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296559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 学生姓名 王学艳 学 号 1213001270167 指导教师 刘海珍 年 级 2012 秋 分校/学院 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 2014 年 10 月 8 日 内容摘要从古至今,汉语不断演变,其中无论是汉字、语法,还是词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都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表示是什么,不是什么,或者表示主语属于哪一类,不属于哪一类。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基本特点、格式、 “是”在判断句中的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

2、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属性作出判断。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来连接构成判断,古代汉语中判断动词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 ,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古代汉语中判断形式较多,现代汉语中判断形势比较单一,在现代汉语中“是”作为判断动词可直接充当谓语,并带宾语,而古代汉语则不能。无论系词、形容词、代词都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古今汉语判断句虽有很大不同,但它们的表达功能却极为相似。古今汉语判断句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历几千年的风雨,依然辉煌灿烂,吸引这中华炎黄子孙及各国人士,其内

3、涵并非人人都能参透,从上仅是本人对古今判断句的一些简单的看法。中华文化瑰宝还有待于更深的思索,更深的领悟。关键词:判断句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目 录一、判断句中“是”字从古到今的演变. 1二、古今汉语判断句形式上的不同. 2三、古今汉语判断句构造上的差异. 3四、古今汉语判断句表达上的区别.4五、判断句的发展及展望。.6主要 参考文献.8古今汉语判断句的比较从古至今,汉语不断演变,其中无论是汉字、语法,还是词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我只对古今汉语中的判断句进行一些比较,浅谈自己的看法。一、判断句中“是”字从古到今的演变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

4、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属性作出判断。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来连接构成判断,在“是”前加“不”表否定,一般形式是:主语(名)是宾语(名) 。 “是”作为动词,只能带宾语。如:他是一名优秀团员。他是对的。例 1 中“团员”作“是”的宾语,例 2 中“对的”的字短语作“是”的宾语, “是”则充当谓语,作为谓语动词出现。古代汉语中判断动词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 ,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遥游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史记项羽本记 )这里讲古代汉语一般不用系词“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古白话作品,却是用系词“是”的

5、。 “是”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正式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如: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是魏之孙也。 (战国策魏策三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各例中的“是”字处在两种组合之中:一是“单个名词+是+名词性成分” ;二是“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这两种组合中的“是”都应该看作系词。“是”字经历秦汉起源发展阶段,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成为口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魏晋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凡口语成分较多的作品中,系词“是”出现的频率就高了。而仿古的文言作品仍然很少用系词“是”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五四”时代。如:1、此万里侯相也。

6、(后汉书班超传 )2、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是”字在古代汉语还有一种形容词词性,词义是“对的” 、 “正确的” ,它可以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如主爵都尉汲黯是魏某。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它还可以单独作谓语。如:魏其言是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但在这里不是系词,而是形容词,全句意思是“魏其的话是对的。 ”二、古今汉语判断句形式上的不同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判断句不单单是“是”的用法,还在于形式的不同,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名词+是+名词” ,而古代汉语中形式有多种,常见的就有六种:主语+谓语+也。如:此王业也。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劫天子,恶

7、名也。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之一,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主语+者+谓语+也。如:兵者,凶器也。 (韩非子存韩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这也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最常见形式之一,不仅用了语气词“也” ,还在主语后用了代词“者”复指主语,起提示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句式的判断意味更强一些。主语+者+谓语。 如:兵者,凶器。 (史记酷史列传 )虎者,戾蟲。 (战国策秦策二 )主语+谓语。如:1、兵,凶器。 (汉书晁错传 )2、是炎帝之少女。 (山海经北山经 )三四两种形式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由于不用语气词“也” ,甚至连起提

8、示作用的代词“者”都不用,所以判断意味较弱。主语副谓语(也) 。如:1、身非木石。 (报任安书 ) 2、相如素贱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是皆秦之罪也。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因为名词一般不单独作谓语,但古代汉语中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例 1 中的“非”可译成“不是” ,但译文同原文的词性并不相同, “非”是否定副词,否定后面的名词性成分, “不是”是用否定副词“不”修饰系词“是”构成否定判断。例 2、3 中“素” 、 “皆”都是副词,用在“贱人” “秦之罪”名词性谓语前起修饰作用,可见是地道的副词。主语为谓语。如:余为伯修,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

