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公司面纱原则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00553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开公司面纱原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公司股东有限责任的例外公司作为一种商主体,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在公司制度创立初期,股东对公司是负无限责任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很大的风险,股东的无限责任制导致许多投资人望而却步,不敢将资本投资于公司。股东对公司责任的无限责任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当时的立法者经过缜密的制度设计,将股东对公司的无限责任改为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实体须以全部资产对其法律行为和债务独立承担责任,公司的股东则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东具有相互独立的人格,当公司资产不足以偿付其债务时,法律不能透过这层面纱要求股东承担责任。股东对公司的有

2、限责任与公司人格独立成为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我国的公司制度是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公司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秉承了公司制的这两大基石。作为市场主体,公司有许多的利益相关者,如公司的员工、公司的债权人、公司产品的消费者。公司人格独立与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制不仅与公司本身利益密切相关,对于上面所说的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有着重要影响。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对经济秩序的实际作用却似一柄双刃剑,既为奋发进取者提供了保护伞,也充当了巧诈舞弊者的护身符。一旦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被滥用,公司即以其法人面纱从法律上隔断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的联系,遮盖股东公司经营中的地位差别,其结果将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公司债权人利2益和

3、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遭受损害。为此,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以判例形式率先提出了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实施揭开公司面纱规则,并已为多数国家所接受。揭开或刺破公司面纱规则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的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我国 1993 年公司法并未规定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这一制度缺失,导致公司实践中出现了大量滥用公司法人资格,违法侵占和转移公司财产、悬空债权、欺诈坑害债权人的情形;一些公司、企业也利用改制名义逃避债

4、务、欺诈债权人。鉴于这一现状,为保障商事交易的国际化和安全化,2005 年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导入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其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这次修订后的公司法明确规定这一重要制度和规则,对健全我国公司法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十条属于衡平性规范,体现出原则性、模糊性和补充性的品质,未对公司人格否定制度或揭开公司面纱规则的具体适用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理论界通常认为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具有以下内容。一、 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主体3主体要件包括原告和被告两方面:原告即因公司法人格被滥用受

5、到损害并有权提起适用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之诉的当事人;被告即公司法人格的滥用者。 主张揭开公司面纱的原告只能是公司债权人。这里的公司债权人,既包括民事关系中的各类债权人(包括但不限于契约之债的债权人、侵权行为之债的债权人、无因管理的债权人和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 ,也包括劳动关系中的债权人(劳动者) ,还包括行政关系中的特殊债权人,如在纳税人滥用公司法人资格,偷税漏税时,税收征收管理机关也有权援引该条规定请求公司及其背后的股东承担缴纳税款的连带责任。就被告而言,应只限于实施了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的积极的控制股东。首先,这些股东必须是该公司中握有实质控制能力的股东,即控制股东或支配股东

6、。控制股东并不一定必须持有公司多数股份,而应以实际对公司的控制作为表征。在一人公司(包括家庭公司、小规模公司及我国的国有独资公司)或母子公司(指母公司对子公司保持高度控制权)的场合中,支配股东过度控制公司的情况最为明显。其次,控制股东必须是积极股东,那些不作为的消极股东即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利的或者有权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但不能或不愿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股东,不应因此而受到牵连,其有限责任仍然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最后,公司的董事、经理或其他高级职员也可能利用职务之便滥用公司法人格,向公司转移风险,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以谋自己之私利;但是公司董事、经4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不能成为被告,只能根据公司章程

7、和有关公司法之规定追究董事、经理之责任。由于不同身份将涉及不同的责任,因此,尽管现实中公司的董事、经理或其他高级职员通常是由公司股东出任的,但人民法院必须将支配股东与公司董事或经理的身份区别开来,只有在以支配股东的身份滥用公司法人格时,才可能因符合适用要件而揭开公司面纱,追诉公司背后支配股东的责任。 二、行为要件公司人格利用者实施了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是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行为要件。该滥用行为主要包括两类:利用公司法人格规避合同或法律义务的行为,以及公司法人格形骸化的行为。 (一) 、利用公司法人格规避合同义务和法律义务的行为。其中,滥用公司法人格回避契约义务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8、:负有竞业禁止等合同上特定的不作为义务的当事人为回避该义务而设立新公司,或者利用旧公司掩盖其真实行为;负有交易上巨额债务的公司支配股东通过抽逃资金或解散该公司或宣告该公司破产后,再以原有的营业场所、董事会、公司职员等设立经营目的完全相同的新公司,以达到逃脱原来公司巨额债务之不当目的;利用公司对债权人进行诈欺以逃避合同义务等。滥用公司法人格回避法律义务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控制股东利用新设公司或既存公司的法人格,人为地改变了强制性法律规范的适用前提,达到规避法律义务的真正目的,从而使法律规范的目的和实效性落空。例如,为防止公司业务的不法行为可能导致5的巨额赔偿,将本属于一体化的企业财产分散设立若干公

