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280170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1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2 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

2、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

3、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4.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5.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

4、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 6 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

5、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附: 区分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铺垫:为 了 表 现 主 要 写 作 对 象 而 提 前 做 得 基 础 性 描 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

6、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四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象征:a.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 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d.如

7、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总之 “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 五考查“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1、表现手法的直接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阐述。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解答时既要联系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3、在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和句段的赏析

8、中,也往往联系到表现手法。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首尾呼应,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前文、照应标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点明中心,升华主题;4、戛然而止,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 ;5、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

9、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四、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渲染、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卒章显志题型 1:选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悬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

10、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作用: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伏笔。在文章的前面预先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暗示。作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作用: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2)看上下文的联系,

11、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题型 2: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首段常见的作用:包括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2)结尾段常见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