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著话艾灸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282707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医名著话艾灸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医名著话艾灸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医名著话艾灸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医名著话艾灸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医名著话艾灸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医名著话艾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医名著话艾灸(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医名著话艾灸(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1 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2 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 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 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5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6 孟子 “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7 黄帝内经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8 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9 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10 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晋隋时代

2、陈延之)11 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唐代孙思邈)12 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3 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14 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15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6 庄子 “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7 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8 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

3、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19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0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21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22 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日本-八偶景山)23 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 (朝鲜-许浚)24

4、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 (唐代韩愈)25 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6孔璠之艾赋 “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7. 隋唐时代孙思邈小儿脐风预防灸法书中指出:“和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颊车以防噤”。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29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30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针灸反应之经络不良反应【概述】本节所述的经络不良反应,系指通过针灸刺激(包括各种穴位刺激)的激发,在循经感传中或气至病所后所出现的一些损

5、伤性反应。有称之为循经感传的劣性效应。现代最早报道于 1959 年。自七十年代起,随着循经感传现象引起普遍重视,这种情况日益增多。近年来,有人一次就报道 42 例之多。作者也在临床上遇到过多例类似现象。一般认为,尽管这种现象目前尚不能作出圆满解释,然而,它确实存在,且可给机体带来一定的功能障碍,或者造成某些器质性病变,必须认真对待。【损伤原因】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据已有资料,可能包括下列因素。一、刺激量较强:多见于应用激发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手法时。其刺激量往往较一般针刺刺激量要强。我们遇到的四例经络不良反应,有三例是应用气至病所手法时出现的。二、低年龄:据观察,此类现象 10 岁以内儿童多见

6、。三、体质因素:针刺诱发的一些可见经络不良反应(如皮丘带、循经皮症等) ,以循经感传显著而又有皮肤过敏史者多见。四、疾病因素:在病人身上,当循经感传达到病所时,常会诱发出原有病症的某些症状。如冠心病患者,感传至心前区,可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胸闷气短等。有的则可加重原有症状。我们曾遇一病例,原有右侧面部痉挛症,经针灸及其它方法治疗后已经控制半年左右,因心慌胸闷要求针剌治疗,针左内关穴,针尖朝上,患者自觉有一股带状酸胀感沿手臂内侧由腋下过颈部上左脸从头顶向对侧感传,当传至右侧面部时,突然诱发痉挛复发,不能自止。自此后,尽管用多种方法而未能控制。【临床表现】主要有下列二类。一、功能性障碍:出现循经

7、的抽痛、麻木、抽搐,并可呈现或伴有内脏功能失调,如上传至膀胱时,有尿急;至腹部有腹痛;到胃区,有胃部灼热、恶心呕吐;到胸部,呼吸困难、胸紧闷、心悸,胸痛;到颈项,有咽干、吞咽困难;到眼时,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还有在针刺麻醉时,循经感传到术区,创痛加剧,出现有节律性跳痛,并感到循经感传通不过切口时,有强烈的冲击感。尚可出现局部或大片感觉缺失。二、器质性病变:目前以皮肤出现循经性病理改变最为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循经皮疹,包括扁平苔藓样皮疹,湿疹样皮疹、密集性小水泡样皮疹以及红色丘疹等。(二) 、循经出血带,往往是先形成带状红斑,进而形成丘疹,最后循经血管脆性改变,红血球渗出,而成循经出血带

8、。亦可出现循经瘀血斑。(三) 、循经皮丘带,即循经产生荨麻疹样改变。与此同时,可伴全身发热,体温升高0.5 1,多汗,脉快等。除上述外,尚表现为其他多种不同形式的症状和体征。【预防方法】 因对其确切原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预防之法,可试采取以下措施。一、对循经感传敏感且有体质过敏者,宜避免采用激发气至病所的针刺手法。二、经络不良反应可反复诱发。故有此反应史者,亦应慎用激发循经感传的方法或手法。【处理方法】一、功能性障碍:多为一过性的、可逆性的,当症状出现后,只要立即停止刺激,即可迅速或逐渐恢复,不需特殊处理。然而也有例外,作者曾遇到一例病人,原有右侧面肌痉挛史,经中药及针灸治疗后已停上发作。此次

9、因冠心病心绞痛要求针灸治疗。为针左侧内关穴,用气至病所手法(提插加小捻转结合迎随补泻) ,患者自述有一热胀感沿手臂经肩颈上传至左侧面部,突感右侧面部一阵抽动,诱出面肌痉挛复发,当即去针,但痉挛未止。随访 3 月,一直未能恢复。这类病人应给予适当的治疗。二、器质性病变:可采用病损的对侧本经穴位,或同名经交叉对应点进行针刺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宜配合刺络拔罐、俞穴注氧、耳穴压丸或贴磁、头针在病侧或对侧循经取穴治疗等方法,也可采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过敏反应 -【概述】众所周知,针灸可以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疾病。然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有报道,采用穴位注射、艾灸、蜂针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

