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293124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探阅读教学如何指向表达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精妙的言语表达形式,正是文本作者高品位的理解和运用言语的语感物化” (李海林) 。阅读教学不能只重视文本内容而忽视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从而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由此积累语言经验,提高语文能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大体需要经历阅读和表达两个阶段。阅读是汲取和吸纳的过程,而表达是创造和释放的过程。阅读是初级基础,表达是高级阶段。虽然,阅读和表达、吸收和创造的机制,在学理上还没有见过精确的研究,但二者的递进关系,是显而

2、易见的。崔峦理事长在第九届小语赛上的发言也许大家记忆犹新,他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要大力改进字词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汇,发展口头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一要求呢?仁者见仁,智

3、者见智,亮出我们的教学智慧,实践体悟,下面进行三个层面的探讨。一、 寻找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表达形式。1、从关注言语形式开始,因为, “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 ”没有先于形式的内容,也没有先于内容的形式,当主体产生了一定的言语内容,得以实现内容的形式就已经产生了。就特定的言语作品来说,其言语形式总是具体而独特的,言语的意义只能在特定的言语形式中生成出来。现在的读写结合,很多是零碎的表达,缺乏“段” “篇”的意识。经常有采用像“你想对作者(文本人物) ”说什么?这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训练,学生的语言得不到生长。很多学生都处于“被表达”的状态。因此,我们的

4、读写结合要关注儿童性2、凡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与形式便是统一体。思想是其内容,语言便是形式。思想内容决定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典型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这样的语言现象,凸显了文本的人文核心,要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引导他们关注作者的表达,理解作者这样写所产生的表现力。3、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呢?我以为有两种语言现象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1)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却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作者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他是用怎样的语言来

5、表达这种感受?生: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师:这段文字让你发现了什么?生:一连用了 6 个“每一 ”。师:这样的表达方式叫排比, “每一”你是怎么理解的?生:全部、所有。师:作者为什么一连用了 6 个,有什么好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生:我感受到语气越来越强烈,声音越来越高昂,情绪越来越高涨。生:我感受到作者越来越爱惜这片土地,越来越舍不得把土地出让。师:这就是排比这种语言形式的魅力,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 (师范读、指名读、齐读)顿时,课堂上是一片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声。师:还有那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生:青草、绿

6、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师:这段文字让你发现了什么?生:作者把花草比作姐妹,动物比作兄弟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生:让我感受到动物、植物、山峦、河流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生:都与我们身心相融的,相依相存的。师:真好,你们从中读出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爱恋与深沉。这就是比喻这语言形式赋予我们的美,让我们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师:尽管印第安人是那样的热爱这片孕育生命的土地,面对着白人却不得不出让。在离别之际,他们回眸这片深爱的土地,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情要诉,请

7、大家来写一篇演讲稿,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师:出示: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 耕地 )是我们的( 躯干 ) ,( )是我们的( 脊梁 ) ,( )是我们的( ) ,( )是我们的( ) ,( )是我们的( ) ,( )是我们的( ) ,我们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学生交流演讲。文本的第二自然段使用了排比句,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比喻句,使这个段落呈现出整齐的结构,有一种整齐美;特别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通的同时,继而去想一想,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由读去发现语言形式,再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形式蕴含的情感,在朗读中走一个来回

8、,从而催化语言与内容的相融,使课堂充满“语文味儿” 。还有美丽的小兴安岭 、 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在结构上总分总,在表达上非常有规律。(2) 、那“陌生化”的表达又是怎样的呢?“陌生化”的语言是指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表达方法,它们较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慈母情深中有一个语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个语段的写法跟我们平时习惯的表达方法不同,常规的表达方法又是怎样的呢?“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但是作者把这个长句子一分为三,主语后置,既有排比,又有倒装,好像电影的一

9、段慢动作,表现了“我”感受到的母亲劳动条件的恶劣、工作的劳累,生活重压下母亲的疲惫、迟钝、衰老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可以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也有陌生化的表达,是一个场景: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那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 36 小时呢?问题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问题的指向再明白不过了。时间的进程,一一罗列,一反常规,也是作者有意为之,联系上下文,联想当时情景,我们仿佛看到了,看到了父亲 36 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的精疲力竭,看到了父亲 36 小时刮擦挤压后的遍体鳞伤,看到了 36 小时重压在父

