放风筝 、 打秋迁 、 磨豆腐 、 割韭菜 、 补缸 、 拜

7、年 、 观灯 、 赶庙 、 采茶 、 妓女告状 、 尼姑思凡 、 光棍哭妻 、寡妇上坟等曲目。小调的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陈述句,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它既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小调的音乐形式特点

8、是:节拍规整,节奏型灵活多变;旋律线较曲折、流丽;乐段结构形式变化较多;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小调还可再细分为以下三个小类:吟唱调(包括儿歌、摇儿歌、哭调、叫卖调、吟诗调等) ;谣曲;小曲。5、 土楼回响是 2000 年青年作曲家刘湲应厦门爱乐乐团指挥郑小瑛邀请专门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而作的。作品以闽西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写成。郑小瑛是客家人,当年她在回乡省亲祭祖的时候,对自己先祖们勤劳勇敢和团结质朴的性格产生了强烈的激情,遂邀请作曲家刘湲以客家人的历史、性格为素材,创作的颂扬客家精神的一部交响诗篇。这是一部反映客家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和客家人性格

9、的宏伟壮丽的历史诗篇,贯穿全曲五个乐章的两个音乐主题都出自客家山歌,只有四、五度两个音不变的“新打梭镖”号子主题和“唔怕山高水又深”的山歌主题。全曲共分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客家之歌五个乐章。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作曲家在这一乐章加入了合唱队,将一首 3/4拍子的客家山歌唔怕山高水深进行合唱化处理,使其变成一首雄壮、豪迈的进行曲。和着三拍子的节奏, “号子”和“山歌”主题由弱到强,由远至近,层层推进。它构思宏大,表现了客家人特有的团结坚韧、奋斗开放的性格和精神。6、咸水歌是民歌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番禺、珠海、南海、广州市等地的农民和船民中。珠江三角洲沙田地

10、区人民历来有对唱斗歌的习俗。每逢农事大忙前或收成后,不少地方搭起歌棚,进行斗歌活动。咸水歌的曲调,一般都是随字求腔,结尾处有固定的衬腔。由于演唱活动频繁,内容不断丰富,曲调也随之不断发展。歌词为两句一节,每句字数不拘,每节词同韵,各节可转韵。曲式结构为上下句。每句的句首和句尾有基本固定的衬词和衬腔,结尾时都用滑音下行。六声徵调式,音调悠扬抒情,如中山县的对花 。传统咸水歌内容多为情歌,男女对唱,曲调较简单,行腔滞板,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结尾多用“啰”、 “姑妹”、 “兄哥”等词,别有一番韵味。咸水歌从调式上分,有担伞调、姑妹腔、高堂歌、东风调、丰收调、叹情等;此外,他们也唱龙舟歌、木鱼歌等

11、。番禺榄核一带,还有一种有人物有情节的长篇叙事诗。另有“大缯歌”、 “姑妹歌”亦属于咸水歌,歌词格式、句末的衬词、衬腔不同。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简单介绍著名粤曲演唱家红线女。二、欣赏荔枝颂1、教师示范第一句,引导学生体会旋律的大跳带来的独特风格。2、集体学唱第一句,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3、欣赏红线女演唱的荔枝颂录像。引导学生留意音乐的特色与韵味,并关注:演唱者是如何表现“叫卖声”的?为什么要高声喊?4、介绍粤曲的历史:起源于清朝。演唱者有动作表演。常用伴奏乐器有高胡、椰胡、秦胡、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竹笛、洋琴、洞箫等。粤曲常用唱腔“梆子”和“二黄”。前者宜于表现欢悦爽朗,有叙述性特点;后

12、者流丽平和,抒情性强。三、学唱客家山歌唔车水来禾唔长1、以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语言的特点等为题导入,教师用客家方言问候学生,教给学生与客家籍学生对话,调动学生积极性2,教师用客家方言示范演唱3教师一句句用客家话教会学生演唱4,欣赏录音,体会客家山歌的风格韵味的特点。四、引导学生通过看广东民歌的分布图,了解各地主要的民歌种类。五、学习渔歌和咸水歌。1、欣赏渔歌哩哩美调和阿哩罗调,引导学生体会渔歌的内容和风格。2、对比两首不同地区的渔歌及其衬词的特点,比较两者的异同。两首渔歌的比较曲名 相 同 不 同哩哩美调 1、都是劳动谁歌2、都配有固定旋律的衬词3、衬词起“号子”的作用 1、六声音阶2、地区不

13、同3、演唱形式:领唱、合唱啊哩啰调 1、七声音阶2、地区不同3、演唱形式:独唱4、速度稍慢六、欣赏两首根据渔歌创作的两首创作民歌。1、通过欣赏,完成课本上“探索、寻觅”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音乐的素材进行再创作,使作品既有新的时代感,又保留了地方民歌的风格和特点2,欣赏作曲家王酩为电影海霞的配乐织网 。该配乐以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让学生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陶冶,并开阔视野3,通过学唱这两首创作歌曲,领导学生议论它们与前两首民歌的感觉上有何不同之处七,欣赏对花与画眉唱歌似弹琴1,欣赏民间艺人演唱的效果,体会乐曲风格,对咸水歌的特点,历史,发展作介绍

14、,加深学生对咸水歌的认识2, 对花为对唱的形式一问一答猜谜语, 画眉唱歌似弹琴以独唱形式演唱,两首歌都带有即兴性,演唱者通常是想到什么唱什么,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才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3,教师介绍一些民间的“庙会”, “集会”的录象和图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八,欣赏唱春牛 牧童谣 卖杂货 月光光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时可刻意提出一些如音乐表现的特点,曲式结构的特点,旋律的特点,节拍规律等问题,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思考,然后用议论的形式加深认识2,使用课件的伴奏伴随学生一起歌唱卖杂货 ,该曲曲调简单,旋律流畅,容易上口3,边唱边和着韵律模仿货郎挑担走乡串村的动作,进行角色表演卖杂货 ,使学生感

15、受歌曲的旋律及歌词的动感强度4,使用民间器乐合奏和钢琴演奏的卖杂货 ,引导学生欣赏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演奏,并进行比较讨论感受5, 教师使用广东方言教导学生演唱月光光6,欣赏月光光录音带,该歌曲有独唱与合唱两种录音,学生可跟随录音轻轻哼唱,此歌为乐句群结构的歌曲,前半段节奏工整,曲调流畅,后半段从衬词开始出现了较自由的切分节奏,形成一种对比7,欣赏表现牧童活泼可爱的童声合唱歌曲牧童谣九学唱海娃变油娃1,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2,听唱歌曲,掌握好 3/4 拍子的重拍3,教师讲述客家人的来源及请会讲客家话的学生用客家话朗诵歌词,并教会其他同学用客家话念歌词,继而使用客家话演唱海娃变油娃十欣赏土楼回响第

16、五乐章客家之歌1,首听:教师引导学生首听时思考以下问题1音乐的主题引用了哪首歌曲的曲调?2音乐的力度有什么变化?让学生用笔记录下来。 3音乐的表现用了什么形式?4听完音乐后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2,欣赏与参与:1 听辨主题 A 与主题 B。 2听辨乐曲各部分所采用的乐器和人声,提出思考问题:交响乐中运用合唱,起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感觉?3,再听时,按课本各部分要求参与4,课本中的“启迪”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议论,探索和归纳总结 十一、教师小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音乐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作曲家只是把它谱成曲而已。 ”。只有了解、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文明,从而屹立在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