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87043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诵读经典与作文教学初探高大中心小学 张凤萍【关键词】诵读 经典诗词 作文教学 白话文 文言文 内化吸收 开启心智 起承转合 下笔千言 广读博览 水到渠成 画龙点睛【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老大难。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去年以来我进行了“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探索,将诵读古诗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借助古诗词学习写作。利用阅读课、兴趣活动等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印发了大量的古诗文名言佳句,进行整理,指导背诵。适时地引导他们在口语和习作中引用名言佳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学习作文的平台,增加了学生作文训练的数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纲

2、】背景思考实施成果启示【正文】【背景】2古典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最近几年,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出现了“汉学热”“国学热”,各地开始重视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我校,也开展了轰轰轰烈的诵读经典活动。学生诵读经典,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让学生诵读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势在必行。因此,去年以来我进行了“读经典学作文”的实验探索,将诵读古诗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借助古诗词学习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考】从没有一个学者,是从学习单走出来的,从没有一个作家,是从作文补习班毕业的。俗语有句话说:“

3、爱之适足以害之。”吾于今日学校和社会流行的阅读和作文教育,看到了这种效应。一、从现在作文看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 我阅读过许多学生的作文。其间构思精巧,立意高远,语言生动的文章如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的文章词语匮乏,枯燥无味,重复罗嗦,胡编乱造,人云亦云。“早上,我走出家门。走到大街上,我看见地上有一个钱包。我捡起钱包,开始做思想斗争”这是三个三年级的学生写的“上学路上”,多么相同的题材!多么幸运的遭遇!更有甚者,恶搞成了一种时尚。“两3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鬼门关”“小时不识月,一个白面团。”内容滑稽,情趣消极,语言荒诞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老大难。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

4、?让我们看看古时候的孩子吧!“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多么聪颖机灵!“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多么孝顺谦让!再看当今的孩子们,生活环境更优越,受教育方式更系统,认知水平也更高。同是幼童,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作文时语言苍白无力、废话连篇?为什么把经典的唐诗改得面目全非?凡此种种,无不表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缺失。二、从古代作文看中国古人数千年的学习都很注重朗读与背诵。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屈原,到现代的大文学家鲁迅,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他们启蒙学习用的就是最“笨”的方法朗读与背诵。古之教法有云:“诗从放屁起,文

5、自胡扯来”。如今各级学生,到作文时,往往苦思焦虑,而吐不出华采来。如有所作,也千篇一律,如套公式,都说的一些门面的假话,毫无创意,毫无真情,不能动人,只惹人厌,作文就等于造假说谎。因为在小学里,我们给儿童读的课本文章,多是“因文造情”“虚假浮夸”者(因为他们是为了写教科书而写教科书,不是为了感情来写教科书,所以也不怪他们,而只怪我们的“白话文”教育观念。)。又不鼓励(或不知如何鼓励)孩子多读书多累积学问,还没读4几本书就要学生作文,而且要板起脸孔作文,要有主题,要有段落,要有修辞,要起承转合等等。作文变成了学生的苦差事。好像养蚕,没给他吃几片桑叶,就要叫他吐丝,于是就把蚕养死了。本来自我表达是

6、人类的天性,是一件愉快的事。孔子云:“辞达而已矣。至哉言乎!”现在你的孩子喜欢作文,就让他直摅胸臆,有什么说什么。将来他就有文胆,敢思考,有己见,随着年龄和知识的成长,吐出漂亮的丝来,而且成蛹,天蚕变,翅而飞。假如现在就要求太多,他要必须百般思索才能下笔,甚至想着如何写,才能符合老师家长的心意,则他的慧根,就被无情切断了!试想,现在年纪这么小,纵使能写出一点比别的小朋友好的文章,能惊天动地么?能深入人心么?能传世么?只是白白把他的才情障蔽而己!急什么!该急的,急些吧!其它的,水到自然渠成,瓜熟自然蒂落。不必急,急也急不来。小语教育专家于永正常说:“有学问就会作文,没学问去补什么作文班都是白费,

7、最多是养出一个绣花枕头。外表富丽堂皇,里面败絮其中,只能骗外行人,明眼人一见便知也。”我们几代人的学问文章就都被葬送掉了。为什么我们一代不如一代呢,我们象样的文学家在那里?我们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我们不要再用我们这一代被教育的方法来再牺牲下一代了。5三、从读经典看作文读经第一,阅读第二。此是生命学问扎实所在,其它皆弄玄虚耳。 “教作文”的最完整方法是:第一,从眼前说,是他怎么写,就怎么对,只鼓励,绝不刁难,绝不责备(甚至不必批改,不必纠正)。第二,为将来说,只要一面认真教他“读经”,一面博览群书,期待其“水到渠成”。(看书的时间,最好不要多于读经时间。因为“知识性”的学问,还是表面的,一时的,只

