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麦穗.教学设计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89316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捡麦穗.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捡麦穗.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捡麦穗.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捡麦穗.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捡麦穗.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捡麦穗.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捡麦穗.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捡麦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2.探究文章的象征、对比的表现手法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3.理解文中所赞美的人间至真、至善、至纯的情感【教学难点】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在细节中所寄托的深层含义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周我们跟着朱自清的足迹,观赏了美丽的荷塘月色,感受了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接着又随着世纪老人冰心奶奶欣赏了璀璨美丽的晚霞,听她叙说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还在她的带领下回到了我们梦中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还一起来,跟着另外一个作家来到广阔的田野拣麦穗,看看能拣出什么样不同的感动。二

2、作者介绍: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 生于北京,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 2 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 1989 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张洁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1980 年前后,在新时期伤痕文学的余响中,张洁发表了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总名为大雁系列的散文,以温情的感伤将人们引入甘美如怡的境地。“大雁系列”的

3、散文大多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 洋溢着对失落的 爱 与 美 的真诚渴求。 拣麦穗 就是其中的一篇。三,字词积累字音:捡麦穗( ) 田埂( ) 攒( )钱 歪歪咧咧( ) 磕( )碰 戏谑( ) 腮( )帮 疙瘩( ) 害臊( ) 山坳( ) 蹒跚( )词义:戏谑:蹒跚:约莫:死乞白赖:大言不惭:四、泛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说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在童年懵懂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曾有过一些天真的想法以及美丽的梦想。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自己童年时代那些天真却美丽的梦想吗?这些梦想现在实现了吗?如果还没实现,你们是不是还在坚持

4、着自己童年时的那些梦想呢?在刚才同学的回忆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而在 拣麦穗 这篇文章中,张洁也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童年时代,同学们的童年过得丰富多彩。但你们肯定没有到过田地里拣麦穗的经历。现在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泛读课文,看看她讲的是什么故事,待会请同学给我们复述一下。引导:1.谁拣麦穗? (农村姑娘; “我 ”)2.农村姑娘为什么要拣麦穗,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第 46段,多次出现的 “她想的是什么 ”的句子,明确:农村姑娘拣麦穗是为了备嫁妆,将来嫁个好男人。3.农村姑娘的梦想最终实现了吗?(没有实现)那么梦想破灭后,姑娘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 “但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

5、出去 ”, “依依顺顺 ”写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命。 “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 ”,对现实的麻木,对梦想的遗忘。4.“我 ”为什么要拣麦穗?我的梦想是否实现了?明确:我备嫁妆是为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最终梦想失落了。5.梦想失落后, “我 ”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明确: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 “常常 ”指思念频率之高, “我 ”从未忘怀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这是 “我 ”和前文农村姑娘最大的不同板书:姑娘们 备嫁妆 嫁个好男人 梦想幻灭 麻木、忘梦“我 ”备嫁妆 嫁老汉 梦想幻灭 常常怀念五、赏析全文:(

6、一)第一部分:姑娘的美梦破灭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年轻时所见的农村姑娘们的美梦的幻灭,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交代了捡麦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来找找看,这里哪里有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一切是那么朦胧、隐秘,少女情怀总如梦,清晨的月亮出生时的朦胧气氛,犹如少

7、女捡麦穗时羞涩的心情;从这个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姑娘们捡麦穗的心情以及目的。而除了交代了自然环境,作者还介绍了当地捡麦穗的这个社会风俗,文中哪里体现?第 8段:主要写了当地的社会风俗 拣麦穗,攒钱,备嫁妆。为了心中那份期待已久的未知的爱,她们年复一年地 “拣 ”、 “卖 ”、 “攒 ”,一针一线地 “缝 ”、 “绣 ”。在姑娘们的眼中,那一颗颗麦穗就是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希望,所以她们才如此不辞辛劳,如此执著。,文章第 8段中反复用了很多动词,强调了他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可以想象到,当少女们在操办这些事的时候,心里一定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当她们出嫁的时候才发现,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是

