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92335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低段教材分析峨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冯勤军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通过四部分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一、小学数学13年级教学内容编排数与代数1数的认识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P2:数一数 ;第三单元 P14:15 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P42: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七单元 P84:1120 各数的认识。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P31:100 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P67:万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P91: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2、 P88:小数的初步认识。2数的运算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P23:15 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 P42: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九单元 P96: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P10:20 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六单元 P56: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P8: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 ;第四单元 P44:表内乘法(一) ;第六单元 P72:表内乘法(二)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P2:解决问题(加减、连减、乘加以及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二单元 P12:表内除法(一) ;第四单元

3、 P48:表内除法(二) ;第七单元 P9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P1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四单元 P49:有余数的除法;第六单元 P68:多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P13: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五单元 P58:两位数乘两位数;第八单元 P99:解决问题(连乘、连除、乘加、除减等四则混合运算。 ) 。实验教材关于“混合运算”的编排结构。本套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改进了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的编排方式。册数 单元 标 题 具体内容1连加; 连减。 521;822一上 第六单元2

4、加减混合。 432;4321连加; 连减。 283423;854026第二单元2加减混合。 672528二上第四单元 P56 乘加;乘减。 332; 431。1加减混合。含有小括号。 54(822)第一单元2乘加、乘减。 437;5915第二单元 P31 乘除两步计算,分步列式。 123=4;45=20二下第四单元 P59 乘除两步计算,列综合算式。 643第二单元 P37 加减乘除混合,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 3997294;(601246)5三下第八单元 P99 1连乘、连除。2除减。 1083;60256456088四下 第一单元 P4 系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3常见的量(安排在

5、第一学段)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P91:认识钟表(钟面、整时、半时) 。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P46: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及关系和简单计算) ;第七单元P81:认识时间(时、分的关系和几时几分的读、写)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P85:克和千克。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P11:吨的认识(课标 P13,归为常见的量(4) )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P46:年、月、日。4式与方程(安排在第二学段)5探索规律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P88:找规律。 (图形图形与数字数字)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P115:找规律。 (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第二学段没有独立单元的“找规律”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58:积的变化规律;(第五单元)P93:商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6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9: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内容相对独立)空间与图形1图形的认识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P32:认识物体和图形。 (立体平面)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P27:图形的拼组。 (初步体会特征,感知平面立体的一些关系。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P38:角的初步认识;第五单元 P67:观察物体(例 1:简单的三视图实物)。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P38:图形与变换(锐角和钝角) 。三

7、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P34:四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 (介绍平行四边形)2测量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P1:长度单位(米、厘米,统一计量单位的意义)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P2:测量(认识毫米、分米、千米) ;第三单元 P34:四边形(P41: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P70: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定义;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3图形与变换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P67:观察物体(例 2:轴对称现象;例 3:镜面对称现象)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8、(P41:平移与旋转)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P2:图形的变换(轴对称:例 1 轴对称的特征;例 2 画轴对称图形。旋转:例 3 旋转的特征;例 4 把一个图形旋转 90 度)。4图形与位置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P1:位置(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用两个条件确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P2:位置与方向(八个方向及描述线路图)。统计与概率1实验教材整体编排册 数 统 计 册 数 统 计一上 实物条形 四上 P99 第六单元 复式条形统计图一下 P93 第九单元 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统计表四下 P108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二上 P94 第七单元 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五上 P103

9、第六单元 可能性、中位数二下 P106 第八单元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五下 P122 第六单元 众数复式折线统计图三上 P104 第八单元“可能性”情况统计 六上 P110 第六单元扇形统计图三下 P38 第三单元 数据分析 平均数 六下 P74 第四单元 统计误导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P6:比一比;第五单元 P38:分类。都是数据统计活动初步。详见课标 P17“数据统计活动初步(1)”。实践与综合应用1实践活动(13 年级)一年级上册:P82 数学乐园(数学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投掷游戏、起立游戏) 。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

10、、用数学的乐趣。一年级上册:P114 我们的校园(跳绳,踢球,跑步、办板报、练武,统计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此外教材在这里还安排了直观统计图,让学生用涂色的方法整理各种活动的人数,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数据整理,看简单的统计图。一年级下册:P45 摆一摆、想一想。 P86 小小商店。二年级上册:P36 我长高了。 P92 看一看、摆一摆。二年级下册:P46 剪一剪。 P104 有多重。三年级上册:P67 填一填、说一说。 P118 掷一掷(zh) 。三年级下册:P56 制作年历。 P106 设计校园。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

11、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2综合应用(46 年级)数学广角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P99:简单的排列组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P112:排列组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P108:集合 等量代换如:二年级上册: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二、对数与代

12、数的认识1数与代数的课程设计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实际背景,把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注重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加了探索规律内容。2如何把握实验教材的“度”?王永春:整套实验教材老师的把握,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注重学生的交流讨论,很可能在这套教材中体现在“结论要不要?解决问题的格式怎么写”等等。在理解教材的过程,都可能给老师一些疑惑。不过三维目标是要体现的,我们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体现探索,学生经过独立地探索、交流之后,教

13、师需要一个归纳总结。我们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张三一句,李四一句,这实际表明学生的思维不完善,需要教师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抽象的归纳和概括,这也体现了一种理念,教师的这种接受式的、讲解式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师指导的作用。3实验教材重点对传统的应用题进行改造,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跟计算结合起来。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怎么处理?例如:二年级上册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第 3 节,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有一个运西瓜的情境,就是有 85 个西瓜,第一次运走了 40 个,第二次运走了 26 个,还剩多少个?从这个情境中,不仅仅是解决 85 连续减去 40 和 26 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怎么来

14、分析数量关系,连减的应用题怎么去分析数量关系。二年级下册还有一个面包房卖面包的情境,有54个面包,第一次买走了22个面包,第二次买走了8个,问还剩多少个面包?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找到他们共同的数量关系。老教材是让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写答一个完整的过程。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样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的时候仍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策略和方法。现在给出的情境比较多,有图有表,需要学生用语言读出这些情境中的“文字”,要使学生比较完整的叙述情境表达的信息。让学生看清给出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这些传统的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还是要关注的。遇到比

15、较难的应用题,还可以使用画线段图、摆一摆的方法,绝对不能像传统的应用题那样记关键词、分类,脱离四则运算的意义来教学。教学中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要注意探索性、主动性。写不写答在第一学段权力交给老师,第二学段明确要求要写答。4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学生提高数学素养的前提。 (100万元一捆的现金重11千克左右,500万重约55千克。 )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

16、;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认识 10 以内数的时候,必须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 10 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不可能让学生具体数一数实物,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如:联系本校实际,“我校有学生 1000 人”,让学生回忆一下每次集会,1000 人在操场集合是什么样的,像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