10、亲心上的痛苦:对妻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担忧,对他人误解的承受。读进去,我们就从 36 小时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忍中触摸到了一颗丰富的父亲的心。体验与表达同步推进,精神与语言同筑共生。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怎样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歌德说: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我们不应该是那些 “大多数人”里的一员,我们要和学生一起破解“形式“这个秘密。二、指向语言表达要关注孩子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1、指

11、向语言表达,是指基于阅读情境,对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有序的训练。训练的过程应是学生语言得以积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吸收、内化以及外显的过程;是相关技能得以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基本的思维方式,逐步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这样的语文教学应具有课程的整体意识(有序列,循序渐进) 、文本的整体意识(内容和形式的融合)和教学的整体意识(不是单项训练、机械训练,而是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融合) ;应发现和开掘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为表达训练搭建生动的平台;应充分考虑阅读情境,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完成表达的训练;应在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过程中,逐步引领他们由具体到抽象,构建起学习策略和

12、方法。2、如何关注儿童:从人的“精神”出发,唤醒学生的心灵,感受周边的一切事物;从人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破译作者的言语情感密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然后从人的“发展”出发,再以文字或语言诉诸于表达。这样,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高度的融合,把语文表达的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完美3、关注阶段性目标,从字、词、句、段、篇着手,结合阅读内容加强表达训练的设计,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法和技能。防止面面俱到的教学,防止脱离学生实际所谓的追求深度、广度的教学。4、低年级:补充词语,选词语说话写话。了解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我让学生勾出描写景物的

13、句子,再找出什么象什么的句子,画出比喻词象,顺便介绍仿佛、如同、好像、如一样等比喻词。接着勾出实在作者要写的事物和拿来打比方的事物,比较这两个事物的相同点。懂得打比方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又出示一些比喻句和带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的句子让孩子判断,最后让孩子自己主动说比喻句。这样进行表达上的训练。中年级在表达上要注意写词语,写句子,写点话。高年级注意句段篇中写、悟,体会表达方法。三、处理好“指向语言表达”与关注言语形式、课堂读写结合、表达本位等教学观之间的关系。1、 “语文教学,指向语言表达 ”形成了共识,对其内涵及必要性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目前,小学语文界关于阅读教学存在着几种声音:一是早期的

14、大家一直实践的“读写结合” ,二是注重关注文本言语形式的,三是最近福建名师曾扬明提出的“表达本位式”教学,这三种声音,可以说代表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虽然他们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都“指向语言表达” ,只有把握好这样“三种声音”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指向,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1)言语形式是什么?李海林在他的 言语教学论里如是说:“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它是在语境因素作用下的一个言语行为的过程。 ”“语言形式(语音)是言语形式的因素之一。语言内容也是言语形式因素之一。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要素,与言语活动中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2) “

15、表达本位”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从儿童的角度去审视。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它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教学要从表达出发,直面作者或文本主人的心灵,探究作者遣词造句的表情达意或其表达效果;二是基于儿童立场,从儿童对文本或生活的理解出发,以随笔形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其主要特点是:1. 以“为什么”的思维方式直面文本;2.以儿童的思维方式直面课堂;3.以 “语文”的思维方式直面表达(3)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说出来、读出来、写出来。其实,这只是对“表达本位”表面层次的理解,没有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表达分为“显性”表达,包括说、读、写 直接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表达训练方式。也正是这些表面化的表达方式,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引入了另一个歧途只重视“表达” ,而忽视“表达的生成 ”与表达中“人文的熏陶” ,令我们教学中的表达缺乏深刻的内涵。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表达 通过阅读文本,进行理解与感受 是一种把作者的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表达的过程是“逆化”与“潜意”的表达。这种“隐性”表达,是“显性”表达的基础与来源,学生能否学会表达,能否很好地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要依赖于这种“隐性”表达来实现的。只有把“显性”的表达与“隐性”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