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的阅读与练习(答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82078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议论文的阅读与练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议论文的阅读与练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议论文的阅读与练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议论文的阅读与练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议论文的阅读与练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议论文的阅读与练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议论文的阅读与练习(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考议论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2、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 、明确论据类型;(2) 、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 、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 、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

3、” 、 “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 、 “然后” 、 “接着” 、 “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2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

4、的内容有:(1) 、提出中心论点;(2) 、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结尾的内容:(1) 、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 、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 、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 、补充论证了。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

5、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1) 、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2) 、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3) 、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 、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2) 、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7、文段结构作用(1) 、引出(全)下文;

6、(2) 、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 ,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 ,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 4:“结尾的内容”回答。【中考链接】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8 分)“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

7、入”与“ 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 “入”,是指 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 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 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3在阅读 中怎样“ 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 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 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 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

8、轼读 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 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 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 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 ,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 “出”,是指 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 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 华就主张读书要

9、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 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 读过不少 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 “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 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0、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 用得透脱 ”,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 ,也要“ 出” 。“入” 是“出”的基础,不“入” 则无所谓“出” ;“出”是“入”的目的,不能“ 出” 就失去 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 又能“出”,才是 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 分)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5 分)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段加点的

11、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 分)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3 分)4二、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12 分)百无一用非书生常有人言: “百无一用是 书生。 ”其实大谬!君不见 :蔺相如,书生也,完璧 归赵, 义折廉颇, 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 阵图 ;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 给暮气沉沉的晚清 带来了一线生机。“怅寥廓,问苍茫

12、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 ”的豪迈 激情, 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意气书 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 领;楚辞 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 见,百无一用非书生!知识时 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国家的 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

13、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 兴伟大中华。百无一用的 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 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百无一用非 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选自格言2013 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1阅读文章一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 分)2文章第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3 分)3请为第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 (2 分)4你怎样理解第段中“寻章摘句”

14、一词?(2 分)5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 2 分)5【答案】 (二) (18 分)21.(3 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 ,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 (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 。或:既能 “入”又能“出” ,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2.(4 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 (1 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 (2 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 分)23.(5 分) 第段, (1 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 (2 分)与第段所

15、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2 分)24.(3 分)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 “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25 (3 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答案】22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 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23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1 分)把上文论述书生在历史上的作用,引到论述书生在现今的作用上。 (1 分)在内容上,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书生在知识时代的作用更加巨大。24略。 (论据举外国科学家的,扣 1 分)25 “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 (1 分)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死扣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26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