10、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单纯应用毫针刺或电针,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报道。【损伤原因】一、体质原因 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二、药物原因 一般指穴位注射致敏。与所注药液中含有致敏原有关,包括中草药制剂亦可导致过敏反应。目前,已报道过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西药有维生素 B1,维丁胶性钙等,中药制剂有柴胡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夏天无注射液等。丹参注射液:如某一 40 岁女性患者,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来门诊求治。于当天及次日在郄门穴各注射丹参液 2ml。次日先觉咽喉部发痒,

11、至下午见注射部位红肿,当晚下半身出现大片荨麻疹,奇痒难忍。患者此期间未用过其它药物。至 11 日皮疹逐渐消退,4 天后消失。后作过敏试验,证明该患者对丹参注射液呈阳性反应1。柴胡注射液:某一 25 岁男性患者,因感冒发烧就诊。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诊断为上感,给予柴胡注射液 4ml 注射双侧曲池。穴注完毕后 5min,患者觉头昏、胸闷,嘱其平卧,约 1min 后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呼吸 30 次/min,心率 156 次/min,律整。立即始予吸氧,并给地塞米松 5mg、非那根 25mg 肌注,氨茶减 0.25 加入 50%葡萄糖 40ml静推,氢化考的松 200mg 加入 5%葡萄糖静

12、滴。约 5min 后症状缓解,15min 后上述症状、体征消失2。夏天无注射液:黄,女性,59 岁,教师。于 1990 年 3 月 8 日初诊。患者左膝关节肿痛 2 个月余,遇寒及活动加甚,来我院诊治。检查:左膝关节肿痛,左膝眼触痛(+) ,血沉 16mm/h。用夏天无注射液 2ml 在膝眼、足三里穴位注射,每穴 1ml,每日 1 次。于 3月 10 日穴注第 3 针,约 3h 后局部皮肤出现皮疹,面部轻度瘙痒,停药 2 天,未做任何处理,皮疹及面部瘙痒消除。又于 3 月 13 日再次穴注夏天无针剂 1 支,1h 后全身起皮疹,疹子呈点片状,色鲜红,无痒感3。另外,复方中药注射液亦有致敏的报道

13、,如一例男性患者,35 岁,农民。主诉右臂及肘关节麻痛两月余,多次医治无效,要求采取穴位注射疗法。用复方当归液 1 支(内含红花、川芎、归身) ,常规消毒后。于曲池穴垂宜进针,至有胀麻感时,注入上述药液 1ml。完毕后刚拔出针头,患者自觉心慌,浑身发热,瘙痒难忍,片刻后有急需大便感,往厕所时即跌倒,此时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即肌注肾上腺素 1 支,5min 后,病情逐渐好转,饮糖水 1 碗,20min 之后症状消失4。三、艾灸致敏:也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结果 10h 后,被敷处发痒难受,并

14、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可引起过敏。四、蜂毒过敏:蜂疗, 是一种靠蜜蜂的蜂针携着毒囊刺入穴位或压痛点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因为蜂毒含有大量的多肽和酶类,所以具有抗炎、抑菌、止痛、抗辐射的功能,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它不仅对风湿、类风湿、乙肝有特效,对其他疾病均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蜂毒内所含大量的胺、肽及酶类物质,也有其反面作用蜂毒过敏反应五、其它原因 尚有一些患者,有毫针针刺或电针刺激时发生过敏,但找不到与上述诸因素有关。有认为可能与针刺调节过度,激发并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一系列反应,使抗组胺和已乙酰胆碱能性物质增多,使局部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而出现过敏症状。但其确切原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15、临床表现】一、一般过敏: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搔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艾灸则须 1 至数小时,文献报道最长者达 10h。有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疗时反复出现。针刺,最短在留学生针后 20min 出现过敏,也有在取针后数小时发生。二、蜂毒过敏:轻者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晕,眼睑浮肿,体温升高,乏力,局部痒感明显;重者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资料表明,蜂毒进入机体后不仅直接作用于体表组织,还可诱发变态反应,可使心

16、脏血管扩张,大量血清外渗,心脏间质出现炎性水肿,甚至发生出血。同时毒素干扰植物神经功能,加剧心肌缺血,终致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损害。当然心肌损害多随中毒症状的好转而迅速恢复,很少留有后遗症。以轻度反应多见,中度反应次之,重度的过敏性休克较少。多数为迟发反应,10min 后至 2 天不等,即刻反应者少之。【预防方法】一、询问病史 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穴位注射或艾灸有无过敏史。二、预作试验 穴位注射时,应按肌肉或皮下注射常规进行,对一些已知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及维生素 B1 等) ,均应先作过敏试验并证明无反应者,方可使用。如原有穴位注射过敏者,则应慎用艾灸疗法。对行蜂疗者也必须作过敏试验。三、慎察先兆 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四、应预作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