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氨缚冀跄无框架)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99496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氨缚冀跄无框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氨缚冀跄无框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氨缚冀跄无框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氨缚冀跄无框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复氨缚冀跄无框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氨缚冀跄无框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氨缚冀跄无框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历史复习备考锦囊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古代史板块)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高考考点】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线索】1、早期政治制度(先秦): 夏王位世袭制商内服外服制周分封制是核心,宗法制是分封准则,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特点:等级严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带有神权色彩,权力尚未高度集中二、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制、终身制;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没有独

2、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斗争;明朝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朝解决3演变的特点: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4演变的历程及主要内容演变历程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机构 选官制度 监察、谏议制度战国萌芽 县制、分封制秦朝确立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军功爵御史大夫西汉巩固 内外朝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征辟制 地方:刺史魏 晋 南 北 朝 九品中正制隋唐完善 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道府(州)县唐后期增设节度使 科举制中央:御史台、谏院 地方:十道监察区二府三司制 路府(州)县 地方:通判宋元加强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行省明清顶峰 废丞相

3、(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 八股取士 中央:都察院 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25影响:明代中叶前积极为主明中后期消极为主积极:政治上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民族融合;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消极:政治专制主义强化易出现失误、暴政、腐败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考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5)商鞅变法 (6)孝文帝改革【知识线索】三大内容:农业(主体) 、手工业(补充) 、商业(补充) 、一、农业(主体

4、)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格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秋战国)4、土地制度:(1)公有制:井田制、均田制(孝文帝改革)(2)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商鞅变法)、自农耕土地私有制5、经营方式 (1)地主土地:租佃式:战国产生,汉较普遍,宋仅次于自农耕,明清成为最主要方式。(2)自农耕经济(小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优点:生活稳定,积极性高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

5、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 ;(2)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二、手工业(补充)1、主要部门(1)冶金业:冶铜业(商周) 、冶铁业(注意冶铁燃料变化)(2)纺织业:丝织业(汉“丝国” ) 、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植棉传到内地,明中叶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3)陶瓷业: 制陶、制瓷业(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景德镇“瓷都” 、元彩瓷(青花、军机处(雍正)3釉里红) 、明五彩和斗彩、清粉彩珐琅彩2、经营方式(1)官营:产品不入市场,明前期占主导(2)私营:商品生产,流入市场,明中后期占主导(3)家庭手工业:二者的补充,一直存

6、在3、特点: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世界领先;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重心南移影响分布。三、商业(补充)1、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政府政策、商品、货币、商人、商帮、城市(职能的转变,以唐宋为转折点,唐以前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时间空间受官府直接严格控制,坊市分开;宋开始经济功能为主,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商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等因素。2、古代商业发展历程:重点明清时期 条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原因: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2)发展: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 的政策春秋战国

7、: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1)主要特征:雇佣关系的出现(2)发展迟滞的原

8、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 ;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政策阻碍;传统观念束缚 (3)近代前夜的危机:中国 西方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经济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4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鄙薄科学技术,愚昧自大、固步自封启蒙思想兴起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 疯狂对外殖民扩张结果: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 19 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

9、第一单元 1-5 课)【高考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宏观视野】主流思想概念及演变趋势:由百家争鸣到儒家主导。主流思想指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指儒释道三家思想。【知识线索】一、百家争鸣(战国)1、背景: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政治、经济、文化、阶级2、主要派别: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养浩然之气”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知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道、无为、辩证法;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法家韩非子: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以法治国;社会变革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俭兵家运用战争的规律影响 :思

10、想解放、为传统文化奠基、促进社会转型二、儒家演变 1、春秋(产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改良政治,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2、战国(发展):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养浩然之气”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知天命而用之”3、秦朝(重创):焚书坑儒4、西汉(独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君权有限性) 、三纲五常5、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 (受挑战) 6、宋明(哲学化):发展为理学 (1)背景:文化上儒学出现

11、危机;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的思考(2)主要派别及观点:程朱理学(受道教启发)二程是开创者,朱熹是集大成者: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5陆王心学(受佛教启发)心即理,内心反省;致良知(3)评价: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消极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7、明清之际批判 (1)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2)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提供物质条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文化专制观

12、点: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评价:理学是主流的前提下,批判更新儒学,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冲击君主专制统治,影响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启迪后世,开拓务实求真的学风。但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儒学体系,形成完整的民主思想。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6 课、第二单元)【高考考点】(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线索】一、文艺的相似背景1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铁器与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13、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百家争鸣”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科学进步。2秦汉: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专制、文化一统 3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文人才情,个性突出 4唐:盛世气象,科举制完备,政策开明、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 5宋: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武政策。局部统一,山河破碎;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明多,理学兴起, 6元: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繁荣;汉文人地位低下 7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改朝换代,社会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出现反专

14、制进步思潮,科技总结;海禁闭关。二、成就时期 科技 诗歌小说 书法 绘画 戏剧先秦时期甘石星经 、九九乘法口诀、司南诗经 、 楚辞 源头秦汉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小篆、 壁画、帛画 傩仪6造纸术、医圣张仲景,华陀、太阳黑子记录魏晋南北祖冲之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文人画兴起,顾恺之隋唐雕版印刷术、发明火药、 唐本草 、千金方诗歌黄金时期、(传奇)小说渐趋成熟张旭、怀素草书;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全面繁荣,吴道子傩戏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梦溪笔谈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宋词、话本 宋四家文人画独立、残山剩水;风俗画兴起,清明上河图南戏,标志戏剧形成元授时历 、简仪、

15、农桑辑要 、珠算 散曲杂剧,戏剧成熟明清三大科技总结性巨著: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本草纲目章回体长篇小说四大奇书、三大批判小说、三言二拍文人画风格奇特、风俗画盛行京剧,戏剧鼎盛【宏观视野】特点及趋势:时代性、审美性、个性、民族性、平民化(世俗化)专题五 古代希腊罗马 (必修一第二单元)【高考考点】 (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条件、确立过程、主要机构、特点、评价)(2)罗马法(含义、发展历程、评价)【知识线索】一、希腊文明发展历程 1、源头: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2、黑暗时代3、城邦政治 (1)定义: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2)五个类型: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3)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4)实质:公民国家(5)典型代表:雅典民主制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奠定、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繁荣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主要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7适用范围: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时期评价:实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积极: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消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小国寡民的产物。二、罗马法 1、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