8、那么遥远,梦就这样破灭了,她们也只能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同学们说说这个 “依依顺顺 ”流露出怎样的感情?依依顺顺 ”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一场梦的虚空,便显得更加惆怅伤感。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小结: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大背景。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忧伤和惆怅。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大社会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为下文写“我”拣麦穗做铺垫。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作对比,反衬“我”对梦想的坚持。丰富了

9、整篇文章的内涵和意蕴:作者关注自我,也关注他人,关注个体,也关注社会。她不仅仅只是回忆儿时的那段经历,更是以充满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胸怀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二)我的失落的梦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之下,我的命运是不是也和村里的姑娘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我们来集中处理几个问题。1、人物分析:(1)文中的“我”和卖灶糖的老汉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 “我 ”:年幼贪玩、天真无邪、幼稚纯真老汉:慈祥、孤独无依、四处漂泊刚才我们说到了,我拣麦穗的目的也是什么啊?(备嫁妆嫁好男人)。那我想嫁的男人是谁啊,老汉答应娶她了吗?那大家思考,他们俩之间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呢?(2

10、) “我”为什么想嫁给买灶糖老汉?想 “天天吃灶糖 ”,并且老汉人很慈祥(3)老汉是否真的真的想娶“我”,如果不是,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好?明确;从 “我渐渐地长大了 ”“卖灶糖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 ”等细节,可以看出老汉对 “我 ”的疼爱是一种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朴素的情感。善良而孤独的老汉只是被 “我 ”童真所温暖和感染,真心地疼 “我 ”。小结:在作者从容优美的笔调中,我们看到的是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纯朴善良的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

11、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2、景物赏析:(1)文末对“小火柿子”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象征手法。“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在这里象征了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在我心中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改变。运用了反衬手法。在尚未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之前,“我”总觉得“小火柿子”不怕风吹雨打;在已经得知老汉去世的消息之后,“我”却觉得“小火柿子”是孤独无依的。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

12、“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在“小火柿子”上,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也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2)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 1) “我”为什么“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呢?它在文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情感?( 引导:烟荷包是 “我 ”带着在怎样的情况下做的?做

13、烟荷包时“我 ”想的是什么?烟荷包与卖灶糖老汉有什么联系?与 “我 ”拣麦穗时的梦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来看她在这句话中想表达的情感,“烟荷包 ”是我学者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虽然它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乡,不在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去了,然而,我常常想起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的感情,我还有留恋,不曾忘怀。而这种淳朴的感情,也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因此,在全文中,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

14、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剧的重要区别。在文章最后烟荷包中寄寓的情感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优质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六小结:(板书)文章线索:明线 拣麦穗 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之歌暗线 爱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的农村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姑娘们和“我” 梦想的破灭,从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同时表达出对美好感情与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以及对真、善、美不灭的信念与追求。 这种信念与追求一直深藏于

15、 “我 ”的内心,让 “我 ”能够坚持守护心灵的纯洁与天真。相关背景:张洁是一位已经成熟的作家,拣麦穗这篇写于 1979 年带有自传性质的叙事散文,它所要承载和传达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恐怕还要复杂些。作者有自幼遭父亲遗弃,随母在陕北艰难谋生的阅历,对于陕北的民俗民情自然记忆深刻,物质清苦,文化贫乏,人与人,心与心,却有着那么多的淳、真、暖、善,易于生成关爱之树,结出亲近、融洽之果,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石或满带茸刺、鲜嫩欲滴的黄瓜,随处可见。而这,毕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熏陶积淀的结果,到了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工业化、商业化步伐加快,中国农业文明遭到愈来愈多的挑战、冷遇、蚕食、剥夺,作者童年时代所熟悉和感到的那份童真童趣,那种人情人性的温馨醇美,已经愈来愈远,无法挽留,现在的孩子,即便是现在陕北农村的孩子,还能享有当初那种如此这般的童年吗?于是,便有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片断的追思、眷念、回忆以及由此而来的淡淡的忧愁、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