8、有经典的学问,是深度的,永久的。)十几年来,已经给出经验证明:读经的孩子,因为以大量的时间读经,少量时间阅读(尤其全天候读经的孩子,因为语文程度极高,自然极爱阅读,故虽只分配少量时间阅读,其阅读“量”往往超过一般上学而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的儿童数十倍乃至百倍)。虽然一向从不教其作文,但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甚至到了初中的年龄,才开放给他写日记,写信,写作文,不消几个星期,即能“下笔千言”,而且“吐属不凡”。所谓”作文技巧”,在他阅读时,都已自己融会了,是不用教的。如果要教,也稍稍指点就可以了。譬如蚕要先吃了许多桑叶,才能吐丝,如果“肚子里”没有先前吞下的“料”,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眼看很多从小补习

9、作文的孩子,一时好像“很有办法”,作起文来,起承转合,有模有样,但愈长大,愈不象样,最后只成个“庸才”。而且“庸才”一辈子,何其不幸!而这种人当今天下比比皆是也。6诵读古诗对于提高学生国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但它仅仅局限于朗诵和积累层面。古诗词是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它不仅蕴涵着传统文化、民族智慧,还饱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感、丰富想象,也体现着诗人独特的创作构思。我们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能否借助经典诗词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呢?能否在语文教学中改变诵读经典单纯的“述而不作” ,将诵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习写作,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基于上述思考,我结合学校研究课题,于去年开始了“读经典学作文”的

10、实验研究。【实施】 “读经典学作文 ”,诗词材料是学习的基础。古典诗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众多,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本着以读促写的目标:1、让学生利用充分的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学校印发的经典内容,并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2、我从唐宋诗词中精选了 60 首古诗,根据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将古诗分为叙事、咏物、写景、抒情、理趣(议论) 、比较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各 10 首让学生摘录在作文仓库里,每首诗词除有注释外,还有译文、作者与作品介绍、读写要点几个部分。 3、 “读经典学作文”要把握好两个要点,即“读”与“写” 。读是基础,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画面和意境;在读的过

11、程中,了解诗歌的类型,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7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写作思路,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是目的,在读的基础上,要最终完成对古诗词的改写和再创作。具体任务是以古诗词为题材,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叙事、描景、写人等片断训练。实验中,读与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学生不仅“过口”读,还要“过心”写,读与写两大基本功能贯穿始终。 【成果】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

12、难有片言只语。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其奥秘在于要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使学生把经典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形成了敏锐的语感,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先秦的散文、两汉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传奇,都是那样的美不胜收,她们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而经典古诗词又是这文化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最甜美的甘露,研究一下在语言文学方面有高深造诣的人士,就会发现,他们的成功绝大多数依赖于大量诵读,尤其是优秀篇章的

13、大量诵读。8“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也没有学过文艺理论,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然而,他硬是凭借口述完成了一部传世名作柳如是别传,索引文献全凭自己的记忆,丝毫无误。 文学家是这样,科学家也不例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小学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的爸爸没有按照我们现在的思路给小杨振宁强化数学和物理,而是找了一位清华大学的文学教授,强化文史素养。杨振宁由此而积淀了数百篇中华经典诗文,杨振宁自称这些经典诗文对他的学术、对他的人格养成、对他的一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仍滋养着他的精神生命。其他如

14、鲁迅、胡适,都是大力倡导白话文,坚决反对文言文。但是,看看他们二位的学术根基、文化素养,主要还是来自于少年时期积淀在脑海里的大量的经典诗文。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脍炙人口的杰作,特别是那些精妙绝伦的古诗文,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不仅能使学生领悟诗人写法的巧妙,丰富学生的语言,更是对学生的民族情感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在口语和习作中运用经典语言的习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评价“某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 , “某人谈吐不凡,有文化、有教养” 。这里的“某人”之所以被认为如此,除了一些其他的原因外,很

15、可能他在谈吐中还恰9当地运用了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使他的谈吐富有文采,从而显得幽默生动、富有感染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利用阅读课、兴趣活动等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外,还摘录印发了大量的古诗文名言佳句,进行整理,指导背诵。在提高学生兴趣,实现了“量”的积累的同时,把描写春夏秋冬的景、思念祝福的情、喜怒哀乐的绪、忧国忧民的志等进行大致的归类积累。然后适时地引导他们在口语和习作中引用名言佳句。一、开启了心智,情智共融每次习作课,许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写, 提起笔来,胸中纵有思绪万千,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了内容,方向明确了,但学生下笔却只有片言只语,就把它写完了,流水帐一篇,语

16、言平淡无味,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有时候老师做了字数的限制,他们就凑数,重复的话比较多,或者干脆相同的事例多写几个。学生写不好作文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语言的贫乏,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看得课外书不多,词汇量很少。所以我很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平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做一些专题式的板块积累,比如春天来了,让孩子去收集一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精彩片段;在写一个人的习作之前,让他们去分块收集描写外貌、动作等方面的片段。而且允许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引用,只要你不是通篇照抄,用得恰当、到位,老师同样认为你的文章很精彩。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条习作的捷径,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他们的兴趣。10经典诗文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