9、三年 )这种判断形式不同于以上五种,它的谓语不是名词性成分,而是由“为”构成的动宾结构。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用“为”的句子绝大多数是叙述句。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句中的“孰为夫子”的意思是“谁能算作夫子” ,其中的:“为”不是系词,而是动词。三、古今汉语判断句构造上的差异现代汉语中“是”作为判断动词可直接充当谓语,并带宾语,而古代汉语则不能。无论系词、形容词、代词都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先秦汉语的判断在句构造上的最大特点是不用判断词“是” ,大约从西汉开始“是”字才开始用作判断词.(按先秦有偶尔几个例子“是”可看作判断词的,如“韩是魏之县。”(战

10、国策魏策), “此是何神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对此均持怀疑态度。)据一些专家对西汉十部典籍:谷梁传 、 新语 、 春秋繁露、 淮南子 、 新书 、 韩诗外传 、 法言 、 史记 、 说苑 、 武威汉代医简共有 15例, “是”字用作判断词。到了东汉时代了“是”字用作判断词的有例逐渐增多,东汉十五部经典:汉书 、潜夫论 、 论衡 、 新论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风俗通义 、 释名 、 太平经 、修行本起经 、 中本起经 、 兴起行经 , “是”字用作判断词的有 104 例。但这一时期的“是”虽可看作判断词,但表判断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因为这一时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

11、判断句句末仍用语气词“也” ,帮助表示判断, “是”字在句中并不起真正的判断作用,去掉它,判断的性质并不受到丝毫影响。例如:1、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2、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上述两例,去掉是字,仍是判断句,判断的意味并不受到影响。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判断句的句构造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新的判断句式,即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句末不用语气词“也” ,突出了“是”字在判断句中的作用,使“是”字成为判断句式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例如:1、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潜桃花源记)3、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奴。(西京杂记)4、佛是破恶之方,道

12、是兴善之术。(南齐书顾欢传)5、佛是外国之神。(高僧传佛图澄传)这一时期的判断句的构造有两大特征:第一,不用语气词也帮助表判断,改用“是”字表判断, “是”字成为判断句构造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第二,否定判断的句构造也出现了新的形式,即在判断词“是”字前用否定副词“不” 。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字。例如:1、余亦不是仵茄之子,亦不是避难之人。(伍子胥变文)2、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元正禅师语录)“是”字用作判断句的判断词,是从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复指主语的指示代词演变而来的.在先秦汉语里,经常用于判断句的主谓和谓语中间,起复指主语的作用。例如: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日月

13、星辰历象,这是夏禹和夏桀所共同的。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我没能够及早重用您,如今有了紧急情况便来找您,这是我的过错。 3、富与贵欲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希望的。 当起复指作用的“是”字前边的主语,是表示特定的具体的人物或是代词的时候,“是”字便失去代词的作用,而成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足句成分,即通常所说的系词。例如:1、融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篇)2、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3、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刺客列传)魏晋以后,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 “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这种新的判断句式主要在口语和口语成

14、分较多的古白话中使,而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四、古今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上的区别古今汉语判断句虽有很大不同,但它们的表达功能却极为相似。(一) 、表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事物的同类。如:古代汉语中,胜利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仲弓父,贱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胜,小国也。 孟子梁惠天下其中“陈胜”属于“阳城人” , “仲尼”属于“贱人” , “胜”属于“小国” 。现代汉语中,他是团员。其中“他”也属于“团员” 。(二) 、表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表达的事物。如,古代汉语中。梁父即是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记其中“梁父”便是“项燕” ,由此种关系的句子在古汉语中还有很多

15、。如:子之所慎:齐、战、疾。 论语述而昔者鬼侯、鄂候、文王,纣之三公也。 战国策战策三现代汉语中,他是我的老师。“他”和“我的老师”等同。(三) 、表示比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物。如:古代汉语中,君者,舟也;席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本例中主语同谓语之间既非类属,又非等同,而是比喻关系。全句意思是“君主像船,百姓像水” 。再如: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现代汉语中,亚历山大三世桥是盛装皇后。这里主谓之间也是比喻。(四) 、表示主谓之间有逻辑关系,即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却把它压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古代汉语中,夫战,勇气也。 左传莊公十年战争并不等同于勇气。但有某种逻辑关系,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