9、司,使每一公司资产只达到法定的最低标准,并只投保最低限额的保险,因而难以补偿受害人之损失;或者利用公司形式逃避税务责任、社会保险责任或其他法定义务等。 (二) 、公司法人格形骸化的行为通常而言,公司形骸化的重要表征是人格、财产、业务等发生混同。所谓人格混同,是指公司与股东之间或者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分别。公司实践中,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名为公司实为个人等均属于人格混同的情况。股东与公司之间人格的高度混同现象错综复杂,既包括核心人格特征(如人员、机构、业务、财务、财产)的混淆,也包括外围人格特征(如信封信纸、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网址、工服)的混淆。最常见的现象是“一套人马,

10、两块牌子”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股东与公司之间在资产或财产边界方面混淆不分。属于子公司的财产登记在母公司名下,或者子公司的财产经常处于母公司的无偿控制和使用之下;控制股东长期掏空公司的资产尤其是优质资产,而未对公司予以充分、公平的赔偿,或者对公司负有巨额债务而操纵公司长期拒绝或者怠于追索。、股东与公司之间在财务方面混淆不分。股东甚至和公司共用一本账,共享一个银行账号。、股东与公司之间在业务方面混淆不分。股东与交易伙伴签订的合同往往由公司履行,或者公司与交易伙伴签订的合同往往由股东履行。、股东与公司之间在机构方面混淆不分,如母子公司共有一个营销部、6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股东与公

11、司之间在人员方面混淆不分、母子公司之间的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交叉任职过多过滥。、子公司的机关陷入瘫痪状态,母公司直接操纵子公司的决策活动。例如,有些母公司直接向子公司下达生产指标,有些母公司越过股东会董事会直接任免子公司的董事、监事或经理、副经理。、其他方面的人格混同,如控制股东操纵公司拒不清算,也可视为揭开公司面纱的情况。为慎重起见,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在认定股东与公司人格高度混同的事实时,应严格掌握标准,不宜因为存在单一的、非关键的混淆现象就断然否定公司法人资格。 三、结果要件 结果要件是指公司法人格利用者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对于该要件,有三个要点:其一,滥用

12、公司法人格的行为必须给公司债权人造成严重的损害。如若公司股东的行为有悖于公司法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宗旨,但没有造成任何债权人利益的损害,没有影响到平衡的利益体系,则不能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去矫正并未失衡的利益关系。其二,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失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受损害的当事人必须举证证明其所受损害与滥用公司法人格的不当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否则,不能向法院提请否定公司法人格的诉讼请求。其三,这种损害不能通过公司自身获得赔偿。也就是说,即使控制股东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实现其不当目的,并且给公司债权人带来损害,但只要公司有足够的财产弥补债权人损失,公司债权人就不7能提起揭

13、开公司面纱之诉。 四、注意问题相对于有限责任原则而言, “揭开公司面纱”只是一个例外,只能在个别情况下在个案中予以适用。同时, “揭开公司面纱”突破了有限责任的原则,但这种突破是谨慎的,是必要的,毕竟公司制度的根基与精髓在于有限责任原则,由法律赋予公司以人格,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因此,法人人格的否认不能普遍化,否则有限责任制度的社会作用将会消失或者削弱。而且,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过于宽泛也有悖于法人制度的本意。因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本意,在于补救法人制度的不足,防止法人制度的滥用,以此增强法人制度的效用,而不是否定或者减弱法人制度的作用。由此可见, “揭开公司面纱”表明了法律这样一种倾向:法律既应充分肯定公司人格独立的价值,将维护公司的独立人格作为一般原则,鼓励投资者在对公司债务不承担个人风险的前提下,大胆地对公司投入一定的资金,又不能容忍法人的观念被用来破坏公共便利,或使不法正当化,或维护欺诈,或保护犯罪,将“揭开公司面纱”作为人格独立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使二者形成和谐的功能互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